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哪些不适症状呢?用西医治愈之后,还会留有哪些后遗症呢?
一、急性期的常见症状分析
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感染新冠病毒急性期,会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按由多向少排列如下:乏力、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肌肉痛、关节痛、味觉障碍、头痛、嗅觉丢失、胸痛、喉咙痛、腹泻、红眼、干燥综合症、眩晕、吐痰等。
我用中医理念来分析其原因:
乏力,源于新冠病毒其性为湿毒,按取类比象、同气相求理念,湿毒最伤脾阳。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化生不足,表现为乏力。从数据来看,近乎八成的感染者会出现乏力。
咳嗽,源于新冠病毒侵袭了肺脏,导致肺气不畅,气机宣发与肃降失常,化为咳嗽。前贤有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病则咳嗽。近七成感染者会出现咳嗽。
呼吸困难,源于肺主呼吸的功能受损。六成以上的感染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食欲不振,源于新冠病毒侵袭脾胃,导致脾胃主运化的生理功能下降。半数以上感染者会出现食欲不振。
肌肉痛和关节痛,都源于邪入太阳,营卫失调,气血失和。这些也是太阳表证的表现。半数以上感染者会出现肌肉痛和关节痛。
味觉障碍,脾开窍于口,脾主五味,脾伤则主司五味的功能受损。
头痛,亦中疫毒侵袭太阳,导致营卫失调。
嗅觉丢失,源于肺气受损,肺开窍于鼻,鼻司香臭的功能丧失。
腹泻,湿性疫毒伤损脾阳,导致脾阳不能化湿而下陷。
红眼,新冠病毒属于湿热疫毒,热毒郁于眼窍,导致红眼。
眩晕,新冠病毒上扰于脑窍,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蓄痰之器。新冠病毒侵袭于脾则脾不能化生水湿,则水湿聚而为痰。疫毒侵袭于肺,导致痰湿壅滞于肺。
二、后遗症期的常见症状分析
经过西医治疗之后,虽然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已经消灭了,但病人的正气受损。(正气受损的原因当有两个方面,一是疫毒与正气不两立,邪盛则正虚;二是盲目攻杀病毒的过程亦会伤正,这属于错误的治疗)
生命以正为本,正气一虚,则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可称之为后遗症。西方学者研究了不少出院后随访的病人,发现病人仍会出现感染新冠病毒急性期所出现的各种症状。
这些后遗症状的出现频率与感染急性期不完全相同。按由多到少的次序排列:乏力、呼吸困难、关节痛、胸痛、咳嗽、嗅觉丢失、干燥综合征、鼻炎、红眼、嗅觉障碍、头痛、痰、喉咙痛、眩晕、肌肉痛、腹泻。
半数以上患者在出院后会出现乏力,显然,不管是感染的急性期还是出院后,乏力是最容易出现的症状。这也说明,新冠病毒最易伤脾。其对于脾的伤害高于对肺的伤害。
呼吸困难是第二常见的后遗症,占出院者的四成多。说明新冠病毒持续对肺造成损害,也说明即使新冠病毒消灭了,也还是要重视调养肺气。
关节痛是第三常见的后遗症,占出院者的两成多。说明邪毒伤阳,导致血脉不畅,关节处气血不和。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后遗症呢?
一是正气受损。生命以正为本,正气旺盛,则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经西医治疗后,虽然病人康复出院,但正气未恢复,所以,仍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二是存在伏邪。《中医大辞典》中释义:“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即藏于内而不显于外,如伏藏、潜伏等。
清代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说:“感六淫而后发”、“治疗不当后仍隐伏”、“暂时缓解后仍复发”、“病根未除,遗邪之内伏又发”,这些均可称为伏邪。显然,西医治疗新冠肺炎是以邪为本的。只要杀灭病毒,即算是治愈。这样的治愈完全没有考虑正气是否充足,这就为伏邪创造了机会。
为什么治愈后还会留下伏邪呢?《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决定了邪气能否侵入、能否伏留、能否发病,是疾病产生的关键所在。正如《诸病源候论》云:“若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也就是说,治疗新冠肺炎时,不但要考虑祛邪,还要考虑扶正。若只顾祛邪而不管扶正,正气一虚,就容易造成伏邪留恋。
四、如何避免产生伏邪?
一则,感邪早期,祛邪务尽。
当初感新冠病毒时,此时邪气尚微,而正气尚足,如果能及时祛邪,将会取得最佳效果。这一时期的治疗措施非常关键,如果对证治疗,使方证相合,可以最有效率地预防产生伏邪。
此时祛邪的要求是,彻底祛除邪气,除邪务尽,不留后患,尽可能解除所以症状。邪气一退,则正气来复,自然就不会留下伏邪。
若接受了错误的治疗,特别是盲目攻邪而误伤正气,就容易造成伏邪。虽然暂时病症缓解了,但正气被伤,伏邪留恋,数月至半年之后就容易发作为各种后遗症。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分析了及早祛除邪气的原因,他指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取病根为要耳。”
如何正确处方用药呢?吴又可指出:“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意思是说,祛邪不能滥用攻逐,要考虑到人体的正气强弱,针对体质来用方。
二则,出院之后,重在养正。
若已经接受了错误的治疗,病人体内病毒消灭而出院。如何预防出现后遗症呢?
我的观点是,要针对正气虚的病机及时干预。原则是以顾护正气为主,以祛邪外出为辅。
一方面,根据病人的后遗症状来辨证用方。比如,病人出现乏力,意味着着脾虚,当重视养脾运脾,可考虑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若有呼吸困难,是肺主呼吸的功能失调,要重视补益肺气,兼调畅肺气的升降宣肃功能,可考虑用补肺汤或参苓白术散等。
另一方面,根据病人的体质来辨证用方。比如,病人为阳虚体质,则重在养阳,养脾阳和肺阳,加强气化功能,可考虑用四逆汤、理中汤等;若病人为湿热体质,则重在清热除湿,可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
若病人刚出院时少有或没有不适症状,就不必采用药物干预,而要积极养生,以调动人体的正气。比如,按四时养生即是最佳的加强正气的方法。比如,可遵从《内经》所讲的“春三月,……,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养长之道也;秋三月……养收之道也;冬三月,……养藏之道也”。按四时养生最能扶助正气,正气充足则能及时与体内潜伏的邪气进行斗争,能有效延缓发病,甚至不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意义非常重大。
另外,亦可配合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可参考《内经》的理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亦是养正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