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只5岁雌性未绝育金毛犬因癫痫频繁发作至上海顽皮家族动物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犬特发性癫痫。因苯巴比妥治疗效果不佳,加用左乙拉西坦22mg/(kg?bw)辅助治疗,次日患犬出现眼周皮肤红肿症状,用药第4天出现全身弥漫性皮疹并伴瘙痒,遵医嘱停药后次日皮肤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复发,被认定为由左乙拉西坦引发的罕见皮肤不良反应,该反应在国内未见报道。建议临床兽医在使用左乙拉西坦时,尤其在用药初期应警惕该药可能存在引发皮肤不良反应的风险,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癫痫(Epilepsy)是犬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1,2]。癫痫的治疗策略以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drugs,AEDs)最大限度控制癫痫发作为主,目前临床一线AEDs为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溴化钾(KBr)和伊匹妥英(Imepitoin),PB和/或KBr治疗过程中,20%~30%癫痫患犬的临床症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因严重的药物副作用需要更换或添加其他AEDs[2,3,4]。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是一种新型AED,蛋白质结合少,主要经肾脏代谢,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在人医临床上用于单一或联合辅助治疗成人和儿童多种类型的癫痫,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可有效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5]。在犬猫临床上,LEV主要被建议作为一种辅助AED,可短期内有效降低大多数对PB和KBr应答不良的顽固性癫痫的发作频率[6]。因LEV不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被推荐用于肝功能障碍的癫痫患犬[4,7,8]。
1、基本信息
2、诊疗过程
2021年6月20日,患犬因癫痫频繁发作来院就诊,就诊前1个月累计发作7次,多数发生于休息或睡觉时,每次发作时长约30s。发作后患犬表现为饮欲增加、喘重、呆滞,约30min后恢复正常。初诊神经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血氨检查、电解质检查和餐前胆汁酸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初步认为是不明原因的犬癫痫发作。当日开始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口服PB3mg/(kg·bw),2次/d。
2021年7月11日,对患犬进行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首诊后,患犬累计癫痫发作2次,每次发作时长约10s,发作后能快速恢复。结合MRI检查结果,诊断为犬特发性癫痫。当日测定患犬血清PB浓度为32.6mg/L。
2021年8月10日,患犬连续5d癫痫发作。因原治疗方案对癫痫的控制效果不佳,当日调整PB剂量至4mg/(kg·bw),2次/d,联用LEV22mg/(kg·bw),2次/d。
2021年8月11日,使用LEV次日,主人反馈患犬出现眼周皮肤红肿症状(图1A),当日未更改用药方案。
2021年8月13日,使用LEV第4天,主人反馈患犬出现间歇性全身弥漫性皮疹(图1B),约十几分钟后褪去,过几个小时复发,如此反复。患犬有瘙痒感,出现抓挠行为,情绪不稳,多动。遵医嘱立即停用LEV,改为PB和唑尼沙胺联合使用以控制癫痫发作。LEV停药次日,患犬皮肤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复发。
图1患犬皮肤症状
3、讨论
本病例患犬因癫痫频繁发作来院就诊。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短暂剧烈的临床症状[1,10]。国际兽医癫痫特别工作组(TheInternationalVeterinaryEpilepsyTaskForce,IVETF)依据病因将癫痫发作分为3种,分别为反应性发作(Reactiveseizures,RS)、结构性癫痫(Structuralepilepsy,SE)和IE[11]。IE本身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可分为遗传性癫痫和未知病因引起的反复癫痫发作[11]。IE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癫痫发作的病因,所以需对患犬进行彻底的病史调查、神经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尿液检查、胆汁酸耐受性试验、MRI检查和脑脊液分析等。
本病例患犬有2次以上的无端癫痫发作史,且间隔24h以上,癫痫初发年龄为5岁,处于IE多发年龄段(6个月~6岁),神经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血氨检查、电解质检查和餐前胆汁酸检查未见异常,结合MRI诊断结果,基本符合IVETF提出的IE诊断标准的二级条件,可排除RS和SE[11]。患犬就诊前1个月癫痫发作频率高达7次,满足IVETF建议开始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条件[4]。目前,治疗犬IE的一线用药为PB,当其血药浓度达到25~35mg/L,可有效降低60%~93%IE犬的发作频率[4]。本病例中患犬的PB给药剂量为3mg/(kg·bw),2次/d,血药浓度为32.6mg/L,已达推荐治疗的血药浓度但临床效果不佳,随即调整AEDs方案,在增加PB剂量的同时联用LEV,以期更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LEV是一种新型AED,其药理机制与其他AEDs不同,蛋白结合率低且不经肝脏途径代谢,使得LEV与其他AEDs相互作用少[5,6,12]。LEV独特的药学作用机制有利于联合用药治疗或患犬对药物耐受的情况,并因其消除半衰期短,日用药次数为3~4次,对动物主人要求较高,故通常被建议为辅助AED使用[4,8,13]。
目前,我国兽医对LEV引发的犬皮肤不良反应未见报道,因此希望通过对本病例的总结和讨论,使临床兽医对LEV引发的犬皮肤不良反应产生初步认识。建议临床兽医在犬临床上使用LEV时,尤其在用药初期,应警惕该药可能存在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风险,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基金资助:中国农业大学2115人才工程(00109023);卓越临床中兽医专项研究生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JG202015);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建设项目(AL202117);
细菌性肠炎是一类常见的动物肠道疾病,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肠道炎症,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长,导致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并造成肠道菌群紊乱,严重时会导致动物大面积死亡,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1]。
禽类痛风是非常普遍的营养代谢病之一,因蛋白质代谢障碍而导致大量尿酸盐在人体关节、内脏器官等处沉积。禽痛风通常发生在鸡和水禽身上,在饲喂高蛋白饲料的雏鹅中尤其常见。禽痛风一般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两种类型,在临床上表现为腿部和翅膀关节肿胀、跛行和腹泻。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是对养殖业最具威胁的霉菌毒素之一,存在于谷物、油籽、坚果和香料等多种农作物中。AFB1污染属于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肠道是AFB1进入机体后首先接触的生物屏障。被AFB1污染的食物或饲粮进入机体后可使肠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调,进而导致肠道结构损伤。
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具有促进生长、调节物质代谢、影响生殖和免疫等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肌肉和骨骼等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面[4]。GH基因在组织和细胞中发挥作用,首先与靶细胞表面的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结合,由GHR基因介导将信号转入细胞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由于ADV具有宿主范围广、感染效率高、易于培养和纯化、基因结构稳定等优点,通过修饰ADV衣壳蛋白构建的ADV载体已被用于基因治疗及疫苗开发[2-3]。重组ADV载体也被应用于对抗人类或动物病毒性疾病[4]。关于CAdV、PAdV及FAdV-4研究较多,主要倾向于Fiber、Penton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5],对其余ADV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多羔母羊妊娠后期,由于日粮结构改变及胎儿增重,母羊激素水平、代谢状态及免疫机能都会出现较大波动,从而增加酮症、炎症性疾病及产前瘫痪等风险[2]。代谢组学是一门探究疾病成因、反映生物标志物、描述疾病及监测和预测复杂疾病的学科,其中包括对机体整体水平上代谢物变化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3]。
作为一种典型的原核表达系统,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因生长速度快、连续发酵能力强和成本相对较低,被广泛作为外源蛋白表达的细胞宿主,而外源蛋白的表达形式主要分为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8]。陈忠广等[9]利用稀释复性法探讨了不同条件对重组犬IFN-γ(rCaIFN-γ)蛋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猪流行性腹泻(PED)在我国传播并流行[1]。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猪肠道疾病。该病毒可影响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并使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其中,仔猪感染的死亡率高达100%,临床症状为急性衰弱性腹泻、呕吐和脱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