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近年来“用药指南”、“家庭医生”等手机软件悄然兴起。《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进行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综合来看,超过90%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病情。专家表示,移动医疗市场缺乏有关部门监管,患者盲目依赖手机看病软件极易误诊,还会面临维权困境。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移动医疗领域是互联网下一座亟待开掘的“金矿”。《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23.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5.8%。预计2017年这一数字会达到125.3亿元。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数量也同步爆发式增长。
移动医疗是把双刃剑
我国“上大下小”的医疗资源配置与“下大上小”的医疗需求使医患关系紧张。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病人排队3个钟头,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增加医院,医疗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增加医生数量,知名医生永远患者云集。移动医疗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将现有资源最大化,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语境下,移动医疗足不出户在网上看病,确实省时省事又省钱。
不过,移动医疗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疾病具有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明显,同样的疾病和药品,在不同人身上治疗效果却不一样。仅凭患者几句网上咨询就下诊断,太不靠谱。另一方面,手机软件看病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医疗诊断需要医生“望、闻、问、切”并以专业仪器辅助。手机应用类医疗软件让患者了解疾病预防方法,普及医疗常识或许效果显著。但把手机软件当成“治病神器”,而拒绝却正规医院诊治未免对生命健康太不负责任。
“软件医生”亟需加强监管
从国家监管角度上看,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2012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但是对远程诊治仍未放开。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看,网络问诊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一方面,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在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目前,我国医疗监管机构尚未介入到移动医疗APP领域。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和风险也随之上升。
面对不断涌现的移动网络医疗产品和公众日益强烈的健康诉求,政府需要用好“堵”与“疏”结合。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强化监管,严查不法网络行医行为。同时,消费者要提高健康意识,减少对网上看病的依赖。其次,政府要规范网络诊疗咨询行为,搭建合法的健康医疗咨询平台,并通过资质认证等移动医疗走上专业权威的合法道路。最后,国家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移动医疗进行规范。201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颁布《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