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第三方服务机构逐渐成为生态环境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然而,少数第三方服务机构受利益驱动,“动歪脑筋”“钻空子”,主动或被动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不仅严重扰乱第三方服务市场秩序,也误导排污单位污染治理,影响环保决策。
案例一
明知车辆排放不合格,“作弊器”辅助通过检测
2022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在对北京昌金顺机动车检测公司开展远程执法检查时,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一辆正在检测的车载(OBD)接口处连接着一个“小盲盒”,执法人员立即前往检测场开展检查。
经过执法人员反复甄别,认定“小盲盒”就是OBD屏蔽器。它能使检测设备无法读取车辆真实的OBD检查信息,从而使不符合检验状态要求的车辆“蒙混过关”,获得检验资格并通过检验,转为“合格”车辆。面对执法人员出示的录像、数据传输记录等证据,检验员坦白,在检测过程中,他看到了车辆外接有OBD屏蔽器,也知道它的作用。但为了招揽客户、赚取利润,不惜牺牲社会效益,出具了车辆检验合格的虚假报告。最终,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对该单位处30万元罚款。
案例二
超标排放却出具“达标”的检测报告
2022年8月10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对顺义区某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企业排放的水污染物多项指标严重超标。而该企业拿出的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北京中天云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云测)出具的8月10日当天的检测报告显示,该企业排放的8项水污染物全部达标。
经过执法人员综合调查研判,这份检测结果为合格的检测报告并不“合格”,不能真实反映该企业水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中天云测涉嫌数据造假。
案例三
1分钟“闪现”20公里外,不采样也一样检测
2023年3月,受房山区某储油库委托,中环华信环境监测(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华信)对其油气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并出具了储油库17个易泄漏点位油气排放全部达标的检测报告。
然而,生态环境部门在执法检查过程中,通过调取该储油库进出场记录、监控视频等发现,在检验当天,检验人员并没有出现在储油库。
经执法人员调查,发现中环华信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据中环华信采样记录显示,2022年12月31日11∶59,检验员张某、李某在海淀区民族大学附近一家饭店进行采样;而仅仅1分钟后,两人又“出现”在了直线距离超过20公里的顺义区后沙峪一家饭店采样。在记录里,这样的“闪现”情况,出现了多次。检验活动轨迹明显不合理,违法行为显而易见。
案例四
3个月内出具的6份检测报告完全一样
这6份检测报告是企业委托北京秦盛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盛达)进行锅炉废气检测并出具的。
执法人员查看检测记录发现,根据秦盛达出具的2022年2月28日的检测记录计算出来的氮氧化物(NOx)检测结果应为37mg/m3,已超过标准限值(30mg/m3)。而秦盛达的检测人员“大笔一挥”,直接将数据改为21mg/m3,检测结果瞬间变成了“达标”。
案例五
“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检测数据造假成常态
经专家认定,京环建大量监测报告存在篡改、伪造数据的情形,造假手段之多、频次之高触目惊心。截至目前,已查明存在弄虚作假情况的环境监测报告共70余份,涉及排污单位20余家。
2022年2月,京环建受房山区某排污企业委托,对其工业炉窑排放污染物实施监测。在京环建最终出具的监测报告中,氮氧化物(NOx)浓度为94mg/m3,低于标准限值,排放达标。但执法人员调取现场监测原始记录进行比对,发现原始记录中显示NOx浓度为194mg/m3,超过标准限值近一倍。从不达标到达标,检测机构最终出具的监测报告是人为制造的“移花接木”。
案例六
车不出力人“出力”,帮助不达标车辆蒙混过关
2023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通过视频监控抽查火天禄马(北京)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时发现,有4辆柴油车在该公司进行排放检验,初检结果不合格,复验时却顺利通过了,这是怎么回事儿?
按照操作规范,在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远离测功机,但复验时工作人员却一直站在测功机盖板上,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
带着线索和疑问,执法人员到该检测场进行了现场检查,查看测试传感器,询问工作人员,最终发现了这4辆柴油车复验合格的“秘密”。
原来,车辆复验时,辅助检验员在测功机力传感器上方插入了一根长螺丝,检验过程中用脚踩住长螺丝,通过人为干扰底盘测功机力传感器,增大了测功机力传感器所测扭力,进而提高上线车辆测得最大轮边功率,让这4辆车顺利“过关”。
检测场的辅助检验员通过人为干扰,无法真实反映正常运行状况下车辆的排放情况,帮助排放不合格的车辆“蒙混过关”。他们没想到的是,执法人员却从其反常的举动顺藤摸瓜,揪出了检测场的违法行为。
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生态环境部门对该单位处20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1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