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时候,我会把紫色的衣物看成是蓝色,浅粉色的物件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在我眼中可能只是普通的白色。而那些用文字色彩标注装备品质的游戏,只能通过色盲模式让其通过文字显示才容易分辨。
人眼球内的视锥细胞大致可分为3组,共计6-7百万个,用来感知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分别对应黄绿色(L细胞)、绿色(M细胞)和蓝紫色(S细胞)。这些视锥细胞们对不同颜色的响应,辅助我们的大脑描绘出眼前五彩缤纷的世界。
下图中坐标横轴为各锥细胞能感应到的光谱波长(颜色)范围,纵轴是对此类波长(颜色)的反应强烈程度:
色盲就是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锥细胞出现了问题,从而使患者能感应到的颜色少了一些。大致上我们把色盲分成三大类:
红绿色盲:M细胞或L细胞功能缺失,是最多的色盲群体。图中M与L视锥细胞对光的反应重合程度,让我们清楚为什么红绿色盲最为常见。
蓝黄色盲:S细胞功能缺失,罕见程度仅次于全色盲者,难以分辨蓝色和绿色、紫色和红色、黄色和粉红色,很难客观描述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全色盲:全部视锥细胞失效,世界只有黑白,也是色觉障碍者中最严重的一种。
一般社会上存在的全色盲比例非常小,但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平格拉普环礁(Pingelap)和彭培岛(Pohnpei)上却有极高的比例为全色盲;约1775年的一场台风使得岛上只幸存约20人,其中生还的一人带有全色盲的隐性基因;因为岛上的基因库小,难以避免近亲繁殖,致使岛上全色盲的比例高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三万分之一,平格拉普岛人口约七百人,全色盲的比例高达十二分之一,这种造成全色盲的基因叫作马斯肯基因(maskungene),岛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为带因者。
——维基百科
由于共有三种锥细胞,所以缺失一种视锥细胞的色盲也叫二色色盲。
如果色盲是某种锥细胞功能完全缺失,那么色弱则是部分细胞失效,简单理解就是可以分辨出各种颜色,只是在某些颜色上没有那么高的分辨精度,属于色盲的轻度症状。或者大致可以理解为所见颜色没有那么鲜艳,有点像调低了某些色彩的饱和度。
由于可以分辨三种基础颜色,但又并没有完全缺失对某些颜色的分辨,所以色弱也被称为三色视觉异常。
由于人类辨识颜色的基因是来自X染色体,而仅有一条X染色体的男性要不就是色盲,要不就是正常,而拥有两条X染色体的女性,除非两条染色体同时携带色盲基因,才呈现显性(如果仅一条染色体携带基因,则属于隐性,也就是携带者),也就是说除非父母均是色盲,女孩才有100%概率导致色盲。
下图中就详细描述了各种基因组合下,下一代子女的色盲概率:
通过最新统计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绿色弱是占比最高的色盲人群。而三色视觉异常者(色弱)也是对生活影响最小的色盲群体。
相信你一定看过这本册子。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的都是「色盲检查图」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色盲者。无论是体检、驾校报考或是一些其他特殊岗位的申请等等,都需要这个环节来判断你是否合适。
由于每位色盲者的严重程度可能各不相同,所以并不是所有色觉障碍者都无法识别检测图谱。我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测试图,这些测试图对于红绿色盲者与正常人看到的是不相同的结果。图片的左下角分别是页码与答案:
上边几组图,如果你看到跟我是一样的,不用怀疑,那你一定跟我同是红绿色弱。下边再放两组我完全看不出答案的:
虽然我觉得软件始终无法真正调出色盲眼中的世界,那些把某些颜色通过软件降低饱和度,或者是换色处理的图片,根本无法正确模拟视觉障碍者眼中真正的场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成像机制。
其中:
家乡的老院种有一棵杏树,成熟时节回去,架好梯子要伸手摘的时候,家人让我优先挑熟的、黄色的摘。而我望着满树都是一个颜色的杏子,无从下手。
一次让老婆帮我找一条蓝色裤子,描述细节许久后,却被告知那条裤子是紫色的,就突然觉得某些时候,自己眼中的形象可能与外人眼中大相径庭。
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正常生活,反而给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制造了话题。
被别人知道是色盲者后,被关心的最多的问题,大概是「你能分清红绿灯吗」?所以我单独写出一个章节来聊聊。
在我远远无法分辨灯的颜色时,我会提前减速,直至可以判断信号为止。此时如果让我无视信号灯驶过,还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而在这极少数无法判断信号灯的情形下,再想要发生事故的概率就几乎为零。并没有数据表示色觉障碍者比正常视觉人群事故概率要高,我也并没有听过任何一起由无法分辨红绿灯,所造成的行车事故。
对红绿灯天然的不自信,却让我在经过马路口时更加专注。
从小爱好美术,却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踏入职场的一年后机缘巧合地转入了平面设计的工作,每天与色彩打交道。
说对设计工作完全没有影响是骗人的,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是在临摹某些作品选色的时候,会拿不准对方所使用的颜色。好在小公司多数情况下都是我自主配色,偶尔也会出现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情况,比如有次我在延展公司IP的时候,把它的皇冠画成了绿色。而对于照片的调色影响会多一些,更多时候是依赖感觉,没办法感受到拖动参数时细微的色彩变化。
我很清楚自己对绿色的驾驭水平,所以我会尽量避开这类色彩,尤其是荧光绿,因为我很难将其与黄色区分。但多数时候色彩搭配只要平衡,就没有说不通的配色逻辑。
我大概是在十几岁的时候,知道了自己是红绿色弱的事实,那是一次与人在所见颜色上的争辩。自那之后,我就开始留意,自己看到的色彩与别人不一样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