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兽医对疾病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的特异性变化而对某些疾病作出诊断。有许多疾病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典型症状,而剖检时却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变,尤其是对猪传染病的诊断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通过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病理解剖诊断仍然不能准确诊断时,还需要在剖检时采取某些器官材料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剖检死猪,对各个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各种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加以综合判断,以确定各个器官、组织的病症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从而为制定综合治疗疾病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选西瓜与看猪病
(二)病猪剖检前的准备
(1)剖检场地为方便消毒和防止病原扩散,剖检场地最好选在室内。若因条件所限需在室外剖检时,应选择距猪舍、道路和水源较远的,且处于猪场下风的地方进行。
(2)剖检器械和药物剖检常用的器械、用品有剥皮刀、大小手术剪、镊子、骨锯、凿子、斧子、量尺、量杯、天平、搪瓷盘、桶、酒精灯、注射器、载玻片、广口瓶、工作服、胶手套、胶鞋等。常用的消毒药有3%来苏儿、0.1%新洁尔灭、百毒杀及含氯消毒剂等。固定液有10%福尔马林、95%酒精。
(3)剖检对象剖检对象最好选择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病猪或病死猪。但有的病死猪,特别是最急性死亡病例,特征性病变尚未出现,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病理变化,可多选择几头疫病流行期间不同时期出现的病猪或病死猪进行解剖检查。如怀疑炭疽时取颌下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确诊患炭疽的尸体禁止剖检。
(5)正确认识尸体的变化动物死后,受体内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会逐渐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溶血、尸体自溶和腐败等。因此应正确地辨认尸体的变化,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
(6)剖检人员的防护剖检人员操作时,特别是剖检人畜共患传染病猪尸体时,应穿工作服、戴胶手套、工作帽,还要戴上口罩和眼镜,以预防感染。在剖检中如不慎造成皮肤损伤,应立即消毒并包扎伤口。剖检后,双手用肥皂洗涤,再用消毒液浸泡、冲洗。为除去腐败臭味,可先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再用2%~3%草酸溶液洗涤退色,再用清水清洗。
(7)尸体消毒和处理为了防止病原扩散和保障人与动物健康,剖检前应在尸体体表喷洒消毒液,且在整个尸体剖检过程中保持清洁并注意严格消毒。剖检时,对可疑传染病的尸体,用高浓度消毒液喷洒或浸泡,如需搬动或运输时,应将尸体的天然孔用消毒液浸泡后的棉球堵塞,放入不漏水的运输工具,可备有专用运尸车,亦可用塑料薄膜多层包裹后进行运输。剖检完毕后,根据疾病的种类应妥善处理,基本原则是防止疾病扩散、蔓延和尸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最理想的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处理。结合我国实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焚化法:一般用焚尸炉,无此设备时可用木材和煤油、柴油焚烧尸体。
掩埋法:在剖检前最好在剖检地点附近,先挖深2m左右的坑(或利用废土坑),坑内撒一些石灰,以免搬动尸体而污染环境。剖检结束后,把尸体及其污染物掩埋在坑内,并撒上生石灰或洒入10%石灰水消毒,然后填埋坑穴,周围再做彻底消毒。
生物热法:可在剖检室附近或畜禽墓地建生物热窖,用水泥、砖建成深9~12m、宽3~4m的窖,上有双层盖。尸体剖检后直接投入窖内。若盖的周围被污染,应进行消毒,然后锁好。尸体在窖内腐败后产生生物热,使尸体内病原微生物死亡而变为无害。
(8)综合分析判断有些疾病特征性病变明显,通过剖检可以确诊,但大多数疾病不出现特征病变。另外原发病的病变常受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药物治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特征表现。因此在尸体剖检时要正确认识剖检诊断的局限性,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血清学检验及病原分离鉴定,综合分析判断。
(9)采集病理图片选择病变明显的组织、器官拍照。用500万以上像素的数码相机,在微距的状态下拍照。用颜色较深、不反光的木板或纸板等作为背景。尽量在白天拍照,晚上拍照要用强光照射所拍组织器官,并用干纱布吸干组织器官表面的水分,不要用闪光灯,以防止组织器官表面反光而降低照片质量。
(10)做好剖检记录尸体剖检记录是尸体剖检报告的原始资料,也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重要依据。记录的内容要力求完整、详细,能如实反映尸体的各种病理变化。记录病变时要客观地描述病变,对无眼观变化的器官,不能记录为“正常”或“无变化”,可用“无眼观可见变化”或“未发现异常”来表述。
(11)写出剖检报告依据尸体剖检记录作病理解剖学诊断,写出剖检报告。其中病理解剖学诊断是根据剖检发现的各器官、组织病理变化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诊断检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详细分析而作出的,是对疾病的疑似诊断,甚至是诊断。
(三)剖检方法
1.濒死病猪的放血
先用手术刀切开颈部皮肤(图1-5-1),再用力切断颈动脉(图1-5-2),注意头朝下,使血流完。
图1-5-1濒死猪放血位置
图1-5-2濒死病猪放血
2.体表检查
在进行尸体解剖前,先仔细了解病死猪病史,尤其是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以缩小诊断范围,使剖检有一定的导向性。
体表检查首先注意品种、性别、年龄、毛色、体重及营养状况,然后再进行死后征象、天然孔、皮肤和体表淋巴结检查(图1-5-3至图1-5-12)。
图1-5-3病猪尸体外表检查
图1-5-4猪发生伪狂犬病时大量流涎
图1-5-5吻突和鼻孔检查
图1-5-6头部皮肤检查
图1-5-7眼部检查
图1-5-8腹部皮肤检查
图1-5-9臀部皮肤检查
图1-5-10后肢皮肤检查
图1-5-11口、鼻、舌检查
图1-5-12口腔检查
(1)死后征象猪死亡之后,血液循环停止,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和代谢过程先后停止,由于体细胞内酶和肠道内的细菌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可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即尸体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和腐败。在进行尸体剖检时要注意辨认哪些是属于死后的正常变化,避免把某些死后的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才能避免误诊。
(2)可视黏膜和天然孔的检查可视黏膜包括眼、鼻、口、肛门、阴唇、阴茎及包皮的黏膜。黏膜的颜色变化通常可反映机体某些器官系统的变化,黏膜黄染,可能是黄疸。应提示在内部检查时,要注意肝、胆囊、胆管、十二指肠以及血液寄生虫的检查,有时可因免疫反应而引起黄疸。黏膜苍白是内脏出血以及贫血的标志之一。黏膜蓝紫色或发钳,为缺氧、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不全引起的。鼻黏膜有溃疡、小疱,有口蹄疫的可能。此外应注意黏膜有无出血、溃疡、溃烂、水疱、瘢痕。对天然孔的检查,注意有无分泌物,根据排泄物的性状和颜色可确定其性质,与此同时应注意天然孔的开闭情况,特别是口腔的开闭情况、舌位置、牙齿情况、齿龈及各部黏膜情况等。猪死亡后,瞳孔散大,不久可见角膜混浊,眼球失去紧张力。要检查颈、胸、腹、脊椎、四肢、尾等情况,四肢有无骨折、骨瘤等病变。此外应注意检查蹄底及角壁有无针伤、刺伤等病变,死亡于破伤风的猪应特别注意检查创伤部位。
(3)皮肤的检查首先观察皮肤有无脱毛、创伤、湿疹、疱疹、充血、淤血、出血以及外寄生虫等,然后检查皮肤的厚度、硬度、弹性以及被毛有无光泽,皮下有无气肿、水肿。气肿时用力触压则有碎裂音或捻发音,但应弄清是生前变化还是死后变化;皮下水肿时触摸皮肤可有捏粉样硬感以及波动感,患部往往隆起皮肤表面。
3.剥皮和皮下检查
(1)切线一条纵切线,四条横切线。
(2)剥皮顺序首先使尸体仰卧,第一条纵切线是猪腹侧正中线,从下颌间隙开始沿气管、胸骨,再沿腹壁白线侧方直至尾根部作一切线切开皮肤(图1-5-13)。切线在脐部、生殖器、乳房、肛门等时,应反切线在其前方左右分为两切线绕其周围切开,然后又会合为一线,尾部一般不剥皮,仅在尾根部切开腹侧皮肤,于3~4尾椎部分切断椎间软骨,使尾部连于皮肤上。四条横线,即每肢一条横切线,在四肢内则与纵切线成直角切开皮肤,止于球节作环状切线。头部剥皮,从口角后方和眼睑周围作环状切开,然后沿下颌间隙正中线向两侧剥开皮肤,切断耳壳,外耳部连在皮肤上一并剥离,以后沿上述各切线逐渐把全身皮肤剥下。
图1-5-13沿腹中线切开腹部皮肤
图1-5-14剥下皮肤检查
(3)剥皮方法剥皮时要拉紧皮肤,刀刃切向皮肤与皮下组织结合处,只切离皮下组织,切忌使过多的皮肌、脂肪残留在皮肤上,也不应割破皮肤,而降低利用价值(图1-5-14)。有剖检室设备的场地,可设有活动吊车电动剥皮机,省力省时。剥皮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皮组织的含水程度,皮下血管的充盈量,血管断端流出血液的颜色、性状、黏稠度,有无水肿、气肿和出血、胶样浸润等。此外,要检查皮下有无肠管及溃疡、肿瘤、炎症、出血等病变,同时要检查皮下脂肪沉积量、色泽和性状。
(4)体表淋巴结先检查其体积大小,被膜血管状态,外观颜色,然后纵切或横切,观察切面的变化等可初步确定淋巴结变化的性质,检查腮腺淋巴结、咽后外侧淋巴结、肩前淋巴结、颈前腹侧淋巴结、下颌副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股前淋巴结、胭淋巴结、荐外侧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图1-5-15至图1-5-18)。
图1-5-15检查腹股沟淋巴结
图1-5-16检查下颌淋巴结
图1-5-17剥离淋巴结检查
图1-5-18淋巴结横切面检查
4.内部检查
猪的剖检一般采取背位姿势。为了使尸体保持背位,需切断四肢内侧的所有肌肉和髋关节的圆韧带,使四肢平摊在地上或解剖台上,借以抵住躯体,保持不倒(图1-5-19)。然后再从颈、胸、腹的正中切开皮肤,腹侧剥皮。如果是大猪,又不是传染病,皮肤可以加以利用时,建议仍按常规方法剥皮,然后再切断四肢内侧肌肉,使尸体保持背位。
(1)卧位卧位的确定主要根据猪的腹腔中消化道的特殊结构而定,目的是方便操作,便于腹腔器官的摘出。一般有三种:侧卧位,尸体的左侧或右侧卧位;半卧位,尸体背部向左侧或向右侧倾斜45°;背侧卧位(仰卧位),尸体的背脊部与地面呈垂直状态。常采用的是背侧卧位。
图1-5-19剖检常采取的背位姿势
(2)切离前后肢与关节、肌腱、蹄甲等检查。切离四肢时,注意检查四肢骨骼、关节腔、关节面、肌肉、肌腱、韧带、蹄甲等有无异常变化。
①前肢的切离:首先沿肩胛骨前缘切断臂头肌和颈斜方肌,然后再在肩胛软骨后缘切断胸背阔肌以及腋下血管、神经、下肌、菱形肌等,即可取下前肢。
②后肢的切离:在股骨大转子处圆切臀部肌肉群的臀肌及股后肌群,助手将后肢向背侧牵引,由内侧切断股内收缩肌,从髋关节处切臀圆韧带及副韧带,即可取下后肢。
(3)胸腔的剖开和胸腔脏器的视检胸腔剖开之前,首先应检查胸腔是否真空,在胸壁5~6肋间处,用刀尖刺一小口,此时若听到空气冲入胸腔时发生的摩擦音,同时膈后退,即证明正常,用刀刺膈肌的方法亦可。通常剖开胸腔是沿肋软骨切开胸壁,再切断与胸壁相连的膈肌,然后用骨锯锯断与胸骨相连的肋软骨,最后在距脊椎7~9cm处自后向前依次将肋骨锯断。然后将锯断的胸壁取下,从而暴露出胸腔(图1-5-20至图1-5-22)。另外,用分离肋骨的方法亦可。
图1-5-20沿肋软骨剖开胸腔和腹腔
图1-5-21剖开胸腔暴露心、肺和肝
图1-5-22心冠脂肪沟检查
胸腔的视检内容包括:检查胸腔是否真空;骨的质地和脆性,用手屈曲肋骨或用刀刺胸骨来确定;注意正常的胸腔内含有少量琥珀色透明液体,打开胸腔检查胸腔液体的数量、色泽、性状,同时还应检查有无异常内容物,如血液、脓汁、肿瘤、腐败坏死物、寄生虫等;胸膜的性状,注意检查胸膜有无充血、出血、炎症、肥厚、机化、粘连等病变(图1-5-23,图1-5-24)。
(4)腹腔的剖开和腹腔脏器的检查根据尸体卧位可采用下列两种剖开方法。
①侧卧位(左右侧)或半侧卧位:切开腹壁的方法是第一条切线,先从肷窝沿肋骨弓切开腹壁至胸骨的剑状软骨处。第二切线,从肷窝沿髂骨体前缘至耻骨前缘切开腹壁,然后将切开的三角形腹壁放于尸体下方(图1-5-25,图1-5-26)。
图1-5-23心外膜发生粘连
图1-5-24肋骨检查
图1-5-25切开腹壁
图1-5-26将切开的腹壁放于尸体侧下方
(5)胸腔器官的摘出
①心脏的摘出:用剪刀或刀纵切心包中央线,同时测量心包液的数量,观察其性状,然后将心脏提至心包外,再切断心包和心脏附着的心基部的大血管,可取出心脏(图1-5-27)。
②肺脏的摘出:在后主动脉的下部切断上纵隔膜,观察右侧的胸腔液,其次从横膈膜上切断后纵隔膜及食管末端,最后切断靠近胸腔入口处的食管及气管,将手指插进在气管断端已切好的小孔和气管腔,即可将肺从胸腔取出来检查(图1-5-28至图1-5-32)。
图1-5-27猪患伪狂犬时心肌点状出血
图1-5-28摘出肺脏
图1-5-29肺表面检查
图1-5-30检查肺的质地
图1-5-31肺切面检查
图1-5-32猪患伪狂犬时肺点状出血
(6)腹腔器官的摘出
①脾、胃和十二指肠的摘出:提起脾的基部切断胃脾韧带,注意勿将脾门淋巴结切掉,使其附在脾脏上以供检查,即可摘出脾脏(图1-5-33至图1-5-36)。切断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以及韧带左侧的胆管,用手向后牵引胃,将食管切断,即可将胃和十二指肠一起摘出。
图1-5-33脾脏表面检查
图1-5-34脾脏横切检查
图1-5-35脾脏边缘检查
图1-5-36脾脏梗死
②肝脏及胰脏的摘出:从肠管外壁将胰脏剥离下来,然后切断肝左三角韧带、圆韧带、镰状韧带、后腔静脉,再切左右冠状韧带,最后切断右三角韧带及肝肾韧带,则可将肝脏摘出检查(图1-5-37至图1-5-42)。
图1-5-37摘出肝脏
图1-5-38肝脏表面检查
图1-5-39肝脏质地检查
图1-5-40肝门淋巴结检查
图1-5-41胆囊检查
图1-5-42胆汁检查
③肾和肾上腺的摘出:首先分离肾周围结缔组织,切断肾门部的血管和输尿管,可取出左右两肾及肾上腺进行检查(图1-5-43至图1-5-50)。
图1-5-43肾脂肪囊检查
图1-5-44剥离肾脂肪囊
图1-5-45肾脏表面检查
图1-5-46切开肾脏
图1-5-47肾脏皮质检查
图1-5-48肾脏髓质检查
图1-5-49肾盂检查
图1-5-50猪患猪瘟时肾盂出血
(7)骨盆腔器官的摘出骨盆腔器官的摘出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锯断左侧髂骨体、耻骨和坐骨的髋臼,取出锯断的骨体,即可露出骨盆腔,然后用刀切断直肠与骨盆腔上壁的联系,母猪还需切离子宫与卵巢,再由骨盆腔下壁切断与膀胱、阴道及生殖器官的联系,最后将骨盆腔器官一起取出。如公猪将外生殖器与骨盆腔器官一同取出时,应先切开阴囊和鼠蹊孔,把睾丸、附睾、输精管由阴囊取出并纳入骨盆腔内,其次切开阴茎皮肤,将阴茎引向后方,于坐骨部切断阴茎脚、坐骨海绵体肌,再切开肛门周围皮肤,将外生殖器与骨盆腔器官一并取出。第二种方法,从骨盆入口处切离周围软组织,可将骨盆腔器官摘出。
(8)头颈部器官和脑的摘出
①头颈部器官的摘出:首先将头部仰卧固定使下颌向上,用锐刀在下颌间隙紧靠下颌骨内侧切入口腔,切断所有附着于下颌骨的肌肉至下颌骨角,然后再切离另一侧,同时切断舌骨之间的连接部,将手自下颌骨角切口伸入口腔,抓住舌尖向外牵引,用刀切开软腭,再切断一切与喉连接的组织,连同气管、食管一直切离至胸腔入口处,用手向左右分切纵隔,切断锁骨下动脉和静脉及臂神经丛,此时用手握住颈部器官,边拉边分离附着于脊椎部的软组织,在膈部切断食管、后腔静脉和动脉,即可将颈部器官全部摘出。
②颅腔的剖开和脑的摘出:先把头从第一颈椎分离下来,去掉头顶部所有肌肉,在眶上突后缘2~3cm的额骨上锯一横线,再在锯线的两端沿颞骨到枕骨大孔中线各锯一线,用斧头和骨凿除去颅顶骨,露出大脑进行检查(图1-5-51至图1-5-53)。用外科刀断离硬脑膜,将脑轻轻向上提起,同时切断脑底部的神经和各脑的神经根,即可将大脑、小脑一同摘出,最后从蝶鞍部取出脑下垂体。
(9)鼻腔的剖开先用锯在两眼前缘横断鼻骨,然后在第一臼齿前缘锯断上颌骨,最后沿鼻骨缝的左侧或右侧0.5cm处,纵向锯开鼻骨和硬腭,打开鼻腔取出鼻中隔,检查中隔黏膜的变化(图1-5-54)。
图1-5-51打开颅腔
图1-5-52检查脑沟和脑回状态
图1-5-53取下整个大脑检查
图1-5-54锯开鼻腔检查
(10)脊椎管的剖开和脊髓的摘出先锯下一段胸椎10cm左右,然后用磨刀棒或肋软骨插入椎管可顶出脊髓。也可沿椎弓的两侧与椎管平行锯开椎管即可观察脊髓膜,用手术刀剥离周围的组织即可摘出脊髓。
上述各体腔的打开和内脏的采出,是进行系统检查的程序,但程序的规定和选择,首先应服从于检查的目的,应该按照实际情况适当地改变某些剖检程序。
5.器官的检查
把器官放在备好的检查台(桌)上。除特殊情况外,检查顺序一般先检查颈部和胸腔器官,再依次检查腹腔、骨盆腔器官,胃肠通常最后进行,以防弄脏器械、手和剖检台等,影响检查效果。器官的检查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对器官的位置、体积、容积、外观、色泽、形态、质地、光泽度以及被膜状态进行检查,才能发现其病变。
(1)头颈部
①舌黏膜:外观状态,特别是舌下黏膜是否有出血、疱疹、溃疡等变化,然后沿舌体正中线做一纵切口和数个横切口,检查肌层黏膜色泽、质地等,看是否有变性、坏死等变化。白肌病时,舌肌层常有变化。
②咽和喉头及扁桃体:对黏膜、色泽进行一般检查,重点检查扁桃体黏膜有否肿胀、化脓、坏死等变化(图1-5-55)。
③食管:用剪刀剪开食管,并观察食管黏膜状态,有无损伤、扩张、憩室、异物或狭窄等变化。
④甲状腺、甲状旁腺、唾液腺、胸腺:观察它们的体积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然后切开,从切面上可观察实质与间质有无异常变化。
⑤喉、气管及支气管:首先对喉、气管外部进行一般检查,然后用剪刀剖开喉部后角。继续沿气管背侧剪开主气管及两侧基础支气管干,然后观察喉、气管及支气管干黏膜,有无充血、出血、肿胀、伪膜、溃疡、瘢痕、寄生虫、异物等变化,与此同时要检查黏膜色泽,管腔内容物的数量、性状、色泽以及有无泡沫(图1-5-56),同时要注意检查支气管纵隔淋巴结的变化。
图1-5-55喉头和会厌软骨检查
图1-5-56剪开气管检查
⑥脑:打开颅腔后,检查硬脑膜和软脑膜的状态,脑膜的血管充盈状态,有无充血、出血等变化,取出脑后先称重,然后将脑底向上放在方盘内,视检脑底,注意观察视神经交叉、嗅神经、脑底血管状态以及各部分的形态。正常时脑膜透明湿润、平滑而有光泽。除此之外,还应检查脑回和脑沟的状态。病理情况下常见脑膜充血、出血,脑膜混浊等病理变化。若有脑水肿、积水、脑肿瘤等病变时,脑沟内有渗出物蓄积,脑沟变浅,脑回变平。
脑的内部检查,剖开脑时所用的脑刀,每切一次都要用酒精或水冲洗刀面,以免脑质黏着刀面致切面不平滑。脑切开方法有多种,现介绍如下方法,即用脑刀纵切脑成为相等的两半,切口必须经过穹隆松果体、四叠体、小脑蚓突、延脑。将脑切成两半,即可检查第三脑室、导水管、第四脑室的状态以及脉络丛的性状和侧脑室有无积水。再横切脑组织,每相隔2~3cm切一刀,注意检查脑质的湿度、灰质和白质的色泽和质地,有无出血、血肿、坏死、包囊、脓肿、肿瘤等病变。最后检查垂体,先称重,然后观察大小,再行中线纵切,检查切面的色泽、质地、光泽度和湿润度。
⑦脊髓:取出脊髓后,沿脊髓前后正中线剪开硬脊膜,在脊髓上做多处横切,观察有无出血、寄生虫等病变。
⑧鼻腔和鼻旁窦:首先检查鼻中隔,注意血液充满程度、黏膜状态,再检查鼻道、筛骨、迷路、蝶窦、齿龈、牙齿及鼻甲骨等各部的形态、内容物的量和性状等。
(2)胸腔器官
另一种方法,按右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的顺序。首先沿前纵沟左侧2cm处与前纵沟平行做切口,切至肺动脉半月瓣、左心房及右心室的内膜和乳头肌,其次再沿前纵沟右侧平行切开至主动脉的起始部,检查主动脉半月瓣、心内膜及乳头肌,然后再沿另一侧纵沟的左侧与右侧切开,与前两切口相连,再检查左心与右心的房室瓣与心内膜。心腔切开过程应检查心脏内血液数量性状以及心内膜光泽度,有无出血,同时要注意观察心瓣膜有无肥厚或缺损,瓣孔有无狭窄或扩张,有无血栓形成等,检查腱索的粗细,有无断裂情况。对心肌的检查,根据要求可测定心室壁的厚度,室壁厚度正常时,左室壁厚度为右室壁的3倍(3:1),同时观察心肌质地、色泽和肌僵程度,有无变性、坏死、出血和瘢痕。检查心肌变化时,可沿室中隔横切开心脏,然后进行观察。心血管检查:首先视检冠状血管,冠状动脉在主动脉出口处开始,用眼科剪刀,剪开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察有无血栓形成等。对大动脉要检查其动脉内膜有无异常斑点、粗糙、肥厚、钙化灶等。此外还应检查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外膜有无出血等变化,内膜主要观察色泽、性状有无变化。
(3)腹腔、骨盆腔器官
③胆囊与胆管:检查胆囊和胆管的大小、颜色,充盈程度可测量胆汁数量,用剪刀剪开胆囊,再观察胆汁颜色、黏稠度以及胆囊有无出血、溃疡、结石等,对输出胆管应注意检查胆管内有无结石、寄生虫等。
④胰脏:检查形态、颜色、质量、重量,然后做切面检查,必要时用探针插入胰管,并沿之切开,检查管腔内膜状态和管壁的性状及管腔内容物有无异常变化。胰脏最早出现死后变化,此时胰呈红褐色、绿色或墨色,质地极度柔软,甚至呈泥状。
⑤肾上腺:首先确定外形、大小、重量,然后纵切,检查皮质与髓质的厚度比例关系,再检查有无出血变化。正常时,仔猪肾上腺皮质呈灰蔷薇色,而成年猪呈混浊黄色、赭黄色。
(4)骨盆腔器官
①膀胱:首先检查膀胱体积大小、内容物数量以及膀胱浆膜有无出血等变化。然后自膀胱基部剪开至尿道口上端,检查膀胱内尿液数量、色泽、性状、有无结石,再翻开膀胱内腔,检查黏膜的状态,看有无出血、溃疡等变化(图1-5-57,图1-5-58),最后剪开输尿管检查黏膜和内容物性状。
图1-5-57膀胱浆膜检查
图1-5-58膀胱黏膜检查
②阴道和子宫:用肠剪沿阴道上部正中线剪开阴道,依次再沿正中线剪开子宫颈和子宫体的大部分,然后斜向两侧剪开子宫角部。依次检查各部内腔的容积和内容物的性状,黏膜色泽,硬度,湿润还是干燥,有无出血、溃疡、破裂、瘢痕等。妊娠期流产,应注意检查胎儿状态是否发育正常,同时检查羊水数量、胎膜、包衣、脐带等,必要时剖检胎儿进行检查。
③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的检查,先触摸,然后切开,检查有无阻塞,管壁厚度,黏膜状态。然后再检查卵巢形状、大小等,最后纵切,检查黄体和卵泡的状态。
④公猪生殖器:对外部形态做一次检查,再检查包皮有无肿胀、溃疡、瘢痕,用剪刀由尿道口沿阴茎腹侧中线剪至尿道骨盆部,剪开后观察尿道黏膜性状,有无出血等异常变化,可做整个横切口检查阴茎海绵体,最后检查前列腺、精囊和尿道球腺,确定其外形、大小和质地,切开后检查切面状态和内容物性状。
(5)胃肠
①胃和十二指肠:首先观察胃的容积、形态、胃壁的硬度和浆膜有无出血变化(图1-5-59)。然后用肠剪从贲门到幽门沿大弯剪开,并断续沿肠系膜附着处对侧剪开十二指肠,观察胃内容物的数量,鉴别食物种类、性状(液状、半流动状、干涸状),注意其中有无血液、胆汁、药物及其他异物,必要时可称量内容物和测定胃内容物酸度。同时检查胃黏膜色泽、充血程度、性状,注意有无出血、溃疡等,特别是应检查黏膜上所附黏液的质和量,鉴别是浆液性、黏液性、脓性、纤维素性、出血性等(图1-5-59至图1-5-63)。十二指肠应检查内容物的数量、性状,黏膜是否肿胀、充血、出血程度,以识别变化性质。
②空肠和回肠:首先检查肠管浆膜及肠系膜有无出血、水肿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的状态(图1-5-64至图1-5-66),然后拉直肠管,自空肠开始沿肠系膜附着部剪开,至回肠末端(图1-5-67,图1-5-68)。在剪开肠管过程中,注意肠各段内容物的数量、性状、黏膜状态,遇有病理变化,即暂停剪开进行检查。然后自小结肠结扎端插入肠剪,并沿肠管系膜附着部剪开大结肠,继续剪开盲肠直至直肠(图1-5-69,图1-5-70)。检查肠内容物数量、性状、干湿度、硬度,黏膜有无肿胀、出血、肥厚或变薄、有无纤维素渗出、溃疡。同时注意检查集合淋巴滤泡和孤立淋巴滤泡的状态。猪的大结肠剪开之前,首先切开肠襟与肠系膜的联系,并检查肠系膜和淋巴结的状态,然后牵拉直肠管进行剖开检查,用同样的方法剖检小结肠和直肠。
图1-5-59胃肠浆膜检查
图1-5-60胃黏膜形成溃疡灶
图1-5-61胃黏膜检查
图1-5-62胃黏膜出血溃疡
图1-5-63胃黏膜表层形成假膜
图1-5-64肠浆膜检查
图1-5-65肠浆膜检查
图1-5-66肠系膜淋巴结检查
图1-5-67切开肠管检查
图1-5-68肠黏膜检查
图1-5-69肠黏膜出血
图1-5-70回盲口检查
③腹腔和骨盆腔淋巴结:除应注意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腔、骨盆腔各内脏局部淋巴结检查外,不可忽略腰荐部各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因为这些淋巴结的变化常可反映出腰部、腹壁、后肢、腹腔与骨盆腔器官的情况。在一些急性传染病时,它们出现一致的较明显的变化。
(6)其他
①肌肉、关节、腱鞘和腱索:纵切或横切各部肌肉,注意外观颜色,光泽度,有无出血、血肿、脓肿、肿瘤等病变,应注意检查旋毛虫和住肉孢子虫;关节着重检查关节液量和性状,关节囊、关节有无病变和脓性渗出物,关节面有无增生和机化物等;腱鞘和腱索应注意观察其色泽、质地、有无断裂或机化灶等变化。
②骨和骨髓:在外部检查和剖检过程中,对骨骼的局部损伤和全身性变化有所了解。对损伤局部,除去肌肉进一步观察骨质病变的程度,必要时可锯开,观察切面情况。除对全身性骨质变化、骨的外形和骨质做一般检查外,必要时取一小块做组织学检查。通常取四肢的长管状骨髓,除去附着在骨上的肌肉,切断关节后,沿骨正中线轴剪开,检查色泽、性状,特别是红色骨髓与黄色骨髓的分布比例、性状、色泽,必要时采一小块骨髓做组织学检查。
③乳腺:先做外形检查,然后检查所属淋巴结有无病变,用手触摸乳房硬度,注意有无硬节、脓肿等,将乳房原结构分开。
(四)尸体剖检文件
尸体剖检文件是宝贵的档案材料,包括剖检记录、剖检报告和剖检诊断书等。尸体剖检文件是疾病综合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进行诊断疾病、病理学科学研究、法兽医学判定的文献资料,以及作为行政业务上的重要材料和法律依据资料,在学术上通称文献资料,而文件可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尸体剖检记录实为兽医管理干部和兽医人员的重要科技档案。目前,在不少单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尽快建立、充实并加以提高。
1.尸体剖检记录
可分文字记录和图像记录。前者是人们通过视、听、触觉器官所获得的各种异常现象全面如实的反映,可以用语言形象叙述,采用文字记录下来。后者是用录像机或照相机摄制病变的动或静的图像,比文字的记录更加逼真、客观、精确、可靠、一目了然。二者均属剖检文件的原始记录,是剖检报告的重要依据。剖检记录的原则与要求:记录的内容要如实地反映尸体病理变化,要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要求内容力求完整详细,重点详写,次点简写,文字记录简练并应在剖检当时进行,不可在事后凭记忆追记,记录的顺序与剖检的顺序相同。
(1)剖检记录的叙述指将在剖检过程中主检者所观察到的一切异常现象真实地以口述的方式叙述,记录员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部分,一般包括畜主,动物种类、品种、编号、年龄、性别、毛色、特征、用途、营养,发病时期,死亡日期,剖检日期,剖检人员(含主检人、助检人、记录者),现场人员等。临床摘要:包括主诉、病史摘要、发病经过、主要症状、临床诊断、治疗经过、流行病学情况和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
(2)病理变化记录包括外部视检和内部剖检以及各器官的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组织学和毒物学检查结果。
病理变化的记录既应记载眼观病变位置、大小、重量、体积或容积、形状、表面性状、颜色、湿度、透明度、切面状况、质地和结构、气味等,又要详细记录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病理组织化学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