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学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者便采取了将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施教的教学方式。这种学生群体就是最初的班级组织。此后,班级教学替代了长久以来的主要教学方式——个别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组织也成为师生从事教育活动及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
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假设,进而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但是,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还数“导生制”。到了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形式日趋规范。后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又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之大成,提出了分科课程论、教师主导论和课堂教学的原则、环节等,构筑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论模式。在这个理论模式中,作为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的是教学班,“班”与“课”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授课是教学班唯一的内容和目的。
(二)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
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群孩子的偶然汇合,而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是,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班集体,因为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由此,可以把班级组织定义为: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断前进。
二、班集体组织的结构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在一个班上,除了有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班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若干个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若让学生自愿参加,每个学生参与的群体将大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实际参加的群体和他心目中向往的群体也不一致。这样,在班上便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并深刻影响每一个学生志趣与品德的发展。因此,了解学生中各种群体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搞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上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班刊编辑小组、学科小组、文体小组、学习小组等。这也是一种正式群体。过去,我们不注意区分班学生正式群体和班集体,其实,两者有严格区别。这不仅在于班集体是由班正式群体发展而来,而且班正式群体也不只一个,因而必须区分和认识。
正式群体得到学校的支持,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的领导。它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成员稳
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活动开展经常。正式群体如果组织得好,就能有力地团结、教育全班学生共同前进,在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
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头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怀它和尊重它,看到它的积极一面是主要的。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包括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这样,就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的一面。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担负班的工作、参加集体的活动;有的具有排他性,在班上闹不团结;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恶作剧、违法乱纪。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以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毫无认识,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打击,那将人为地迫使它与班的正式群体对立(主要是与班集体对立),严重影响班的活动的开展和班集体的发展。
(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将同时参加若干个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群体。但他并不把这些群体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并不与其中的每一个群体在思想行为上都保持一致,而是按个人的价值观把它们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分别加以对待。排在末尾的是被他看成无关紧要的,或毫无兴趣的、甚至令人厌烦的群体,只有排在量前的一个或数个才是他个人力图与其在思想行为上保持一致的参照群体。
每个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往往大不一样:有的向往少先队、共青团;有的羡慕歌咏队、舞蹈队和运动队;有的则想参加学科与科技小组……。在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也会不断变化。低年级学生常以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某些群体为参照,而高年级学生则多以社会上受尊敬的领袖人物、科学家、英雄模范或某个先进单位和集体为参照群体。还有这种情况,在青少年期有的学生可能不是以他个人所属的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为参照群体,而是以文学、电影、电视或道听途说的主人公和团体作为自己追求的参照群体。因此,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参照群体十分重要,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志趣与倾向,他的价值观,他的生活动力,从而能预测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由于学生选择的和心目中向往的参照群体与他实际参加的学生正式群体往往不一致,因而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极为复杂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是以少先队、共青团、先进班集体、高年级优秀生,乃至英雄与伟人为祟尚对象,这同学校教育和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