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恐惧症患者存在心理及生理学因素,患者生性孤僻、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及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家族史等[1]。由于狂犬病患者病死率近100%,对狂犬病认识不足、担忧和恐惧死亡是暴露后产生恐惧的重要原因[5]。此外,社会上多种狂犬病消息误导患者使其对狂犬病产生怀疑和恐惧[1]。
恐狂症者大多有过通过网络频繁查找有关狂犬病信息,但网络信息部分前后矛盾,个别患者咨询不同的人,而且部分人似懂非懂,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因而无法建立正确的狂犬病认知,这就导致恐狂者越查网络越矛盾、咨询的“专家”越多恐的越严重,一旦错误的言论和自己预想不谋而合,病人往往深信不疑,有时候把狂犬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狂犬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从心理层面分析,恐惧、愤怒、羞耻、焦虑,本质上是一回事。这四种情绪都是因为边界被侵犯。边界被侵犯,无力抵挡,就是恐惧;边界被侵犯,但是能够反击,就是愤怒;想象中的边界被侵犯,就是焦虑;社会评价、声誉的边界被侵犯,就是羞耻感。恐狂多数人是焦虑,恐狂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狂犬病的认知错误,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
三临床认知
四临床表现
恐狂者往往会表现出强迫症、疑病症、恐病症、抑郁症。部分病人痛不欲生,因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昏等症状,有的甚至认为死亡就在眼前,世界到了尽头。恐狂症的最常见表现就是滥用狂犬病疫苗,反复接种后仍然忧心忡忡[3]。部分患者已经接种过疫苗,医生也告知安全,但还是怀疑病毒没有彻底清除,频繁接种疫苗,极端情况有10年打了150针疫苗,还有部分患者去多家检测机构、求助多种方法频繁检测抗体。
狂犬病是病死率最高而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人们很容易反应过度。目前网络上或实际生活中有关狂犬病的不科学言论泛滥,使得一些与犬、猫有接触者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甚至发展成强迫症或癔症。有的人多次接种了疫苗,但仍不远千里到武汉做抗体检测,担心“抗体一旦减少,狂犬病就会发作”[6]。有的人自认病毒已潜入大脑,自己必死无疑,丢掉工作,频繁上网查信息,在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有的人怀疑疫苗是假的,怀疑疫苗中有活病毒,怀疑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怀疑护士,怀疑专家……每天在无尽的烦恼之中挣扎[6]。
五脱恐策略
并不是所有的恐狂症都可以简单的归到某一类,很多患者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对严重的患者既要接受狂犬病专家的权威咨询也需要接受综合的心理治疗。部分患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是完全正常的。频繁接种疫苗或者多次检测后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担心和痛苦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狂犬病专家和心理医生。
1.相信科学
3.相信权威文件
4.尝试转移注意力
通过网络的步步诱导,非恐狂人群慢慢变得疑神疑鬼,情绪变得失控。要想脱恐,远离网络是必然。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多做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你的担心是错误的。
5.心理脱恐
打完疫苗检测有抗体后,还是没有脱恐,就有必要求助专家进行心理干预脱恐[3]。现在对恐惧症,比如恐艾症,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为主的心理综合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9,10]。有研究表明贝克认知疗法能够明显改善狂犬病暴露人群中狂犬病恐惧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使患者科学认识狂犬病[3,11]。给予狂犬暴露者给予心理指导和干预有利于病人缓解焦虑、抑郁心理状态[12]。有机构采取认知领悟疗法、安慰疗法、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干预,治疗效果很好[1]。
认知行为疗法[10]: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所决定,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即信念、评价、解释等)引起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以改变患者的认知过程,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逐步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指导下,将形成的新行为模式逐步内化为患者的自然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更主要的是分析患者思维活动和对策略的特点,找出其中的不良认知并加以纠正。
森田疗法[10]: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以达到“不治而治”的目标。既不是消极忍受,也不是听之任之,而是不试图对抗症状,从心里完全接受它,学会承受,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症状的思想泥潭中解放出来,以摆脱精神交互作用,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带着症状积极生活[10]。
参考文献
[1]金燕,闻卫东,喻迎九,etal.狂犬病恐惧症的病因及门诊心理干预六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23):2858-2860.
[2]张利平.狂犬病恐惧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2017中国狂犬病年会[Z].中国浙江杭州:20171.
[3]王斌,侯兴成,郑德春,etal.心理干预在狂犬病暴露人群狂犬病恐惧症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7(13):63-64.
[4]王麟,黄仁杰,李青卿,etal.犬伤门诊中狂犬病恐惧症因素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19):3755-3756.
[5]陈家英,林艳,陈敏红.犬咬伤后引起的精神异常案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2(0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