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很漫长,早期病变可起始于儿童期,到中老年期才发病,也有在青壮年期就发病者。因此,早期发现血脂升高,并进行干预,降低其风险,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血清总胆固醇(TC)
血清TC水平取决于饮食、体力活动、性别和年龄等。随年龄的增长,血清TC水平也随之增高。女性绝经后血清TC会明显升高。
【异常结果解读】
血清TC增高
胆固醇>6.2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之一。
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可见胆固醇升高。
胆总管阻塞,如胆道结石,肝、胆、胰的肿瘤等,由于胆总管阻塞,胆固醇随胆汁排出障碍而升高。
高胆固醇饮食、妊娠期,血清TC也可升高。
血清TC降低
严重肝脏疾患,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肝脏合成胆固醇减少。
严重营养不良、胆固醇摄入减少。
2血清甘油三酯(TG)
TG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结合而成,是人体的脂肪成分,是能量的贮存形式。肝脏、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TG的主要场所,其中肝脏的合成能力最强。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使人体内TG水平升高。
目前,甘油三酯升高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控制甘油三酯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常情况下,高脂肪饮食后2~4小时甘油三酯升高达高峰,8小时后基本恢复空腹水平,生理情况下随年龄增长而有上升趋势,体重超过标准者也往往偏高。
血清TG增高主要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肥胖、脂肪肝、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口服避孕药等。
当血清TG升高>11.3mmol/L(>1000mg/dl)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要特别注意。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HDL-C主要由肝脏合成,由载脂蛋白A、磷脂、胆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组成。HDL-C具有从外周组织获取多余的胆固醇,输送到肝脏处理(胆固醇的逆转运),合成胆汁酸盐,通过胆道排泄出去,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俗称为“好”胆固醇。
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一般情况下,绝经前女性的HDL-C水平高于男性,绝经后女性的HDL-C水平与男性接近。长期适量运动可使HDL-C升高。
HDL-C降低常见于冠心病、脑血管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缺少运动等,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对于肝功能损害,如慢性肝病、肝硬化等,HDL-C因合成减少而出现降低。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LDL-C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但LDL-C升高会使血脂沉积于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造成血管逐渐被阻塞,导致冠心病发生。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故被称为“坏”胆固醇。其中起坏作用的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C)。
LDL-C增高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脂肪肝、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慢性肝病和糖尿病等。
5动脉硬化指数(AI)
AI是一个衡量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是:AI=[血清TC-HDL-C]÷HDL-C
AI的正常参考值为<4,数值越小,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轻,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AI≥4,说明已经发生了动脉硬化,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严重,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