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天生对年报排斥,认为中国企业财务报告都是假的,既然假的为什么要阅读呢?
且不说是不是假的,这是对阅读年报的态度不对,我们阅读年报的根本原因是要去了解企业,而有什么比企业自己说的更加好的资料呢?
所以即使是假的,也应该去阅读,为什么假?假在哪里?怎么是假的了?
阅读年报过程中要不断提问题,不断地形成判断,然后又用年报的数据进行支持或者否决。
所以是一个循环利用信息提升对企业了解的过程。阅读年报有一定技巧,怎么读呢?以下是我阅读成千上万份年报的经验:
企业信息最详细的披露不是年报,而是招股说明书。我之前曾提出来看待招股说明书的财务数据的态度。
但实际上招股说明书说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而是关于整个企业对自己的一个诠释,这个诠释包括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发展前景、所处的竞争地位、财务数据、治理结构等。
这些资料是研究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我个人觉得是最最宝贵的。
所以招股说明书是你必须要读,而且是需要详细的,读到什么程度呢?
还特意用这两个公司考了一下我的小伙伴,看他怎么看待两个企业,如果同等条件应该选谁?
他回答得不错,至少跟我想象得答案是一样的。
看招股书是一种训练,是判断企业竞争优势的最最主要途径,按我的经验,只要你足够老道,招股书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企业是不是有竞争优势(以后其他信息补充只是对基本判断的修正与完善)。
很多人阅读年报速度很慢或者不得要领,最根本的原因估计是没有好好研究招股说明书。对于招股说明书读完了,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要能够独立写出研究报告才行,即使不写出来,也要脑子里。
找年报这是小儿科的事,但很多新读年报的朋友就是不知道去哪里找,或者不知道年报在哪里有更新。
一般情况下,我会现在东方财富网里找到最新的财报列表。然后再去巨潮资讯下载年报。
当然如果你知道某个企业出年报,然后又想知道最新的,还是去证券交易所下载。
我就曾经经历过很多次希望第一次拿到年报的体验,那边是最早最快的。
当然还有其他途径,比如直接在雪球网公告里去找,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无论怎么样,你只要能找到并下载就可以了。
最近几个月,东方财富网的这个界面我会每天进去几次,就为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年报。至少我觉得是一种乐趣。
在香港交易所可以找到港股的年报信息,而美股年报信息可以点如下SEC文件,进去点10-K项,可以找到。
看港股美股年报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年报的整体水平。
我曾经有个大半夜在研究福寿园公墓这家公司,回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不是福成五丰重组获通过,墓园资产望正式登陆A股。
所以过去的研究就有机会发挥作用了,有时候研究一下这种企业还是必要的,至少不会让你手足无措,看作为价值投资者涉猎广泛吧。
有些人阅读年报很有选择性,不满足其条件的年报一定不看,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年报阅读范围要广泛,什么叫广泛呢?
就是好的坏的,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企业,都要看,才算是真的会读年报,而不是把自己看年报的水平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局限的结果就是不懂很多企业年报的方式。
俗话说见多识广,你见不多当然识不广了。你连造假企业有问题企业的报表都没看过,指望会看好企业的报表?
我觉得是很悬的,最牛的阅读报表的人,都是在这个圈里好坏都看的人。比如你有看到过净资产为负数的企业年报吗?
你有看过ST股的企业年报吗?
你有对比同行业最好企业与最差企业的年报吗?
你能说出白酒企业年报的特点吗?
能出各类年报的数据中推断出其商业模式吗?
这种功力不是看一两个财务报告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大量阅读以后才能形成,如果要问我阅读有啥特别的秘诀,我只能说多看,多看了你也能成为卖油翁式的人物。
我选择了三精制药作为案例,具体讲述怎么看报表,为什么选它呢?
其实这个企业也不好在哪里,只是这个企业阅读起来挺麻烦的,至少我觉得对一般人来说难度挺高,又发生什么董事长跳楼事件等等,充满争议。
所以能在这样的报表阅读讲解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因为需要更多知识去判断。
当然有个前提假设你已经看过三精的招股书,或者至少了解这个公司是什么样子的。
一般情况下我会采取如下路径:
一、详细阅读当年的年报,跟阅读前面我说的招股说明书那样阅读;
二、阅读所有能找到的该公司研究报告,比如我在wind数据库中可以找到不少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通常情况下页数多的才有点资料可以帮助分析;
三、上市公司网站。当然如果你是后来看的,那也没必要局限在当年,你应该找到最新的资料位置,怎么都要形成类似我前面说的永辉超市或者三诺生物等类似企业的判断,这很重要。
因为只有有了这种判断,我们才可能后面随着资料的增加而不断修正,不然你会很盲目。
而且真要买会选择在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多考虑。看上市公司年报,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三部分就足够了(也就是我标黄的部分)。
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理论上应该是简单的东西,就看三精2014数据来说吧。
比如同比增长500%的,肯定不是正常增长,也就是卖东西以后的增长,那么也可以初步验证上面营业收入减少是卖掉了某个子公司。
这不用算什么,都应该要反应得出来。读财务报告最怕的就是面对数字与文字没反应,那表示你基础功底不行,要恶补。
当然我也会看下面的现金流一眼,一般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至少不能为负数。
这个时候脑袋里要有一个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正是去年与今年年报中需要去寻找的答案,当然最有可能找到答案的应该是在去年,今年延续了去年而已。
但阅读年报的人更应该要知道,我们阅读年报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去回答:企业竞争优势是什么,是不是相对过去有变化?
这个问题比财务数据的变化更加重要。这部分说这么多,无非是告诉大家,看到数据形成问题是多么重要,而且是能抓住核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我曾经给很多跟我学习财务分析的人一些简单的数据,要他们问问题,可惜总让我失望,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初学者的缘故吧。
但若是期望在股市中大展拳脚,建议看是训练一下这种思维吧。
所以中间充满泡泡而让看的人不得要领。但其实我是最需要看这些文字,而且看年报的时候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中,而不是后面的财务报表。
因为从中通常能够过滤出有意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可能是大家觉得很平常或者不加判断的,当然也有很大一堆是废话。下面详细逐段说明:
以上这段话相当于啥都没有说,就是废话,大家不要去听公司对环境的剖析,我就基本上不采纳他们的说法,因为未来是不可以预见的。
说什么风险大,怎么怎么不好等等,就一笑而过就是了,这样的内容在银行报表里更加危言耸听。
也不要拿着公司什么“规范、经营、发展”主线,这也有些忽悠,所以就直接进入下面一段,工作的主要完成情况。
以上这段话,其实暴露出了写作的人水平不太高,明明说营销模式、价格维护、销售渠道做了工作,下面小点又不是按这个来的,真是折腾人。
中国年报中确实处处是这样的状况,没有惜墨如金,而是逻辑不通。不过没办法还是要忍着看,但有一点有用的信息,就是主要的产品很可能就是钙口、锌口和双口(要命用简称,应该全称)。
那么就我这个人脑海中自然会去想办法弄清楚这三个品牌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在整个销售中的比重如何?
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相当于可以找到企业优势所在的地方。我个人比较主张看待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产品的品牌,而不是所有产品的情况,所以这个信息的梳理是很重要的,排在财务数据之上,甚至可以如果找不到详细信息去找董秘问。
至于自营营销模式的调整属于战术问题,即使它写得不清不楚,也不过问没多大关系。
其实我也算是营销人,对这样自己创造的词很无语,但忍了,一看就知道没啥花头,后面说学术推广支持也是战术问题,不是根本影响企业优势的,要记得战术转变成为战略,一切围绕着这个战术,那才是重要的。
这段文字写生产保障工作,这是我说的保健因素,这种因素我们可以直接相信企业可以搞定,毕竟是上市公司,没必要深究。
中间提到了一个成本控制,那大家应该要跟所处的行业对比起来看,明显医药行业不是靠成本竞争取胜的。
所以我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分析企业,谁成本怎么样降低了,但其实那个企业成本降低意义不大,那就是在瞎分析。前几天在跟大学时代的班长聊其所在的烟草公司,他所他所在的烟草公司是垄断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高,怎么样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我一下就把其否定了,我说班长拜托你们企业需要的是建设品牌、塑造几个差异化并深入人心的品牌,成本不重要。
那你分析的企业结果一定不可信,很多分析因素就是我所的保健因素,没很大必要的。
我其实知道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但对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说,其实不那么重要的,比如新版GMP认证,其实就是新的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不要把其看得太神,上市公司做不到那就是扯淡,基本上就是没啥问题的,包括质量风险、质量攻关等内容。
虽然是很专业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事,但对投资者来说,看不看就是无所谓的,所以也可以直接略过去。
大家看生产保障工作与技术质量工作就是废话,可想而知一个董事会报告有多少与优势无关的废话呀,下面还有。
我觉得应该要做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新产品真的重要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这是要我们注意不要看到公司研究新产品多就好,也不要对新产品抱着太大的期望。我常常拿着类似重庆啤酒的例子给人讲对新产品抱有过高期望的危害。
当然这里关于新产品的阐述是很平常的,几项然后怎么样等问题,如果真的很有兴趣,可以问问新药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原料及冻干制剂到底啥东东,但其实意义也不是很大。
而对于成果转化,也可以一笑而过。如果是创业的朋友,建议新产品研发要不断试错,不断与消费者沟通,而不是研发出来再考虑消费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出错的企业不在少数,但分析优势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有这种思维。
我在大学时代受到的教育是任何一门学科都说自己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我也好多年前一度迷惑,都是与竞争优势有关,那怎么判断竞争优势呀,后来才明白有些不是的。
即使一个月前与一位搞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问他人力资源是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他不假思索的就回答是,人肯定是。
而我其是对这个答案持有怀疑态度的,人肯定是企业甚至是好企业的基本,但真正的好企业不太是会因为几个人而就变得不好了,我还是更倾向于人做的事,是否符合商业的原则,让企业占据恰当的位置是优势的源泉。对于内部管理来说,人力资源通常是维持企业内部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要但不要提拔到无限高的高度,不然会让我们看不清企业优势的方向,那么对我们阅读报表来说,可以考虑直接略过。
我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不是那么重要。当然我的意思肯定不是企业可以不管这些事,是需要做好,但不决定根本优势的事。以上是董事会关于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这些内容太多了,所以我分开几部分分析。
大家看这么多内容,提炼出来的有用信息其实是不多,有用的疑问是:钙口、锌口和双口这三个品牌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在整个销售中的比重如何?
对于不同企业可能归纳出不同的问题,那需要自己不断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