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
生物工程学院现有5个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疾病防治、动物生产、自动化养殖、饲料生产、兽药生产与营销、技术推广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培养从事内陆水域和浅海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管理、水产经济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特种水产品开发的应用型和创业型技术人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食品营养食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生物分离提取、农产品检测与加工、功能食品的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分析检验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在校生1400余名,毕业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学生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1)师资结构
生物工程学院现有教师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2人,专任教师26名,专职辅导员5人,专职行政干事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占比5.9%,具有硕士学位26人,占比76.5%。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我院按照“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原则,大力引进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升教师素质队伍,本年度生物工程学院共引进教师11名。开展暑期教师下企业锻炼,引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和校企合作,本年度下企业锻炼教师5名。为提升教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拓宽眼界,了解行业的发展,选送教师参加培训进修107人次。
(2)竞赛获奖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及技能大赛,2020-2021年度共获得省部级奖项11项。具体获奖情况如下表。
2020-2021年度教师省部级获奖情况统计表
比赛项目
教学能力大赛
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
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获奖数量
2
1
4
(3)教学科研
学院教师紧密围绕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科研,2020-2021年度共发表论文24篇。发表专利4项。公开出版教材3本。课题立项9项,具体情况见下表。
202-2021年度教师著作论文、专利发表及课题情况统计表
论文发表数量(篇)
专利数量(项)
立项课题(项)
教材编写数量(部)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市厅级
院级
主编
参编
24
3
8
生物工程学院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训条件和校外资源将实习实训分为校内实训、跟岗实习和定岗实习3个部分。
校内实训室建设已初步启动,能开展部分实训教学工作,校外实训就业基地的建设则稳步提升,但校内实训条件及场地仍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我院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实习方面,目前我院在水产养殖技术和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共组成3次跟岗实习,实习学生近200人。其中水产养殖专业2018级和2019级共160人,动物营养专业2019级40人。据统计,62.67%实习同学认为跟岗实习非常有必要,实习是对理论知识深入体会,是对专业知识的有效应用;29.33%该实习有必有,有利于了解本专业岗位需求;8%认为没必要。同时超过80%同学认为,跟岗跟岗实习在对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有较大的的帮助。
顶岗实习我院5个专业每年都如期进行,实习单位及工作岗位较多,每年均有超过40家企业到我校招聘顶岗实习学生。据统计,超过50%毕业学生选择了原顶岗实习单位继续签订劳务合同。这也为我院连续两年就业率超过95%奠定了基础。
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应届毕业生466人。生物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是445人,就业率为95.49%。
2021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川内,其中四川省463人,贵州省1人,广东省1人,河北省1人。性别情况:男生249人,女生217人。民族情况:汉族毕业生361人,占比77.47%;少数民族毕业生105人,其中藏族39人、彝族53人。共青团员438人,占比93.99%。
2021届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占比85.84%。就业单位有四川正邦养殖有限公司、巨星农牧有限公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瑞鹏宠物医院有限公司、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动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夹江天农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律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
(1)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社会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较2020届毕业生有小幅增长。(2020届93%,2019届92%,2018届91%,2017届91%,2016届89%)。
(2)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被调查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绝大部分毕业生对母校满意,总体满意度达到91%,同时,愿意向他人推荐到母校就读的比例达到63%。
(1)举办学院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双选会
(2)加强校企合作,举办校企研讨会
生物工程学院通过召开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暨跟岗实习研讨会,与十三家农牧企业的代表积极研讨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跟岗实习初步方案,对生物工程学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跟岗实习实施方案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通过举行巨星农牧产业学院授牌仪式,进一步加强了企校深度合作。
(3)成立校企冠名班,举办毕业生就业启动大会
生物工程学院举行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暨校企合作冠名班开班仪式。会上,校领导为五家企业冠名班(巨星农牧班、正大班、正邦班、新瑞鹏班、中科班)授牌,标志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冠名班对学生定向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方向和机会。
2020-2021学年,我院在“锐意创新、博学宏继”的系训下,以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下,我院学生擎起奋进之笔,奋发作为,本学年度共获得10个省部级奖项。
2020-2021年度学生省部级奖项
技能大赛
艺术展演活动
”挑战杯“大赛
加大“双创”师资培训力度。选拔优秀专业教师、辅导员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选派老师参加四川省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SYB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教练训练营线上培训学习。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在第七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5项,其中银奖2项,铜奖三项;在2021年四川省第九届“导航名师”高校创业指导大赛获得省级奖项1项;共4个项目进入创新创业训练营。截止2021年8月,生物工程学院共成功申报5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生物工程学院始终把团学工作放在首位,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寄语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八字方针,共举办学生活动大小31余次,在2020-2021年团学工作中,坚持“围绕青春,服务大局;内求发展,外求团结”,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青年活动。其中由生物工程学院主办活动19余次,协办活动12余次,分别为党团类活动7项、文体类活动12项、志愿权益服务类活动5项、专业竞赛类2项,具体情况见下表。
2020-2021年度学生活动开展情况
思政党团教育活动
文艺活动
体育活动
志愿服务
技能竞赛
社会实践
7
2020年秋季开学以来,我院成立了2020-2021学年的资助工作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统筹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根据《关于印发<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的通知》、《关于印发<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的通知》、《关于印发<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及上级下达给学校的指标,完成了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
2020-2021年度国家奖助学金情况
在校生人数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奖助比例
人数
金额(万元)
1331
0.8
39
19.5
420
34.6%
2020-2021年度学校奖学金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11
1.32
25
56
3.36
8.1%
2020-2021年度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情况表
专业方向名称
学生获取的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
名称(全称)
等级
报考人数
通过人数
比例
畜牧兽医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
四级
100%
动物检疫检验员
14
9
64.3%
动物疫病防治员
水产养殖技术
12
6
水生物病害防治员
88.9%
食品生物技术
34
合计
95
89
93.7%
生物工程学院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与其关系密切的动物检疫、动物营养两个专业,以及专业群下的水产养殖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实训室、实训基地的使用、课程的设置、“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交叉,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及其专业群共享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借鉴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教学改革上共同探讨、凸现优势,带动专业群共同发展,使专业群内的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都能获益。去年生物工程学院共计划招生450人,实际录取449人,其中畜牧兽医250人(100%),水产养殖79人(98.75%),动物防疫与检疫(100%),动物营养与饲料(100%),食品生物技术(100%),总录取率99.78%。
2021年6月生物工程学院正式建立了现代农牧生产加工特色专业群,专业群由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生物技术五个专业组成,紧密对接现代农牧产业链,与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密切呼应,办学特色鲜明,面向四川及西部地区发展前景堪好。
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关系图
今年以来,随着我校陆续加入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四川省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联盟等,我院相应与国内各地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建立了广泛联系,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深化产教融合创造了广阔空间。通过与巨星农牧共建巨星农牧产业学院,先后与通威集团、正大集团、中科生态、瑞鹏宠物医疗、巨星农牧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同成立5个企业冠名班,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硕果累累。学院积极筹备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专场招聘宣讲会、就业双选会等近10余场,为用人单位招才选将搭建了平台。同时,大力推动以教师带队、学生跟队的形式到企业参与实地调研,走访省水产良种场、省草科院基地、巨星农牧、天兆猪业、川菌农业等企业(基地),进一步开拓了师生视野,让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生产、服务一线。
畜牧兽医专业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修改完善。畜牧兽医专业优化制定了《动物临床诊疗》、《宠物疾病诊治》、《禽病防治》、《猪生产》4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猪生产》、《食品感官评价技术》等多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由杨超主编,李幽幽、赵露、谢仕玲等参编的云教材《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已上架。
生物工程学院教师们保质保量完成学院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研讨完成现代农牧生产加工特色专业群构建,确定了5专业之间的发展逻辑关系,为专业课程资源进一步整合提供依据。
召开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暨跟岗实习研讨会,与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不断完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方案。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力。
完成了学院5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给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发表著作论文27篇:《饲粮添加活性干酵母对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真菌菌群组成的影响》、《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源辩证关系探索》等。
申请专利4项:《一种漂流性鱼卵孵化方法及孵化装置》、《一种计算机散热支架》等。
申报院级科研项目立项5项:《四川阿坝州黄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四川阿坝州黄河流域水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研究》等。
2021年,利用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教学改革。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习惯的变化,广泛开展基于“云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制作云教材、系列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引入云班课、智慧云、学习通、知到等软件,将手机等移动终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即时互动、对分课堂等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采用云教学管理平台开展教学督导、评价与管理。学生平均出勤率2019年为73.5%,2021年为93%,出勤率显著提高。累计开设云班课48个,学生总数2400人,建设云教材2本,上线1本、校本教材1本。
为保证我院质量管理制度的推行,提前发现异常、迅速处理和改善,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细则。
严格按照《生物工程学院人员岗位职责》表的分工,每位负责人依据P(策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循环做好本岗位日常工作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学院每年6月-7月会对各学院进行质量审查,届时由内审员负责收集、整理学院年度所有工作档案并汇报质量建设成果。审查工作结束后,根据外审开具的问题清单,进行专人专项整改,并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
遵循“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原则,将诊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质量监控平台为支撑,以现代质量文化的形成为建设发展目标,基于ISO9001体系,建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构建常态化、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今年6-7月,我院分别接受了学院内审及质量管理机构外审,审查结果较为理想。我院针对2020年外审问题清单的改进颇有成效,学院日常管理工作、教研室工作及学院收发文管理工作质量大幅提高。本次外审问题清单开具4项轻微问题,均在3个月整改期限内完成整改。
依据《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制度》指导,我院督导工作管理员每月对督导工作进行了合理安排,计算并上报督导课时津贴,按月将督导材料及工作总结上报质量管理处,在督导听课后与被听课教师沟通,实现课堂教学即时诊改。2020-2021学年我院总共进行40次教学检查,总共督导听课52节,涉及26门课,包括2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1门公共课程。
2021年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受2018年非洲猪瘟持续影响,饲料和养殖企业针对生物安全在各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2021年上半年开始,由于生猪存栏量过大,导致生猪价格一路下跌,造成大量养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面临巨大挑战。生物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秉持“技术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主要根据养殖企业、农户养殖场和饲料公司生产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技术措施和改进方案,以生物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团队为载体,推广生猪现代健康养殖饲养管理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培养养殖一线科技人才。
2021年度,我院教师多次赶赴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开展现场技术指导6次,发放技术资料30余份,开展技术培训2次。共培训养殖人员300人次。
主要工作成效:
(1)生产调研,顶层设计,助力产业发展
通过现场调研方式,充分发挥我院专家智力,开展了生猪产业现状调研,了解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科学技术措施和改进方案,细化养殖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注重养殖圈舍环境卫生情况,减少呼吸道疾病和非瘟发病率。
(2)深入一线,科技服务,促进成果应用
针对带有普遍性的生猪养殖技术难题,围绕企业发展的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6次,发放技术资料30余份,推广生猪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等技术,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3)科技培训,骨干培养,助推人才振兴
技术服务案例:
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整合专业资源,服务藏区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施农业科普知识宣传;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创新创业多个项目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省赛银奖铜奖。项目落地后,带动20余农户创业,每户年增收平均5000余元,解决了近60余人的就业问题,并将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广到更多高原乡村,为产业致富寻求了新的发展途径。
师生共研出微生物的诊断方法:链球菌与猪肺炎的诊断与防治技术。为猪的疫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还应用于大型养殖场和普通养殖户的疫病防治,真正做到了科技服务现代化农业农村,使学生在学研的过程中具有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了培养支农爱农创新人才的目标。
校企双方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全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发挥行业优势,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平台,探索涉农专业具有原创性、普适性和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扶智,技术扶弱,产业扶优,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势必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正经历着“求学需求”拉动向“社会需求”导向的转变,因此,如何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是目前生物工程学院各专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7.1.2教师团队专业素质的提高
目前生物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学历普遍在研究生以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在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对目前自身所学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发展掌握度不高,“双师型”人才较少。7.1.3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学
目前生物工程学院实训场地受限、实训条件薄弱等因素,无法满足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也是生物工程学院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的困难。
生物工程学院未来发展须紧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教学与实践方面深度与企业深度合作,从成立产业学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教师下企业培训锻炼等方面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输送与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提高。
建议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通过公平对待、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不好必惩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更新劳动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从实训场地角度,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尽可能实现分专业分类别满足专业教学,并积极向学院争取可用场地进行实训室的改造建设;从合作企业角度,各教研室需主动积极思考,通过基地参观、合作教学、跟岗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实训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积极性。
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生物工程学院立足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育人资源,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产业学院,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乡村振兴。
一、积极融入行业发展,增强振兴乡村能力
随着我校陆续加入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四川省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联盟等,生物工程学院与国内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广泛建立联系,积极推进合作,不断提升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能力。
学校加入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
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振兴乡村举措
学校举办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
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投身乡村振兴大局
通过以校企共建巨星农牧产业学院为突破,实现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双方师资互学互派,共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一年来,和企业组建冠名班培养学生,共同培养退伍军人、新型农民等超万人次,带动全省养殖专业合作社71个、家庭农场485家、农户超万家进行高质量畜禽养殖,用人才培养支撑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