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粪便标本务必新鲜,一般要求两小时之内的大便,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洁净干燥,不可从马桶里捞出来,可排在干燥洁净的塑料盆里或塑料袋上,然后再采集标本。
2,采集标本时应用干净竹签挑取粪便含有粘液或脓血的部分,外观无异常的话应从粪便的表面不同部位、深处及粪便多处取材(简单说就是肉眼观察,哪里你觉得最异常就取哪里)。
3,一般检查留取少量粪便即可,但至少须花生仁大小。
4,检查有无寄生虫,尤其是阿米巴滋养体应排便后立即送检,从脓血及稀软部分取材,寒冷季节标本送检需保温。
5,做化学法隐血试验时,应于前三日禁食肉类及含有动物血的食物,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6,便秘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粪便,用开塞露等灌肠剂灌肠后的粪便因过稀而不适合做检查标本。
检查项目的判读:
(一)颜色与硬度:正常人的粪便是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大便受食物因素影响较多,摄入细粮及肉为主者,粪便量少并干燥,进食粗粮及水果蔬菜多者,因纤维素多使粪便量增加。异常情况可如下改变:
1,稀糊状或水样便:常因肠蠕动亢进或肠粘膜分泌过多所致。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腹泻,比如急性肠炎、服用过量泻药、单纯的动力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粘液便:正常粪便中可混有少量粘液,因与粪便均匀混合而不易察觉。单纯的粘液便中的粘液无色透明,稍粘稠,像透明的鼻涕一样。偶尔或少量的粘液便意义不大。
3,脓便及脓血便:脓便指大便中有黄白色不透明的脓性粘液,经常与血并存,称为脓血便,提示结肠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脓与血的量取决于炎症的类型及严重程度。脓血便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异常情况,强烈建议结肠镜等进一步检查。
4,血便: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均可见鲜血便。痔疮时常在排便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而暗红色血便往往大便与血是均匀混合的,提示结肠存在病变。近期新出现的血便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异常情况,强烈建议结肠镜等进一步检查。有一种特殊情况,比如吃了红心火龙果,大便颜色会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红心火龙果里含有大量花青素,这是一种强力的天然色素,如果没有被完全吸收分解就会把大便染成红色,停食后这种现象自然会消失。
5,黑便及柏油样便:成形的黑色便称黑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在50-100ml即可出现黑便,隐血试验可强阳性。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呈阳性,应注意鉴别。
6,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或缺如,以致粪胆素相应减少或缺如。另外,行钡餐造影后,可因排出硫酸钡使粪便呈白色或黄白色。
(二)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各种肠道炎症时可增多,急性者如细菌或病毒感染、缺血性结肠炎;慢性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
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内痔等。
3,食物残渣:正常粪便中的食物残渣系已经消化的无定形细小颗粒,仅可偶见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未及充分消化的食物残渣。如果镜检发现较多的脂肪滴及肌纤维需要进一步检查有无慢性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及肠蠕动亢进等。
4,寄生虫和寄生虫卵: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镜检找虫卵、原虫滋养体及其包囊。
(三)隐血试验:隐血是指胃肠道有少量出血,粪便外观颜色无变化,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正常人粪便隐血试验呈阴性反应。如阳性,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包括胃癌、结肠癌)以及其他病变如急性胃粘膜病变、炎症性肠病、肠结核、NSAID药物引起的胃肠道糜烂或溃疡等。
1,化学法:最常用,消化道5-10ml的出血即可检出。但一部分人会出现假阳性:比如进食动物血、肉类,因此在进行化学法隐血试验前要求素食3天。另外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鼻腔、口腔或咽喉部位出血,吞咽后到胃肠道里被检测出来,因此应仔细排查这一部分人群。
2,免疫法:采用抗人血红蛋白抗体的方法,免疫法隐血试验特异性高,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干扰,因而不需要控制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