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公牛闯进瓷器店,阿里入局了中国民营体检行业。
它们的创始人,俞熔、张黎刚和韩小红,风云际会,共同陪这个行业走过了15年。
如今,风流云散去,但往事并不如烟。
李秀芝|作者
PE早餐|整编
据澎湃新闻报道,交易完成后,在该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张黎刚与何伯权的间接持股总和为24%,阿里系(云锋基金和阿里巴巴集团)的间接持股比例已接近60%。按照这个股权架构,张黎刚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失去公司的控制权。
“私有化从发起到最后完成,这中间经历过很多的事,很多都是没有预料到的。”张黎刚说。
在过去一个月里,分别专访了俞熔、张黎刚和韩小红,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还原了中国民营体检行业的发展史,他们风云际会,虽有兵戎相向之时,却也相生相伴,共同展现了中国民营经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一
2004年,对于中国民营体检行业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俞熔、张黎刚、韩小红,三个背景各异的创业者,都将脚踏进了医疗圈。这一年,他们互不相识,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中国民营体检行业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让我们就从韩小红说起吧。
2004年9月,胡波和韩小红夫妇将旗下4家慈济体检门诊部进行整合,组建了体检管理公司北京慈济。同年,北京慈济完成了来自鼎晖投资的3500万元人民币首轮融资。
胡波本想请韩小红到慈济门诊作为专家出诊。韩小红见诊所门庭冷落,认为“必须把它的品牌影响力打出来,或者用一种方式把更多的人吸引到这个门诊来”。那时,韩小红便决定从301医院出来,帮助丈夫经营这家门诊。
在医院肿瘤科的经历,让她看到了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她和丈夫商量后,将慈济的定位从癌症治疗改成了体检。
转型之后的慈济门诊,终于找到了适合的发展道路。2007年初,因与台湾慈济同名,有关政府部门希望韩以维护两岸关系为重,将慈济改名。为了“铭记”那段过去,韩小红将慈济改为了“慈铭”,并进行了集团化资源整合,形成慈铭集团,在全国各地已有子公司和连锁机构20余家,号称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健康体检连锁机构。
让我们再次回到2004年,就在胡波和韩小红夫妇的体检事业渐入佳境时,同在北京的张黎刚才刚刚进入医疗圈。
在经历了向高净值人群卖服务卡(打包体检、牙科、保险等)、为医院做CRM系统、为各大城市做预约挂号平台等一系列探索后,爱康网摸索出了商业模式:面向企业提供一站式员工体检外包服务,包括协调企业的员工去线下体检机构体检,分析员工的体检报告等。
张黎刚记得当时的情况,如果将订单落到公立医院体检科,公司基本没钱赚,甚至还要倒贴,因为公立医院体检科鲜少打折。在当时的民营体检机构中,相比慈济,国宾定位偏中高端、单价高,给到爱康的利润空间小。因此,爱康的订单主要走像慈济这种渠道。
张黎刚。摄影:邓攀
慈济的一些基层销售人员为了业绩,曾私下接过爱康的客户订单。一次,某500强外资企业中国区的CEO要去慈济北京的某家体检中心做体检,到该中心报自己的名字,却找不到自己的预约信息,原因是接单的慈济销售与其同事没有交接好。
张黎刚想,如果爱康与慈济有一个公司层面的战略合作,也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经纬中国的创始人张颖,时任美国中经合集团的副总裁,是爱康的投资人,他连同慈济投资人、鼎晖的创始合伙人王霖,帮张黎刚和韩小红约了见面。
张黎刚到了慈济当时位于潘家园的总部。去了之后,韩小红没有出面。慈济的一位副总裁接待了他,也没有叫他进办公室,而是搬了两条凳子,在走廊里跟他谈了半个小时。
对于不知情的张黎刚而言,他觉得体检公司根本不把互联网平台当回事。也是这一次拜访,让他决定经营线下体检机构,从而彻底解决落单问题。
就在爱康网成立的这一年,也就是2004年,上海一家已有4年历史的体检机构,面临着命运的转折。上海国宾医疗中心在本年完成了股权改制。
借此机会,湘财证券直接投资部总经理、鼎丰投资基金发起人谭文清,和将乐百氏卖给法国达能集团后转做投资的何伯权,进入了国宾医疗,何伯权为公司大股东。
到了2007年,谭文清认识到,作为单一的体检机构,客户的黏性不够。于是,他来北京拜访了张黎刚,并把张介绍给了何伯权。
实际上,在2004年国宾医疗的改制中,除了何伯权和谭文清,还有一小部分股权卖给了另一家刚刚成立的公司,即天亿医疗(美年公司前身)。靠房地产赚到第一桶金的投资人俞熔,是后者的老板。
“专注于做投资缺乏职业归属感。”俞熔说。他与张黎刚同生于1971年,199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系,5年后成立天亿投资,陆续与科技部和地方高新区发行多只基金,投资范围涵盖科技、农业、环保、金融、医疗等。
在朋友引路下,俞熔决定深入医疗实业领域。经过很多调研和尝试后,他认为自己既然不是医学科班出身,所做的商业模式“最好不要对专家过分依赖,要相对标准化、相对可复制”。在投资国宾的过程中,他发现体检业正好符合这一设定。
2006年8月,俞熔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体检中心——上海美年小木桥路旗舰店。
二
2006年之后,俞熔、张黎刚、韩小红三人都已经进入到了体检行业里,并逐渐显现出搅动市场的能力。让我们把目光放到2011年,这一年发生的两件事,对行业格局的进一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更糟糕的是,慈铭准备上市的5年里,受政策限制没有进行新的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其发展和扩张,亦给了爱康后来居上的机会。
郭美玲的经历与俞熔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先投资后创业,前者先创业后投资。
1994年,郭美玲在老家山东青州从4000元开始创办企业,从医疗胶片开始做起,进入医疗器械领域。2002年,郭美玲开始组建世纪长河集团,成立北京世纪长河科技有限公司和潍坊世纪长河经贸有限公司。随后,郭美玲的投资覆盖餐饮、保健品、口腔医疗等领域。2007年,郭美玲在沈阳投资两家大健康体检中心,进入体检行业。
“美年与大健康在地域上非常互补,合并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对我们的投资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凯雷投资集团合伙人杨凌说。2012年8月,美年大健康合并后的第一轮融资,由凯雷投资旗下的北京凯雷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股上亿元,获13.5%股权。
投资的同时,杨凌建议俞熔,美年大健康之后的商业模式由ToB转向ToC,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
“体检第一股”的争夺战是在2014年打响的,此时,我们的叙事已经铺陈了十年。
直接上市一波三折,韩小红也在2014年作出了重要决定——通过间接的方式,并入上市公司。
“在重大决策上,他会抓大放小。”韩小红评价俞熔,并称这也是她选择美年大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黎刚透露,当时市场排名靠前的体检机构,大家都在抢。“普惠体检和民众体检基本上一开始就决定选我们,新华卓越经历过一番纠结,最终也选了我们。”
随着这一轮站队和洗牌,相比爱康国宾,美年大健康的赶超之势更加明显。
2015(财)年,爱康国宾和美年大健康的收入分别达到3.71亿美元(约25.60亿元人民币)、21.01亿元,爱康国宾依然是行业收入冠军,但二者差距已明显缩小。到了2016年,美年大健康收入达到30.82亿元,以近8000万元的优势取代爱康国宾成为民营体检行业第一。
2017(财)年,美年大健康对慈铭体检的收购在10月完成并表,这也导致爱康国宾更加被动。这一年爱康国宾收入为5.64亿美元(约38.91亿元人民币),美年大健康则高达62.82亿元,稳坐行业老大位置。
张黎刚并不服输。他认为,爱康国宾的单店平均收入规模和人均创收依然都是要高于竞争对手的。拿2017年来说,爱康国宾和美年大健康的期末体检机构数量分别为110家和400家,这意味着两家企业的单店平均收入规模分别约为0.35亿元和0.16亿元。
这与定位和布局有关。美年大健康的体检中心很多分布在三四线以下城市,但爱康国宾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我不看好体检业按照一二线的模式在四五线城市布局。”在采访中,张黎刚旗帜鲜明。
“不像拼多多这种平台公司,我们线下的医疗服务业在四五线城市做深度布局时,要做很大的基建工作。把100个体检中心布到100个城市,相比布到10个城市,缺乏城市规模效应,管理难度大很多,运营效率低很多。而且,四五线城市哪有那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有些体检中心的合规性经不起考验,也就不奇怪了。”张黎刚说。
“只不过,这是个听上去很美好的资本故事罢了。”
四
如果把今天作为一个节点,爱康国宾和美年大健康当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不仅退市了,大股东也发生了变化,而美年大健康则坐稳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市值超过400亿元。
导致这个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张黎刚和俞熔选择了不同的上市地点。
张选择了美股,而俞则选择了A股,尽管比起注册制的美股,A股上市要难很多。
2015年,即爱康国宾在美股上市的第二年,中概股行情不佳,而中国又计划推出战略新兴板(2016年被叫停),超过30家中概股公司宣布了私有化计划。爱康国宾是其中之一。
当年8月,张黎刚及其附属实体、方源资本组成的财团,对爱康国宾发起私有化要约,价格为每股ADS17.8美元,对应市值为11.65亿美元。
两个月后,美年大健康的壳公司江苏三友宣布参与私有化竞价,狙击张黎刚8月底提出的私有化要约,提出初步要约价格为每股ADS22美元,此后又两次提价,将私有化报价提升至每股ADS25美元。
2015年下半年,在丁香园组织的一个闭门研讨会上,俞熔和他同场,曾提出其“有没有可能参与爱康国宾的私有化”。但张明确表示了拒绝。
2015年12月,爱康国宾启动“毒丸计划”,以阻止江苏三友的恶意收购,防止江苏三友从二级市场收购或买入爱康国宾股份,同时引入云锋基金、中国人寿这些实力强大的伙伴作为后盾。
所谓“毒丸计划”,即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当一家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尤其是当收购方占有的股份已经达到10%~20%时,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控股权,大量低价增发新股,可让收购方手中的股票占比下降,增大其收购成本。
“当某个行业里只有一家公司来主导,甚至形成垄断,让消费者没有选择的时候,一定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悲剧。在很多行业中,都有2~3家公司在主导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张黎刚在一次媒体群访中说道。
俞熔在接受专访时则表示,“第一,我尊重竞争对手。第二,我们任何阶段做的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行业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为了企业。第三,预防医学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伙伴一起把它做大做好。”
但显然,张黎刚没有把俞熔当作“伙伴”。当爱康国宾的私有化要约遭到狙击之后,他不仅启动了“毒丸计划”,还曾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美年大健康,并要求赔偿所有损失合计人民币5000万元。
2016年,针对美年大健康收购慈铭,爱康国宾先后两次进行“反垄断”举报。
2016年6月,爱康国宾公布,公司已收到云锋基金私有化要约建议信,云锋基金拟以每股20美元至25美元,收购爱康国宾发行在外的全部股份。当月,张黎刚和美年大健康也相继宣布撤回私有化要约,中国人寿也退出战局。
至此,云锋基金成为了爱康国宾私有化的唯一竞购方。但此后,爱康国宾的私有化进程又沉寂了两年多。直到2019年1月,爱康国宾官宣私有化完成。
五
阿里系终于以闯入者的角色,站到了民营体检行业的核心圈。人们都很好奇,这家TMT巨头将给这个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张黎刚告诉记者,爱康国宾与阿里系本来就有很多方面的合作。比如,爱康国宾在天猫上开线上店。客户通过阿里健康的入口,也能预约去爱康国宾线下门店接种疫苗。未来,爱康国宾与阿里健康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也会有很多合作。
“我并不认为阿里入局对体检行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阿里的医疗布局并非专注在体检赛道上。当然,像阿里这样的巨头进入,对共同促进市场繁荣是好事。”黄反之说。
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阿里系并没有站队。俞熔与云锋基金早有了密切合作。
2017年4月,俞熔从鱼跃科技买下万东医疗22%股份,成为万东医疗第二大股东,而鱼跃和万东背后的大佬吴光明为云锋基金LP。2017年12月,俞熔又与云锋基金、万东、鱼跃等医疗机构共同设立基金,收购了国际知名高端医疗设备跨国企业意大利百盛医疗,目标是在意大利建立一个世界级医疗技术中心。
此外,俞熔在2017年3月成为湖畔大学第三届学员。
于是,一个可能性便产生了,爱康国宾与美年是否会因为阿里走到一起?对于这个猜想,黄反之也不好判断。但他说:“每一次行业大并购背后,往往有背景强大的推手。如果有阿里从中推动和撮合,二者合并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从2004年算起,中国民营体检行业已经走过15年,到目前为止,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坐在主牌桌上的所剩无几。的的确确已经有很多人从江湖中淡去。
例如韩小红,在合并案前后,韩小红、胡波夫妇围绕健康管理,又创立了多个项目:慈铭博鳌国际医院、O2O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记健康”、连锁诊所品牌“韩博士”等。在近期的公开活动中,韩小红均以韩博士医疗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出现。
美年大健康副董事长郭美玲,另一个身份是越野赛车手。美年和大健康合并的前一年,郭就开始从事赛车训练。2011年至2013年间,她连续三年参加环塔拉力赛,并于2012年度环塔拉力赛中,获得了ATV摩托车组总亚军、女子组冠军。
张黎刚也会转身吗?
2016年6月,张黎刚曾在爱康国宾私有化进程中发布公开信,称为了公司的长期利益,如果爱康国宾股东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完全退出,将有助于知名且友好的投资者对于爱康的收购,自己愿意在收购完成时离开。
但到了2019年5月,坐在记者对面的张黎刚,笃定地说自己不会离场:“没有管理团队参与的私有化一定不会成功的。我依然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CEO。在爱康披露的私有化方案中,也能看到我进一步递增公司的持股比例。”
记者问张黎刚,过去15年里是否有遗憾,他说,“人生没有如果,过去就过去了。经历了很多事情,会让我们面对未来更从容,更有准备。有句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始终赞同。”
【近期热点】
最佳圈钱奖:瑞幸咖啡|为何喜茶这么有钱还要融资?|水氢发动机的吸金骗局|瑞幸才是真正牛逼的民族企业|小米出王炸|当BAT已成往事|他们说ofo没了但我想救救看|华为将获得万亿资金支撑|阿里第三次上市
【科创板】
上市审核:科创板vs主板|员工持股平台|分拆上市|首轮问询|豁免披露|科创板下的私募投资基金|发行与承销指引|科创板VS新三板|三类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红杉突击博瑞医药|达晨创投中两元|中科招商赚199倍|小米基金突入方邦电子
【科创企业】
110家企业总览|108科创好汉|科创板样本企业|科创首批企业解析|WPS金山办公|九号智能|安恒信息|福建福光
【私募实操】
五招识别真假私募|设立私募机构|确定注册资本|高管任职条件|法代“挂靠”风险|如何出具私募法律意见书|重要!首发基金产品|财报公示|美国私募监管模式|风险与内控关系|信息披露制度|18类刑事风险|操作风险|组织架构与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尽调风险|违约风险|印度风投|如何变更管理人|基金产品重大变更总结
【私募合规】
投资者适当性|资料保存|信息披露|投资顾问|基金募集|持股限制|利益冲突|公开宣传|基金备案|拒绝检查|从业资格|登记信息不准确|公司无法正常经营|未按合约进行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