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分子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已从实验室走到了临床,并在晚期NSCLC患者靶向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基因检测工作者,如何实现准确的靶向基因分子检测,为临床医生制定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案,规范化检测,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4月3日,美国病理医师学会(CAP)/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美国分子病理医师学会(AMP)发布《肺癌患者EGFR/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分子检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4年10月13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专家小组将《指南》正式签署,该《指南》针对5大方面问题提出了37条建议,标志着针对EGFR突变及ALK融合基因阳性肺癌全球化检测规范正式形成。我们在此将《指南》进行分析解读,以便与国内同行交流。
EGFR/ALK检测人群及检测时机
对于检测时机以及EGFR/ALK检测能否形成常规(或称“reflextesting”),需要临床与实验室的良好合作和沟通。在我国,很多大型医院已经开始对肺癌可手术切除患者实行常规EGFR及ALK检测,以获得全面治疗的靶点信息。
如何进行EGFR检测
《指南》没有明确指出,最少需要多少肿瘤细胞可继续后续检测,结合其他共识,建议无论哪种类型标本,尽量保证包含至少200个肿瘤细胞(这不是绝对下限),活检和穿刺组织切片10张及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标本检测可能由于有正常细胞混杂,或是由于标本细胞数量少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等其他原因产生假阴性,所以是否对小标本取舍或重新取材,分子病理医生应考虑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与临床医生及患者全面沟通,做出正确判断及处理。
检测方法《指南》不推荐具体使用某种方法,但必需都进行严格的验证及质控。在我国,EGFR检测主要有基于实时定量PCR(RT-PCR)基础上的方法[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RMS)]、飞行质谱技术、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试剂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检测试剂盒或是经实验室内部严格验证的自配试剂,这些方法及试剂各有优势和劣势,对于哪种方法更具优势,国际或国内学界均未达成共识。
另外,该《指南》不推荐以免疫组化(IHC)检测EGFR总蛋白及EGFR拷贝数[例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显色原位杂交(CISH)法]的检测结果作为EGFR-TKI用药的参考。而EGFRT790M作为继发性耐药突变,其检测灵敏度至少应达到5%,以精准检测。不少实验室已经开始使用包括深度测序或数字PCR等高敏感技术,对血液标本进行T790M耐药位点的实时监控。相对罕见的EGFR其他继发性耐药位点及其他机制如MET、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等,则没有被常规推荐检测。
对于KRAS基因突变检测,不再被推荐作为EGFR-TKI治疗的唯一决定因素;因为与EGFR突变相斥,KRAS分析在西方可先作为EGFR检测的筛查,但在亚洲人群不建议。
如何进行ALK检测
ALK的检测人群应当与EGFR检测的推荐人群及肿瘤类型一致,在方法选择上,《指南》认为作为伴随诊断出现的双标记ALK分离探针FISH检测是筛选ALK-TKI用药的“金标准”。在CSCO提出的中国ALK检测共识中,提出按照送检标本类型、临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患者可接受性,来选择以上列举的检测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指南在指出不同方法初筛作用的同时,均强调FISH的验证及确定作用。
报告模板
其他基因是否应常规检测
对肺癌患者的分子检测,该《指南》推荐EGFR突变检测为首选,其次为ALK融合基因检测。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在患者有意愿行ALK抑制剂治疗的情况下,建议对EGFR及ALK进行同时检测,减少多次切片对标本的浪费。
但随着对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甚至大细胞癌的基因突变谱的深入研究,新的分子标志物层出不穷,相应的靶向药物已问世或正在临床研究中,对这些没有进入指南的分子标志物,甚至更广泛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及相应靶向药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部分患者受益,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有益补充。
实验室认证及质量控制
总结
2014年接近尾声之际,国内外针对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指南密集出台,临床实践中分子检测的标准化和检测流程的建立,对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形成个体化医学的诊疗模式起关键作用;建设分子靶点标准化检测平台,包括尽快建立国家检测标准和监察体系,设立国家标准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等,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