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伊朗的一个村庄,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一头狂犬病发作的狼,在几小时内咬伤29人。如果不进行预防接种处理,等待他们的命运几乎都是毒发身亡,而且死状悲惨。
预防措施随即展开。
被严重咬伤头部者18人,分为四组:
A组5人:接种2剂狂犬病抗体(抗体)+狂犬病疫苗(疫苗)。
B组7人:接种了1剂抗体+疫苗。
C组5人:只接种疫苗。
D组1人:被咬致颅顶骨破碎和硬脑膜撕裂的6岁男孩,接种6剂抗体和疫苗。
被咬伤大腿和躯干者11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抗体+疫苗,剩下的只接种疫苗。
他们都被救回来了么?B组死1人,C组死3人,其他人25人都幸存了。
对他们进行分析发现,B组那例死亡者从第7天起,血液里的抗体已经极其微弱;C组所有人包括死亡者,在第19天前根本就没有检测到抗体,活下来的2人纯属命大。看出关键了么?那就是抗体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疫苗还来不及刺激人体产生内源性抗体之前,外源性抗体是救命的。
根据2021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中国每年被猫狗咬伤者有4000万之多。按照狂犬病预防规范,这些人都需要考虑预防狂犬病,有些只需要接种疫苗,有些需要接种疫苗+抗体。简单地说,只要见血,就必须【疫苗+抗体】双管齐下。
昨天下午,陶医生陪陶妞打篮球,接到财新记者采访,告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华北制药的狂犬病单克隆抗体(单抗)奥木替韦上市了,让我发表专业看法。
篮球馆太吵,我跑到门外给他讲了整整15分钟还意犹未尽,回到篮球馆时就看见陶妞在那边嘟着小嘴,原来她训练结束没看见我,正在生我的气呢。
为什么陶医生对单抗那么关心呢?
因为这才是期待已久的完美抗体产品。
相比抗狂犬病血清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单抗在抗体纯度、安全性和产能上都具有优势。
抗狂犬病血清,是用疫苗反复接种马匹,从马血中提炼出来的含有抗体的透明液体。这有两个问题:第一,含有非人类蛋白质,可能引起类似青霉素休克式的过敏,安全性风险大,临床上使用的顾虑较多;第二,马抗体非人抗体,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效果不如人抗体。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原理和抗狂犬病血清完全相同,只是用疫苗反复接种于一批特殊人群。这也有三个问题:第一,属于人源血液制品,从技术上来说不能排除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虽然实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第二,把人类当作奶牛一样去生产一种商品,伦理学上需要尽量避免;第三,比较贵,一个成人做狂犬病预防的单次用量,通常会超过1000元。
单抗则完全不同,其生产过程不需要活体和血液参与,而是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实现工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官方介绍:奥木替韦含高效价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NM57,能特异地中和狂犬病病毒糖蛋白保守抗原位点I中的线性中和抗原表位,从而阻止狂犬病毒侵染组织细胞。
从成分上来说,单抗里的抗体,纯度可以说是100%,所有单抗分子都长得一模一样,就像复制出来的。单克隆,就是生物医学里的完美复制。
抗狂犬病血清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里的抗体则不然,虽然也能搞定狂犬病病毒,但抗体分子之间可能有成百上千处细微差异,就像达芬奇画鸡蛋,每个鸡蛋看着差不多,但并不完全一样。
纯度高有好处,但也有潜在的坏处。COVID-19病毒不断变异,狂犬病病毒也各有不同,100%一模一样的单抗,能搞定中国各地有差异的狂犬病病毒么?奥木替韦里的NM57单抗,能经受住实践检验么?
中国科学家们选择不同年代、不同地点、不同宿主分离的狂犬病毒株,用致死剂量病毒攻击小鼠、仓鼠、比格犬等动物,再用NM57单抗去检验保护效果。最终发现NM57单抗的保护效果,优于或者等同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解决了效果验证问题,单抗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纯度高的基因工程人源单克隆抗体,解决了两大安全性问题:一是过敏,二是经血传播疾病风险。同时,能规模化生产,那么产能不是问题,价格下降的空间很大;能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会远超抗狂犬病血清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现在,唯一的障碍就是定价了。
据小道消息,奥木替韦会比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贵20%,这不算太离谱,甚至算相当有诚意。我相信,很多人会从安全性角度考虑而选择单抗。
奥木替韦还有一个使用细节上的优势,更受到医生的欢迎:
奥木替韦的规格为1mL装200国际单位。此前国内获批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规格均为2mL装200国际单位。这充分体现了单抗纯度高的优势,能够实现注射体积减半但效果不变。
注射体积减半在实际注射过程中有很大优势,因为狂犬病预防规范要求在伤口部位浸润注射抗体,如果咬伤的是手掌、手指等致密部位,浸润注射的液体量大会很难操作,患者会很疼,而且可能压迫局部组织导致局部坏死。
(完)
如有狂犬病问题需要咨询,可以来下面的丁香医生平台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