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17日,“第十四届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发布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医工结合·数据驱动·创新发展·引领健康”为主题,旨在引领我国医疗设备向智能化、数字化、创新化发展,聚焦医疗服务核心问题,搭建医、企、校合作平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我国医疗设备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次大会涵盖一个主论坛,一个学术论坛,十七个分论坛,深度聚焦单类产品线和行业热点内容。
大会邀请了政府部门、医院院长、全国骨科临床专家、医工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50余位嘉宾齐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钱英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兼关节外科学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王坤正教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原所长余新华、新质生产力企业代表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博士作开幕致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张先龙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持,大会学术氛围浓郁,医工智慧深度碰撞,共同探索骨科医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及标准化应用,为全面推动我国骨科AI+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受邀参加大会并以《中国骨关节疾病人群的早期评估与骨健康管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立足行业发展,探索体检机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从体检筛查到诊疗一体化的骨关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及应用价值。
01
“数智”有为,双轮驱动骨科医疗新引擎
随着2024年两会召开,“新质生产力”一词高频跃入公众视野。在骨科医疗领域,“数字”和“智能”作为骨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张先龙教授在主持开幕式中就表示,“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牵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对于骨科医疗,现在是顺势而为,迎风而上的时刻,《骨科人工智能和精准医疗应用技术指南》团体标准启动会的开始,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钱英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讲到:“作为医工和骨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我们深知人工智能在骨科医疗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通过推动各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搭建骨科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合作,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骨科医疗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骨科人工智能团体将成为骨科领域的重要力量,期待以骨科人工智能标准启动会为契机,开启骨科医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原所长余新华表示:“期待通过这次团体标准的启动会,能够汇聚骨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参与到技术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制定一项高质量、实用性强的技术指南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期待通过这次团体标准的启动会,能够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医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医院的合作,推动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
02
AI+体检,骨健康早筛早诊早治成为可能
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相比,骨骼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作为一生“要强”的器官,骨骼依靠不断生长、再建保证自身硬度。然而,它的发病往往隐匿,不知不觉就会变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正在威胁国人健康。
骨质疏松症被认为是骨健康中最普遍和最具挑战的一种骨病,其严重后果即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髋部骨折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19.2%,50岁以上低骨量率更高达46.4%。然而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仅为3.7%,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也只有7.0%①。与高患病率相对的,是低知晓率和低检测率。
对此,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指出,“骨科类疾病,无论是创伤性还是退变性,往往发病和致残率双高,不尽早就诊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双重负担。体检中心作为社会广泛人群健康筛查的第一道关卡,可以在骨健康防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骨质疏松症并非人体老化的必然过程,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40岁以上人群及绝经女性、长期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有脆性骨折家族史等高风险人群需重视骨密度筛查。
目前,在体检机构应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包括单能/超声骨密度筛查及双能骨密度筛查。根据爱康旗下体检中心2023年1月-2023年12月单能/超声骨密度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显示,骨量减少(单能/超声)检出率达33.20%,其中50岁以上女性骨量减少(单能/超声)检出率出现快速增长,60岁-69岁到达峰值;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单能/超声)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50岁以后检出率远高于同龄男性。
2020年,爱康集团作为预防医学领域先行者,率先开展了低剂量胸部CT筛查(LDCT)+定量CT(QCT)“一站式”检查的应用,即在一次CT扫描中同时完成肺部筛查、脊柱骨密度、腹腔内脂肪量和肝脏脂肪含量测量,并可同步获得以上四项检测结果。QCT测量脊柱骨密度,由于CT扫描和成像技术优势,其测量结果不受体重、脊柱退变和血管钙化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认为这是目前最为精准的骨密度测量方法。
随着AI在医学影像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评价也得益于AI技术的加持而显现出新的思路。2022年,爱康引进汇医慧影AI定量CT骨密度检测软件,该产品已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仅通过28秒就能完成骨密度筛查的初步分析,并生成结构化骨密度检测报告,为筛查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大大提升了体检骨密度筛查的广度、精准度与效率。
03
深入医疗场景,爱康破局“骨关节”健康管理
骨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导致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还可能显著升高心血管事件、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髋部骨折甚至是全因死亡率风险。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骨关节炎患者已超1.4亿②,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总体患病率已高达46.3%③。女性无论从患病率还是伤残损失生命年均比男性高,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由于骨科患者群体庞大,医生资源紧张,至2020年,国内骨科执业医师仅3.3万人,对应的诊疗人次却高达1,602万④,传统的检查与治疗手段远远无法满足。张黎刚表示,“骨关节健康筛查其实并不属于常规体检项目,体检中心也没有设置骨科这个专科来做体检,爱康要做这件事,是看到了AI可能为这一领域带来的巅峰性改变。”
2023年12月,爱康集团正式宣布引入骨科领域人工智能新的领军企业长木谷的骨关节健康早筛产品,布局多年的“AI矩阵”再添一员“大将”。“爱康率先在国内体检行业,将基于人工智能的下肢关节健康评估纳入到健康体检中,爱康联合长木谷于去年共同启动了‘AI+健康协同创新’骨健康智能评估项目,共同携手推动中国百城千县骨科疾病的精准诊疗。未来10年将针对中国1亿人次下肢骨骼进行AI骨健康评估,预测将会有1,000万骨科疾病患者能够被早期发现。”张黎刚表示。
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博士,在开幕致辞中汇报了长木谷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成果,“长木谷AI+骨科手术模拟软件,于去年十月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款AI+骨科治疗类创新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产品。创新的科技成果离不开骨科专家们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得以保障骨科手术可以从经验化和大体化走向精准化、标准化、个体化以及微创化的一个全新时代。”
自2023年11月22日产品正式上线以来,至2024年3月10日,爱康集团基于人工智能髋关节检查(X线)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女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检出率为0.78%,与北京协和医院/美国NIH联合公布的数据(0.4%-0.8%)基本一致。
这一项目将陆续在爱康全国各个体检中心落地。此外,爱康还将与骨科专科医院建立合作联盟,进一步把“骨关节疾病的筛查逐渐升级为智能化的精准评估、精准诊疗的全流程服务”。依托AI技术,爱康得以搭建起一整套从体检筛查到诊疗的一体化健康管理体系。未来,体检行业能够参与的医疗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增加。“爱康还会继续寻找好的合作伙伴,不断走出传统的筛查局限,借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发挥更大的价值。“张黎刚表示。
①2019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结果发布》
②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③2021年9月,中华骨科杂志第41卷第18期,《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