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不记得自己曾经投递过这家公司,但定睛一看,职位工作内容简单,工资也挺高,有些心动。公司实力雄厚,到处都有分公司,还能根据小王的所在地就近分配。不仅如此,公司在面试前,还直接让小王“线上试岗”,“试岗”工作内容简单,其间也会发放薪资。
这么好的机会落到头上,小王不禁动了心,回复了邮件。对方迅速抛来了一个App下载链接让小王下载——“线上试岗”需要使用企业专用的办公软件。
如果小王下载了App,开始“线上试岗”,一开始他会收到一些简单的任务,并且软件上还会提示余额到账,紧接着“HR”会要求小王参与“数字货币测试”获得返利,但小王需要提前充值大额现金。小王充值后,会发现系统提示“参数错误”。这时,对方的“数据测试员”会告诉小王,再充值更大金额的现金,不仅可以拿回之前的,还有“巨额返利”……如果小王继续充值,则会有其他话术,直到小王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这种新型骗局基本上会分为两个步骤:
之后骗子会通过短信、邮件的方式向拿到的线索发送面试邀请,甚至是入职邀请。他们往往会附上详细的公司介绍、岗位介绍,薪酬待遇优厚。为了增加可信度,有些骗子甚至会直接冒充正规公司HR发送邮件。这样保证了上钩的往往就是着急找工作的求职者,以便后期转化。
第二是转化。通过“线上人才测评”“线上试岗”等名义要求求职者下载“企业办公软件”或“数据统计软件”。一开始,对方可能会让求职者获得一些“培训补贴”“返利”“试岗报酬”,使求职者放松警惕。但很快,求职者会发现对方派发的任务需要先“充值”“投资”,完成后将收到高额佣金返点。
还有一些情况下,“招聘方”会借用求职者的银行卡转账,为了给招聘者留个好印象,总有求职者会答应。一旦求职者借出自己的银行卡,结果银行卡很快就会被冻结。
该负责人进一步补充:“如果招聘方执意要到第三方平台上沟通,可通过平台交换联系方式。一方面能够核实第三方平台上的‘沟通对象’确系平台上的招聘者,另一方面如果后期出现纠纷,有利于求职者发起举报。”
以BOSS直聘为例,招聘者想获得求职者的附件简历、联系方式等,都需要经过求职者的同意。在用户生成附件简历时,平台还会支持用户隐藏附件简历中的联系方式。此外,求职者可在“隐私保护”界面选择屏蔽哪些公司,管理BOSS查看权限等;求职者还可以自行查询个人信息使用状态,随时了解近3个月与哪些BOSS交换过简历或联系方式。
前述负责人提示,在用好招聘平台提供的功能外,求职者还可以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此外,如果在平台上收到招聘者发来的联系方式交换邀请,也要谨慎确认。如果对对方不感兴趣或觉得未沟通清楚,可以先沟通后再做决定。尽量在招聘平台上和招聘者沟通,如果实在想通过其他渠道沟通,也要用平台功能和对方正常交换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