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量血压、做B超、上胃镜……家在福州市的刘益晶(化名)女士,一通“折腾”体检后,一份体检报告就递到了她的手上。翻开看看,那些专业术语和化验单上升升降降的箭头,让她这个外行眼晕。尤其是一些项目的指标处于临界点,有的又以阴/阳表示,更是让刘女士现场“雷倒”。
指标正常不代表“没病”
“指标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绝对正常。”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第95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陈玉辉提醒说,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换句话说,体检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
“阴性”、“未见异常”、“完全正常”……看到体检报告这类结论时,受检者千万不能松“一口气”。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报告是静态的,人是动态的,体检指标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血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但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此外,许多传染病都有一个潜伏期和“窗口期”,在体内产生抗体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是很难确诊。
体检中,一些体检者的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虽然没有达到致病程度,但也为健康敲起了警钟,比如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的人可能是隐性糖尿病患者,不一定要吃药治疗,但饮食结构的调整、运动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复检时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没有下降,就应去专科做进一步检查。
指标异常不代表“有病”
“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陈玉辉副主任医师一再强调说,对体检报告中的阳性结果过度焦虑完全没有必要。要拿出以前的体检结果作对比,越多的结果对比越好。如果某些指标突然升高,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复查,再作疾病分析。
最常见的,例如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但不代表受检者就是“有病”。体检的许多指标本身就是处于一个动态水平上,体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的数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完全依据。广义来讲是一个提示性指标,并不是所谓“金标准”的诊断指标。以空腹血糖为例,超过正常值范围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情绪紧张等原因也可造成生理性增高。因此,还需要复查及进一步做餐后两小时血糖、糖耐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才能确诊。
最是惶恐“临界时”
“体检,最是惶恐“临界时””。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过,可身体却大不如以前,各种亚健康症状缠身已然不再稀奇。因此,检后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谁谁血压高了,谁谁有状况去科室做详细检查了……很多人,甚至害怕体检,尤其是体检指标呈现“临界”异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