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日益普及的今天,拿到体检报告的那一刻,许多人往往会被报告上的各种医学术语和异常指标弄得心慌意乱。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解读体检报告,消除不必要的担忧,记者采访了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高本林。专家表示,实际上体检报告中有些所谓的“异常”,并不总是代表真正的疾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异常可能无需任何治疗。
出现“+”未必是坏事
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看到指标后面标注着上上下下、加加减减的符号,立马蒙了——自己还能抢救一下吗?别慌,事实上,体检报告里一个符号都没有的“标准人”几乎不存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报告中这些常见符号的含义:
向上和向下的箭头(↑、↓)在体检报告里,数值型指标都有参考范围(医学上通常把95%的正常人某指标所在范围作为参考值范围),指标数值不在该范围内就会标记为上升(↑)或下降(↓)。
加号和减号(+、-)分别代表“有”“无”,即检验结果分别为阳性、阴性。
正负号(±)代表不确定的阳性结果。
无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体检中较为常见,若只是体检胃镜报告显示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无任何症状,通常无需治疗;若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等症状,则需对症治疗。
高本林提醒,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有家族史,应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建议一年复查一次。
无症状的主动脉硬化
单纯超声检查发现主动脉硬化,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异常表现,这是血管老化的一种正常现象,就像脸上长皱纹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较为常见,一般无需过度担心。
多数窦性心律不齐
高本林提醒,若有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情况,则需及时就医,请心脏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胆固醇偏高是好是坏,还能吃肉蛋奶吗?其实,胆固醇并不完全是“坏东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保护血管,因此越高越好。但如果低密度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就要当心了,这就提示您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善了——饮食上建议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喝低脂奶。
吃素是不是就安全了呢?如果没有动物类营养素摄入,人体就会缺乏维生素B12等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这类食物也不能完全不吃。减少油腻食物强调的是控制动物内脏、油炸、甜点、零食等的摄入量,减少应酬。增加运动量也是必要的,建议每周至少运动5次。此外,血脂异常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积极开展药物治疗。
肺结节样钙化灶
CT报告中的肺结节样钙化灶、钙化结节、陈旧增殖灶等,多为既往肺结核或肺部感染疾病恢复后遗留的疤痕,一般不会影响肺功能,也不会发生癌变,通常无需处理。
良性甲状腺结节
良性甲状腺结节若不影响美观,无憋气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基本无需处理,可定期进行体检、甲功测定和超声检查,每年随访1次,持续3—5年。
高本林建议,若甲状腺结节评分达到4级以上,30岁以上人群应前往综合医院请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偶发转氨酶指标增高
转氨酶是敏感指标,服用某些药物、饮酒、熬夜或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引起其升高,停药或休息后通常可恢复正常。但若转氨酶持续增高,则需怀疑肝胆疾病问题,进一步检查。
增生、囊肿和结节
在体检报告里,我们经常见到“增生”“囊肿”“结节”“占位”这些描述。这些都提示了怎样的风险呢?高本林表示,不同部位出现的病变潜在风险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例如对于乳腺而言,增生是育龄期女性乳腺的正常表现,囊肿一般也是良性的。但同样是囊肿,在胰腺、肾脏、卵巢出现时,就有潜在恶性的风险。
专家提醒
这些人群重点查查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血液中检测到的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的物质,类型非常广泛。
40岁以上的男性可通过定期检测PSA来筛查前列腺癌。有慢性肝炎病史、肝癌风险升高的要定期检测AFP。有遗传性肿瘤家族史、卵巢癌或胰腺癌风险升高的人群可以定期检测CA125、CA199。但要注意,肿瘤标志物不能替代影像学检查或内镜检查。
息肉长在这些部位更危险
息肉是长在黏膜上的病变,所以会在胃肠道、胆囊、子宫等出现。胃肠道息肉有变成恶性的可能,应该及时切除。胆囊里的息肉一般以1厘米作为标准,大于1厘米的考虑切除。此外,生长过快的胆囊息肉也需要及时干预。女性体检中还经常会发现宫颈息肉或子宫内膜息肉,绝大部分是良性的,不必过于担心。但当息肉较大或出现出血等临床症状时,可以考虑切除。
高本林表示,体检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健康问题,大家应正确看待体检报告中的异常指标,不要过度恐慌。对于一些常见的体检异常,可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了解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