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场改革,埋藏在30岁以上人们记忆里的可能只有下岗和再就业。实际上,当时国家不仅要承托大量离开国企的职工,还要完成仍在岗的国企职工身份转化。医保制度就是这样来的。
说起来,可能如今的打工人无法想象:1998年之前,所有的国企打工人都享受公费医疗,不管你有没有编制。当然那时候去医院看病也是要带钱的,看完病之后拿着一大堆票再去单位报销就是了。
如果说有自己名下的一大笔钱,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搞不清楚,那一定就是医保。从1998年开始,职工医保不仅各省市规则不完全相同,而且一直在微调,估计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搞明白医保。
这几天,关于医保的议论突然多了起来。医保怎么调整的很多人不清楚,但有一件事大家是很清楚的:
▌账上的钱变少了
这笔钱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明白其实不容易,拇指君试着用简单的方式去讲清楚。
1
1998年医保制度建立时,确定的缴费规则是:个人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个人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单位部分按30%左右计入个人账户,其余70%计入公共统筹账户。
年轻的打工人大概率不知道医保是怎么运行的。在这里大概用一个图解释一下:
1、工资中的“三金”,其中有医保基金,是按税前工资一定比例交的,留在个人账户;
2、单位也会交医保基金,而且比个人要多交四五倍,其中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大部分交到公共统筹账户;
3、去医院看病时,有医保起付线。每年看病总花费没达到起付线的,全部自费;
4、当年看病花费超过起付线后,医保按比例报销,不能报销的部分自己付钱;
5、医保报销每年有最高上限,超过最高线的,也是自己付钱;
总的原则确定下来了,但在各地具体执行还不一样。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工医保缴费和支付差别很大。比如北京1998年时规定按个人上年平均月工资的2%交个人部分;单位部分则按上年平均月工资的9%缴纳。浙江当时规定这两个比例分别是1.5%和8%。
北京和浙江的平均工资还不一样,所以这两地个人账户里的医保钱肯定不一样。
而且,各地起付线也不一样。2000年左右时,广州在三级医院看病起付线是1500,南京是1200,北京是2000。就是说在北京看病,需要自付的钱会多一些。
当年各省医保里的药也不一样。除了国家医保目录,各地还有自己的省级医保目录。有的药在这个省能报销,到那个省就没法报销。
当然还有各种特殊情况。比如同一种药,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不同;高血压等慢性病,很多地方有单独的报销制度等等。
这还没算上居民医保。居民医保特指那些还没上班的小孩,以及没上过班的老人的医保。不交“三金”的自由职业者也可以自己交居民医保,农村的“新农合”现在也放到居民医保一起了。居民医保交费少,自然保障力度也小。
对很多人来说,医保是一笔永远也搞不懂的账。
2
过去20多年来,医保一直在改。
改的总体方向是:个人账户的钱越来越少,交到公共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多。
这样安排是与20多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有关的。1998年以后,人口高峰使得大批年轻人踏上工作岗位,这些人是医保的主力军,但他们看病少、花医保少;同时,老年人求医看病的需求多,但他们之前没交过医保,或者交得很少。医保逐步向公共统筹账户倾斜
▌为的就是保证老年人能看病报销
这些年当我们为中国的人均寿命逐年增长而高兴时,有没有想到那是我们交的医保发挥了作用?
这一次医保调整,动静的确大了点。原因是:把所有公共账户返还给取消了。
每个打工人账户上医保个人部分变少了。
这一改变源自于2021年的医保家庭共济政策。在这一制度下,家人可以刷打工人的医保卡,小孩老人都可以享受职工医保待遇。
但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打工人的医保个人账户里面扣。
不光如此,享受职工医保待遇的退休人员也有个人账户,平时都是靠公共统筹账户给他们每月打款的。改革之后打款少了,退休人员首先注意到了。可以说,2021年政策推行时,规则解释得不清楚。等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大家才发现自己的钱没了。
钱变少了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同时到底保障范围怎么扩大的,官方也没解释得太清楚。这正是近期医保话题的源头。
3
把更多的医保钱交给国家来打理,会不会是一件好事?
不妨借一件事情来说明。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大部分省份,医保个人部分是可以到药店去刷卡买药的,不少药店还想了变通的方法:医保卡不光可以买药,还能买保健品、洗发水、化妆品甚至是鸡蛋。
(类似诱导刷医保卡的现象比比皆是)
当年的药店行业有个说法:一家药店想要挣钱,要做到三分之一面积卖药,三分之一卖保健品,另外三分之一卖日化用品。
▌药店变成了超市
医保的钱通过零售药店渠道流出去了不少,保健品行业由此兴盛,尤其是滋补品,如人参、三七、枸杞、阿胶等。这些品种既是中药饮片,又是传统滋补品,放在药店里卖很合理。
2017年各地开始收紧医保,很多地方直接规定:药店不再能刷医保卡买保健品、滋补品了。这直接导致保健品、滋补品行业销售大幅下跌,人参等传统补品价格至今没能恢复。
大型连锁药店在那之后逐步启动转型,药店不再卖保健品了,而是发展起了专业销售高价值处方药的DTP药房,直接服务于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
过去这几年,医保一直在节流:集采和价格谈判大幅压低药品价格,DRG等支付方式改革严格控制医院处方。
只是在开源这一端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就业人口无法快速扩大,医保缴费额也不能一下子提高。只能从医保个人账户中腾出更多的资金,保证更多人的治疗所需。
大家担心的可能并不是一两百块钱,而是:今天自己掏出了更多的钱,等自己老了能不能正常享受现今的医保待遇?
这还真的不好说。
回顾这几十年医保发展,从无到有,再到深化改革,目的都是怎么在少增加企业、个人负担的情况下,惠及更多的人。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就医人数不断增加,医疗费也相应提高,相应带来的医保压力不断增加。
这其实就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经典水池问题,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题目其实不难,计算也没那么复杂,但是如何解题,如何让水池不干涸,确实考验答题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