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山林游,父女都被蜱虫“盯上了”
最近,6岁的武汉伢贝贝(化名)和父母去附近山林玩。晚上洗澡时,贝妈发现孩子的后腰上,冒出一个小黑点。起初,她以为是一颗黑痣,没在意。
妈妈心头一紧,仔细看了半天
▽
不料,这虫虽然个头小,但咬得还挺紧。忙活了好一会,只拽出了虫尾,前半截留在孩子体内了。
这时,贝贝妈妈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儿童被蜱虫叮咬的报道,觉得这虫很像蜱虫。她越想越后怕,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
这一查,还真是蜱虫!
检查发现,蜱虫的口器和腿还残留在孩子身体内。医生小心地将残留的蜱虫,完整地取了出来。
贝贝被叮咬的部位有点红肿,但还没有发烧、疼痛等症状。因此,取出蜱虫后,一家人就回家观察了。
不料,第二天贝爸又过来了。原来,他的脚上也发现了一只蜱虫!
夏天
像这样被蜱虫叮咬的病例
还真不少
2018年4月
深圳一女童被蜱虫叮咬
刘先生的女儿3岁了,平时休息的时候,奶奶总会带她去公园玩。可是就在晚上回家,刘先生帮她梳头时,看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就在女儿的头上,梳了几次都搞不下来。
2018年6月
江苏一家三口被蜱虫咬伤
最后只有1人转危为安
2018年6月,江苏盱眙市民李师傅,其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终病重不治。
在为家人办丧事的时候,李师傅也被蜱虫叮咬,出现高烧、头晕、神志不清,所幸及时就医,才转危为安。
蜱虫是什么虫?
为啥这么可怕?
大件事君赶紧给大家科普下
这种不起眼的小虫,一边吸血一边“传毒”
蜱虫,有的地方也称为草爬子、狗豆子。虽然被称为“虫”,但它不是昆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是蜘蛛的“亲戚”。
蜱虫是贪婪的“吸血鬼”,通常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草原或者山地出没。相对于成人,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
平时,蜱虫的身型很小,大概绿豆那么大。吸血后就会明显胀大,变得如黄豆大小,有时甚至有指甲盖般大小。
这种小虫,专挑人们皮肤较薄又难被发现的部位“下手”,比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
但是
发生危险的风险越大!
★传播疾病
别看个头小,蜱虫可是个狠角色!它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在吸血的同时,它可能将毒素注入到人体内。
大部分情况下,被蜱虫叮咬不会出现严重后果。但是如果“中招”,轻者可能出现溃疡、皮炎等,重者可能患莱姆病、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等。严重的,还可能会丢掉小命!
★延误病情,导致误诊
被蜱虫叮咬后,病人可能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既然已经知道它的威力
如果不小心被咬
下面这些方法千万别用!蜱虫这么凶猛,发现被叮咬后怎么办?
不小心被蜱虫叮咬
是直接拍死?捏爆?
千万不要!
蜱虫的“嘴巴”有倒刺,而且嘴和腹部的连接处很脆弱。直接拍打,可能会导致虫头进一步扎入体内,释放更多毒素。
那能不能直接硬拔?
曾有人这么干过,结果……感染了!
那么
用打火机烤
能逼它出来吗?
这样做不仅会烫伤到自己,还会刺激蜱虫分泌毒素,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的方法是:
1.用专用镊子或钳子夹住蜱虫的头部,注意不要夹腹部。
2.垂直向上拔出,不要手抖。
3.取出蜱虫后,用碘伏给伤口消毒。
4.拔下来的蜱虫可以用塑料袋或瓶子密封,万一伤口恶化,也能作为医生处理的参考。
一般来说,如果蜱虫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钻入过深,建议直接请医生处理。
取出了蜱虫
也不是万事大吉:
首先,你要仔细检查全身,以及衣物,蜱虫可能不止一只。
其次,蜱虫如果有携带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所以要仔细观察。接下来,孩子如果有高烧、头疼、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赶紧去医院。
户外活动尤其是郊游
要做好这5点
深圳市气候温暖潮湿,每年4~10月份,均是蜱虫叮咬的高发季节。平时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
如果需要去树林或草丛游玩,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方便发现蜱虫。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拖鞋、露趾鞋。尽量少露出皮肤,别给蜱虫可乘之机。
根据美国儿童协会和美国环保署的意见——
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
三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柠檬桉油。这几种都对防蜱虫有效。
户外活动完回家后,重点检查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头发里面也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小红点、肿包等。
如果身上突然多出“黑痣”,一定要警惕是否是蜱虫。如遇到蜱虫叮咬,需尽快到医院处理。
蜱虫不仅会叮咬人,动物也是它的寄生目标。如果出门带了宠物,回家后也要仔细洗洗澡、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