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MRI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9.04.12

我学习MRI原理的目的就是:不把信号说成密度;分清T1、T2长短与信号高低的关系;拿到片子不用问影像科医生就能知道是什么序列的片子;通过找水和脂肪来找病变;常用序列重点看什么。

核磁共振成像靠什么来显示解剖和病变的?靠的是:

氢质子密度差异:人体不同组织内氢原子核(氢质子)密度不同;

不同组织环境内的氢质子核磁共振弛豫快慢不同。

液体的流空效应(flowingvoideffect):是指在MR检查中,快速流动的液体呈无或低信号。产生的原因在于射频脉冲所激发的质子在接收线圈获取MR检查信号时,因流动已移出成像层面,而此时成像层面内原部位的质子为新流入的非激发质子,故不产生MR信号。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核磁共振成像就是将人体置于主磁场B0中,对人体施加射频电磁脉冲,使人体组织内氢质子(水氢质子和脂肪氢质子)吸收能量产生原子核磁共振,然后停止脉冲,氢质子释放能量被线圈采集,然后一系列后期处理最终形成数字图像。

学习笔记目录:

一、基础知识储备:矢量、电磁学、原子核、原子核与电磁、选择氢原子核、体素、磁旋比、信噪比、晶格。

二、氢原子核磁共振原理:自然、B0、B0+RF→→B0

三、MRI显示解剖和病变的基础:PD、T1、T2、流空效应。

四、什么样的MR信号才能被采集:

六、常见解剖结构、病理组织的固有特性(T1、T2、PD)特点。

一、基础知识储备:

1、矢量(向量):

矢量和向量:①矢量与向量是数学一个数学名词,两者是同一概念,只是叫法不同,简单的定义是指既具有大小又具有方向的量。②我们指定一个字母如V上面加一个箭头()代表一个矢量。矢量是一个由数量大小和方向二者共同组成的数学整体。③向量(矢量)常用于物理学中的力和磁场,一般习惯上用直箭表示向量,箭长代表大小,箭头代表方向。

向量(矢量)的分量:把一个向量(矢量)分解成几个方向的向量的和,那些方向上的向量就叫做该向量(未分解前的向量)的分量。

自旋磁矩:带电粒子自旋可产生磁场,自旋磁矩就是代表此磁场大小和方向的量。

磁化矢量:无磁性的物质,置入磁场中被磁化,磁化矢量是代表被磁化物质磁性大小和方向的量。

2、电磁学知识:

磁场: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存在于磁体、运动电荷以及电流的周围空间。磁场具有力和能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近代物理学理论指出,物质的磁性是由分子电流引起的。磁体的N极和S极同时并存。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B是用来度量磁场中某点磁场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在磁体内部,磁场方向由S极→N极;在磁体外部,磁场方向由N极→S极。直流电产生的磁场,其方向用右手螺旋法则确定(当拇指指向电流方向时,与拇指垂直的其余四指就指向磁场方向)。由螺线管电流产生的磁场,当用四指表示电流方向时,拇指所致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的磁场方向。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经常使用的磁场强度单位为高斯(Gauss,简称G)和特斯拉(Teala,简称T),二者的关系为1G=10-4T。

电磁互感:磁性和带电粒子的移动是相互关联的。导线中的电流(负电子的移动)可以诱发磁力与磁场。运动中的磁场同样可以产生电流。磁性和运动中的电荷具有相互性。安培定律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律。①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律(安培定则一):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②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电磁场(electromagneticfield):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又产生磁场,这种交变的、电场和磁场互为因果构成的统一客体就是电磁场。换句话说,电磁场就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交变电场和磁场。变化的电场可能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所引起的,变化的磁场则可能是由强弱在变化的电流所引起的。电磁场也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

电磁波:在时变的条件下,电磁场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形成电磁波(electromagneticwave)。设想在空间某区存在一激发变化磁场的源,其邻近区域中引起电场,该处原来并没有电场,因而它的出现意味着电场发生了变化,于是该变化电场又将在其附近引起变化的磁场。如此磁场和电场的相互激发,电磁场就会离开其原来激发的源,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也就是说某处的电场和磁场一有变化,这种变化就不能局限在一处,而总是向四周传播。上述电磁场的波动性传播特性被称为电磁波。由此可见,电磁波就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和水波、声波一样可以被反射、折射、绕射和干涉等。

力矩:力矩在物理学里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力矩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与其作用点到该物体转动轴轴心或转动质心的距离之积,即。力矩可分为单力矩(图-1)、双力矩(力偶矩,图-2)和多力矩。力矩产生的条件是:①固定中心点O;②刚体连接杆R;③外力F;④外力作用点A(B);⑤、O、R、A(B)共线;⑥O、R、A(B)、F共面(旋转面),且。力矩概念是与物体受外力产生旋转相联系的,它是物体旋转或自旋运动变化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

电偶极子及其电偶极矩:两个相距很近的等量异号点电荷+q与-q所组成的带电系统称为电偶极子。从电偶极子的负电荷作一矢线l到正电荷,称为电偶极子的轴线。电偶极子中一个电荷的电量的绝对值与轴线的乘积定义为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简称电矩。

磁偶极子:磁偶极子是类比电偶极子而建立的物理模型。具有等值异号的两个点磁荷构成的系统称为磁偶极子。但由于没有发现单独存在的磁单极子,因此磁偶极子的物理模型不是两个磁单极子,而是一段封闭回路电流。磁偶极子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小尺度闭合电路元产生的磁场分布。

磁矩:磁矩是描述载流线圈或微观粒子磁性的物理量。磁矩是一个矢量,其大小为线圈面积乘以电流强度,方向为与电流方向成右手螺旋关系的方向。

微观粒子的磁矩:在原子中,电子因绕原子核运动而具有轨道磁矩;电子还因自旋具有自旋磁矩;原子核、质子、中子以及其他基本粒子也都具有各自的自旋磁矩。

体素:是指某个像素代表的人体组织的立体单位,是个三维的概念,体素的三维关系通过像素的表达被简化为二维的MRI影像,一幅MRI图像的矩阵不能表达具有厚度的体素的立体结构,所以,从体素到像素的转化有部分容积效应的假象存在。简言之,一幅MR影像就是被成像层面各个体素的MR信号的平面分布图。

磁化率(susceptibility):是表征磁介质属性的物理量,所有物质都是磁介质。当物质在外加磁场H中,会额外生成一个新磁场,定义为磁化强度M,其中磁化强度M与外加磁场H的比值即为磁化率(M=χH或者M=κH,其中χ为质量归一化,κ为体积归一化),它是衡量物质在外加磁场中被磁化强弱的物理量。根据磁化率值的大小和正负,可以简单把物质分为抗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和铁磁性物质。

磁旋比:磁旋比是指原子核的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是反映原子核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

信噪比:即SNR(SignaltoNoiseRatio)又称为讯噪比,狭义来讲是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电压与同时输出的噪声电压的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一般来说,信噪比越大,说明混在信号里的噪声越小,声音回放的音质量越高,否则相反。

晶格:氢质子所处的分子缓解就是晶格。或者说氢质子周围的分子叫晶格。

3、原子核:

原子结构及带电特性:①分子: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均由次级微粒夸克构成。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③夸克:有两种类型:上夸克(符号为u)——其电荷量相当于一个电子电荷量的+2/3;下夸克(符号为d)——其电荷量相当于一个电子电荷量的-1/3。④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u+u+d)。⑤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u+u+d)。

原子核的自旋:质子和中子都有绕其中心轴的自转,即自旋(spin),当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时,其自旋角动量相互抵消,这些原子核无自旋,只有质子数或质子加中子数为奇数时,原子核才有自旋。

原子核的自旋磁矩:能自旋的原子核,相当于带电粒子自旋,可以在原子核周围产生磁场,因此原子核可看作一个小磁棒,其磁力是一个矢量,称磁向量或磁矩。

进动:原子核自转同时,因重力/外加磁场作用,其自转轴又绕重力方向/外加磁场方向旋转。进动的速度可用“进动频率”来描述,其大小可通过Lamor公式【ω=γ.B0,ω——核的进动频率,单位为Hz;B0——磁场强度,单位为Tesla;γ——磁旋比,单位为Hz/T,对于某种原子核,γ为一常数】来计算。故进动频率又被称为Lamor频率。

4、人体MRI检查为何只选择氢质子:

选择氢质子(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无中子,所以也称为氢质子。)MRI的理由:①氢原子核有产生核磁的条件;②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原子;③在人体组织的磁性原子核中,氢原子的摩尔浓度(99.0)和相对磁化率(1.0)是最高的。

二、氢原子核磁共振原理:

氢质子在主磁场B0中产生纵向磁化矢量,氢质子自旋磁矩与主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进动,用与进动频率相同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进动中的氢质子,氢质子会产生核磁共振,使纵向磁化矢量发生翻转产生横向磁化矢量,停止脉冲后氢质子进入弛豫过程,从弛豫过程就可以采集到MR信号。

令氢质子产生核磁共振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采集到不同组织之间差异化的核磁信号,从而了解人体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病变。

理解思路:以磁化矢量变化为中心,从微观(氢质子能级和相位改变,能量转移发生磁共振)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理解(伴随能量转移而产生和消失的)核磁共振现象。

1、自然状态下:

微观:每个氢质子有各自的自旋磁矩,相对于一个小磁铁,这些自旋磁矩排列杂乱无章,人体组织中所有氢质子自旋磁矩相加为零。

宏观:人体组织没有磁矢量(磁性),所以人体并非小磁铁组成的大磁体。

2、在静磁场(主磁场)B0中:

微观:室温(300K)情况下:①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的氢质子有两种能级状态。处于低能级的氢质子略多于高能级的氢质子,低能级氢质子顺主磁场方向排列,高能级氢质子逆主磁场排列,低能级与高能级氢质子磁矢量相加的结果是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净磁场矢量。②氢质子磁矩与主磁场相互作用发生了进动(沿主磁场轴线做旋转运动),进动的频率被称为Lamor频率(ω)。进动频率(Lamor频率)明显低于氢质子自旋频率,但比自旋频率重要。③进动使氢质子磁矩分为两部分(方向稳定的纵向磁化分矢量;旋转的横向磁化分矢量)。④由于氢质子磁矩相位不同,在xy平面上横向磁化分矢量完全抵消,所以无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宏观:由于低能态氢质子稍多于高能态氢质子,人体组织产生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MZ0)。由于氢质子相散,没有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不同条件下宏观纵向磁化矢量的大小:

3、氢质子+B0+RF(RF频率=Lamor频率)→产生核磁共振:

微观:部分低能状态下的氢质子吸收RF的能量产生核磁共振,跃迁至高能状态,同时这些氢质子的相位也发生改变。正因为部分氢质子磁共振的发生,所有氢质子磁矢量的横向分量相加不再是零了,产生了宏观横向磁化矢量(Mxy);而氢质子磁矢量的纵向分量总和减少了,甚至为零,也就是说宏观纵向磁化矢量(Mz)减少了,甚至=0。

宏观:伴随宏观横向磁化矢量(Mxy)的出现,宏观纵向磁化矢量(Mz)在减少,甚至消失。

4、RF消失之后,核磁共振氢质子发生的改变:

微观:RF消失之后,发生核磁共振的氢质子将来自RF的能量释放给周围分子(晶格),同时这些氢质子跃迁回低能状态,相位也回归至RF激发之前状态。

宏观:伴随宏观横向磁化矢量(Mxy)的逐渐消失,宏观纵向磁化矢量(Mz)逐渐恢复至RF激发之前的状态Mz0。

三、MRI显示解剖和病变的基础——组织氢质子的密度,T1,T2:

主磁场中氢质子在射频脉冲激发下产生核磁共振,达到一种平衡,在射频脉冲停止之后氢质子向周围分子(晶格)释放能量而跃迁回射频脉冲之前状态的过程,被称为弛豫。包括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消失和宏观纵向磁化矢量恢复的两个同时发生又互相独立的过程。纵向弛豫过程中伴随着高能态质子向周围分子转移能量而后向低能态跃迁;横向弛豫过程中发生了自旋氢质子相位的离散。

1、T1:

纵向弛豫就是高能态自旋质子向周围分子(晶格)转移能量(来自射频脉冲),使宏观纵向磁化矢量恢复的过程。

2、T2:

横向弛豫就是自旋氢质子之间相互作用使质子相位离散,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消失的过程。

失相位:在90°射频脉冲停止之后,自旋氢质子的相位由核磁共振状态下的相聚(在xy平面上沿同一方向排列)转向射频脉冲激发前的相散(在xy平面上沿四面散开排列)的过程。

3、质子密度PD:

4、物质磁性对弛豫的影响:顺磁性物质可以加快弛豫(包括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过程。

在MRI中日常主要涉及三种类型的物质:——每种都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包括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物质。

磁化率:所有的物质在放入磁场中以后,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磁化。然而,磁化的程度并不相同。未成对的轨道电子数含量越多的物质,磁性越强,磁化率越高。

抗磁性物质:①没有未成对的轨道电子,基本没有磁性。②人体内的绝大部分组织具有这种特性。虽然一个水分子内单独的氢质子具有顺磁性,但大量的水却是抗磁性的。这与核磁共振依赖于原子核(质子和中子),而大量物质的磁性依赖于电子的情况有关。

顺磁性物质:①具有未成对的轨道电子,而且未成对电子数目越多,磁性越强。②元素周期表内未成对电子书最多的是稀土元素钆(Gd),它有7个未成对电子,是一种强顺磁性物质。③血红蛋白的某些讲解产物具有顺磁性【脱氧血红蛋白(4个未成对电子)、正铁血红蛋白(5个未成对电子)、含铁血黄素(在出血的终末期含有超过10000的未成对电子)。所以含铁血黄素属于一类超顺磁性物质,磁化率比顺磁性物质强100-1000倍】。

铁磁性物质:可被磁场明显吸引。即使在去除外磁场后,它们可以被永久磁化。①磁化率超过超顺磁性物质。②现在已知三种铁磁性物质:铁(Fe)、钴(Co)、镍(Ni)。③铁磁性物质的例子包括动脉瘤夹和弹片。

MR信号是MRI机中使用的接收线圈探测到的电磁波。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接收线圈平面必须与主磁场平行才不会被主磁场影响。

由于信号接收线圈平面与主磁场B0是平行的,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只有与线圈垂直的磁化矢量才能使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取MR信号。所以只有横向磁化矢量MXY变化产生的信号才能被接收线圈采集,而纵向磁化矢量Mz的变化无法被采集。

若要采集纵向磁化矢量变化,必须追加一次90°射频脉冲激发将纵向磁化矢量变横向磁化矢量才能被采集到。

五、如何按需选择想要的组织对比度:

1、射频脉冲:

需要重复脉冲激发的理由:由于纵向磁化矢量无法测得的,只有横向磁化矢量才能被测得。所以利用重复脉冲来显示组织的T1值对比度。

长TI:2000ms,抑制水

短TI:150ms—200MS,抑制脂肪。

3、脉冲序列:

脉冲序列是指射频脉冲的组合方式。通过脉冲组合方式的变换可以达到按需选择出能最大对比组织的T1、T2或PD等。

①自旋回波序列(SE):是指以90°脉冲开始,后续以180°相位重聚焦脉冲,以获得有用信号的脉冲序列。(T1WI:短TR+短TE;T2WI:长TR+较长TE;PDI:长TR+短TE。)

②反转恢复序列(IR):是在180°RF脉冲的激励下,先将纵向磁化矢量转向相反的方向,并在其弛豫过程中施以90°重聚脉冲,从而检测信号的脉冲序列。

STIR法:TI缩短为100-200ms,有抑制脂肪的作用;

FLAIR法:TI延长为1500-2500ms,有抑制水的作用。

⑤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是当今最快的成像方法,它通常可以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使每秒获取的图像达到20副。因此EPI不仅能观察机体的各种动态过程,还能获取人体的功能信息,最大限度消除运动伪影。应用EPI序列可进行脑弥散成像,与造影剂结合可进行脑灌注成像,在脑功能成像方面应用广泛。

4、MRI检查方法:

①常规MRI检查:

通常采用SE或FSE序列扫描。

T1WI观察组织的解剖结构比较好;

T2WI和PDWI上病变信号对比相对突出。

层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

②增强MRI检查:

应用对比剂Gd-DTPA(钆喷酸葡胺)来增强血供丰富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

对比剂是顺磁性物质,本身不产生MR信号,通过加速其所在组织的氢质子弛豫(纵向和横向弛豫)来增加对比度。

③MR血管成像:

相位对比(phase-contrast,PC)技术:其原理是在外加梯度磁场的作用下,静态质子不产生相位变化,而流动质子则产生相位变化,利用这种动、静组织之间相位差别来成像。

颅、颈血管MRA应用最广泛。MRA可发现3m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

④动态增强MRA:

利用静脉注射Gd-DTPA从而缩短血液的T1值来提高血管和背景信号对比,以达到血管成像的目的。

主要用于胸腹部大血管及分支的成像。

⑤脂肪抑制和水抑制:

由于脂肪组织与血液中的正铁血红蛋白、顺磁性造影剂的增强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从而引起混淆甚至误诊,脂肪抑制技术应运而生。

水抑制成像:原理同脂肪抑制。TI值选择在1500-2500ms就能达到抑制水的作用,称为FLAIR法。

⑥弥散成像(DWI):

弥散(diffusion)——是1991年英国bydderGM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对比参数。弥散是生理功能中的一种物理过程,代谢物质以分子弥散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

弥散成像目前广泛使用EPI序列来实现。

DWI可以区分脑梗死是陈旧性的还是新发的。

⑦扩散张量成像(DTI):

DTI是在DWI基础上发展而来的MR技术,主要用于显示脑白质纤维束。

原理:水分子与细胞结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细胞膜、轴突膜、细胞骨架结构等)相互作用可以限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白质中,垂直于神经纤维方向的扩散因受到髓鞘和细胞膜的限制,其扩散速率较平行于神经纤维方向的扩散慢,这种表现被称作组织的各向异性。DTI技术可以测量水分子在所有方向上的扩散能力,从而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向和排列的紧密程度。

⑧灌注加权成像(PWI):

应用造影剂的T2显示显微镜下或组织水平的血流灌注情况。

常用造影剂为Gd-DTPA。

当顺磁性造影剂快速通过毛细血管床时,由于磁敏感性效应使自旋去相位,导致在T2图像上脑肿胀局部信号强度下降,进而计算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

⑨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通常是指在进行身体功能运动时,应用MR超快速(毫秒级)扫描实时动态显示脑特定功能区。主要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BOLD)法成像。

目前认为fMRI能直接实时显示脑功能活动。术中保护功能区有一定参考依据。

⑩磁共振波普分析(MRS):

是目前直接定人体内化学物质的唯一的一种非创伤性技术。

原理:由于化学位移(原子核自身周围电子及邻近原子核周围电子与主磁场相互作用,将改变原子核局部的磁场强度,这叫化学位移)的存在,氢质子在不同分子中可测出不同的波谱。

MRS主要应用于脑缺血梗死、脑肿瘤、脑白质病、Alzheimer病诊断及疗效监测。

11)MR水成像(MRhydrography):

利用MR重T2的效果使含水的组织、器官显影,达到水造影的目的。

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磁共振脊髓成像(MRM)、磁共振尿路造影(MRU)、磁共振迷路造影、磁共振输卵管造影等。

1、正常组织MR信号特点:

①血流:

流空效应(flowingvoideffect):因血管内血流速度快,激发后的氢质子离开了重新流入的血液未被激发,采集信号时在SE序列T1WI和T2WI都显示为无信号的黑影。

②气体:无质子,无核磁共振,无MR信号。

③脑脊液:

脑脊液是自由水,分子量小,布朗运动频率高,T1弛豫慢,T1WI低信号(黑色);

水分子结构稀疏,失相位慢,T2弛豫慢,T2WI高信号(白色)。

④骨骼:

骨皮质:氢质子含量极低,故T1WI和T2WI都为低信号(黑)。

骨髓:在MRI上显影的基本成分是脂肪、水和少量矿化基质。随年龄增长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黄骨髓内脂肪成分是MRI成像的重要成分,其表现与脂肪类似(T1WI高信号,在SE序列T2WI上是灰色,在FSE序列的T2WI上显示为高信号的白色)。

⑤钙化:

理论上:钙含氢质子很少,应该都是低信号。

实际上表现可低、等、高信号:这是由于钙化在T1WI上的信号强度与钙化颗粒大小以及钙盐与蛋白质结合与否有关。当微小的钙化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并且钙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不超过30%时,钙化可表现为高信号。

⑥脂肪:

脂肪的分子量较大,布朗运动频率接近Larmor频率,氢质子能量释放快,纵向弛豫快,T1WI为高信号(白色)。

脂肪分子内氢质子间距比较紧密,失相位速度相对较快,在SE序列T2WI上为灰色,在FSE序列T2WI上为高信号(白色)。

⑦肌肉、肌腱和韧带:具有较长T1和较短T2,所以在T1WI上为较低信号(灰黑色),在T2WI上为黑灰色或灰色。

2、异常病变MR信号特点:

①脑水肿:

细胞毒性脑水肿:是脑缺血的结果,以自由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为主。较轻时(水含量增加<2%)MRI信号可表现正常。严重时T1WI表现为局部脑肿胀征象——脑回增粗、脑沟变浅或消失。

血管源性脑水肿:血脑屏障受损的结果,主要发生在脑白质,呈手指状分布,常见于脑肿瘤、脑出血、脑外伤等。此种脑水肿以结合水增多为主,自由水增多为辅。T1WI上血管源性脑水肿呈低信号改变,T2WI则为高信号。

间质性脑水肿:由于脑室内压力增高,脑脊液透过室管膜迁移至脑室周围的脑白质中。由于含较多的结合水,故在脑室旁(特别是侧脑室前、后角旁)白质区T2WI上呈高信号改变。

②出血:

血肿的MRI信号强度随血肿期龄而发生变化。

超急性期脑出血应首选CT,对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脑出血,在出血病因检出方面MRI明显优于CT。

③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irchow-Robin间隙,是软脑膜随着穿支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该间隙与软脑膜下腔连续,与蛛网膜下腔不直接相通,其内充满组织间液。

正常人脑白质内可出现许多针孔样、边界光滑脑脊液信号影,常见于前连合周围、中脑、颞叶内侧面和大脑半球白质区。

脑萎缩常常可引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又称为“拉空现象”。

④囊变:

囊变区内容物大体可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

由于结合水的布朗运动频率较自由水更接近Larmor频率,能量释放更快,故结合水的T1值<自由水T1值;

由于自由水的分子结构较结合水明显稀疏,自由水失相位速度明显慢于结合水,故自由水的T2值<结合水的T2值。

⑤脑组织坏死后软化:

脑软化是指脑肿胀坏死后分解液化的过程,即液化坏死。

其特点是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软化灶内含磷脂和水分较多,蛋白较少,故信号表现类似脑脊液。T1WI和T2WI分别为低、高信号。

⑥脱髓鞘:

病理条件下雪旺细胞坏死崩解,进而完全消失,但轴索保留。

T1WI:边界模糊不清的稍低信号影。

T2WI:稍高信号影,病灶本身信号尚均匀,但边缘模糊。信号较脑水肿略低。

⑦脑肿胀和脑萎缩:

一般不伴有脑肿胀信号改变。

脑肿胀表现脑回增粗,脑沟变浅或消失,脑萎缩反之。

3、T1WI高信号产生机制:

T1WI上表现高信号的正常组织和病灶包括:脂肪、正铁血红蛋白期的血肿或血栓、神经垂体、流动的血液、钆对比剂、部分钙化灶、黑色素瘤

①结合水效应:

②顺磁性物质:

常见顺磁性物质有铬、钆、锰等金属和稀土元素、自由基,可在磁场中产生一个局部微小磁场。

THE END
1.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又称磁共振检查,对于人体无X线照射,根据病情间隔2周或2-6个月进行检查均可,医生对病变复查多倾向于应用磁共振评价。通常核磁共振间隔时间需根据病情而定,由于目前磁共振检查较紧张,预约通常在2-3个月后才可进行,频繁进行磁共振检查会给医院检查科室造成压力。但对于个人而言进行磁共振检查间隔1-4周,均...https://m.cnkang.com/video/article/01F87EhPSf.html
2.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可以再做核磁共振即磁共振成像。通常情况下,磁共振成像的间隔时间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可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和器官结构。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并且需要跟踪监测病情变化,那么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连续的磁共振成像,具体的间隔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如果患者进行的是结...https://wapask-mip.39.net/bdar/124264408.html
3.两次核磁间隔多长时间两次核磁检查间隔时间多久?没有统一说法,因为核磁检查没有辐射,所以可以有需要就去检查。核磁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磁共振仪器强大的磁场空间内产生共振,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一种电磁波能量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在经过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相应的灰阶图像。磁共振检查属于医学影像学范畴,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https://m.myzx.cn/mip/voice/id/109570.html
4.核磁共振两次间隔时间其他所以,做核磁共振两次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核磁共振可以连续做几个也没有问题,因为并没有危害。当然,具体核磁共振检查需要多长时间检查一次,是要根据医生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的分析之后决定的。对于做核磁共振的人,在检查之前一定要取下身体上面含有金属的物品,例如,金属的手表,项链,眼镜,纽扣,皮带,...https://tag.120ask.com/jibing/qita/1285739.html
5.增强CT和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增强CT、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这个没关系的,磁共振它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它没什么辐射不需要间隔,当天一天做两个都行,做完CT再做磁共振都可以,这两个检查之间又没有什么影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https://www.jdh.com/pccontent/12063449
6.请教大神们,两次增强核磁共振检核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不用担心,检查依靠磁场不要谈核色变, 还有强化核磁用的是钆喷酸葡胺,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做后多饮水即可。 2022-06-17 霍亚平 三级甲等 肾病科 山西省中医院 您好!两次增强核磁共振检查间隔时间是一周就行。如果打造影剂, 需要做完后水化治疗即可,就是多喝水,喝水2500左右即可。 https://sns.guahao.com/mip/question/270861672843853825
7.核磁共振做完多久可以要孩子语音科普核磁共振做完之后不会影响要孩子的时间,可以随时要孩子。因为核磁共振检查不像DR检查、CT检查那样是利用X射线检查成像,在检查的过程中会有射线产生,检查后视具体情况要求间隔一段时间要孩子。 核磁共振检查主要是利用磁场对体内的氢质子进行激励,然后在不同的弛豫时间通过计算机后处理获得图像用来诊断。整个检查过程中,没...https://www.xinglinpukang.com/audio/76559022.html
8.脑部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才能再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一般是需要遵医嘱的方法检查的。试管婴儿三个月开始不明原因发烧 2017-09-121人回答 头顶光秃了 2017-09-121人回答 最近我经常会觉得自己身体有摇晃感,而且有的时候站不稳,究竟是什么原因? 2017-09-122人回答 我这刚做完手术,可是我要注意很多事项。我想问一下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2017...http://mip.ask.jiankang.com/question/6340611.html
9.我最近在短时间内做了多次CT和核磁共振检查,担心对身体有害,想...对于CT和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检查,虽然有一定的辐射或磁场影响,但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通常是安全的。然而,频繁的检查可能会累积辐射或磁场的影响,建议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检查,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倪卫星...https://cont.jd.com/qa/21670794589967
10.核磁共振间隔多久可以再做问答频道核磁共振一般间隔时间没有明确的要求,一般做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可以在间隔比较短时间内进行磁共振检查,...https://www.bohe.cn/ask/view/47ah8yq8j5kgw23.html
11.2次核磁共振间隔多久病情描述: 两次核磁共振之间的间隔有多长?医生回答(1) 陈红伟副主任医师 许昌市人民医院 整形美容科 病情分析:MRI平扫检查不需要间隔时间,只要医学需要,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多次。原因是MRI是一种无创、安全、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增强检查的情况下,考虑到造影剂代谢所需的时间,两次增强检查之间最好间隔3天。https://mip.pingguolv.com/ask/46NTA6i.html
1.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磁共振具体多久可以做一次主要取决于患者具体病情,通常情况下,该项检查可以间隔两周做一次,但病情较重的患者,间隔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核磁共振一般指的是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主要通过核磁共振原理观察脑、心脏、大血管、甲状腺等人体重要的脏器和组织。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没有辐射,对人体影响...https://m.haozai120.com/article/176429.html
2.核磁共振检查间隔时间怎样合理确定即问即答核磁共振检查间隔时间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情、治疗情况、疾病类型、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医生建议等。https://www.familydoctor.com.cn/q/18466198.html
3.ct和加强核磁共振检查的间隔时间在进行CT和加强核磁共振检查时,注射对比剂的时间间隔是决定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其他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这两种检查。 CT利用X射线对患者进行扫描,可应用于全身任何部位的检查,适用于感染、炎症、占位性病变、发育畸形、积水等。增强核磁共振则是在平扫核磁共振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5de0c532650ac2c96d8805c6d18c5f0c.html
4.做两次磁共振检查,中间要有时间间隔么有问必答昨天做了1.5T的磁共振检查,如果后天又去做3.0的磁共振检查,会不会有危害?两次磁共振检查中间一定要有一周的时间间隔么?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白秀会 主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燕郊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情况,做磁共振对身体辐射较大的,如病情需要需检查,注意休息的 ...https://3g.club.xywy.com/wenda/129252066.htm
5.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权威问答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 医生回答: 核磁共振一般需要间隔2周~3个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和选择的检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核磁共振检查通常不会产生射线,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可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关节、血管、脏器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变。如果患者只是进行普通的核磁共振检查,间隔2周可以再次检查,如果患者在检查的过程...https://www.cndzys.com/ylcore/wenda_detail/3_1029644.html
6.核磁共振间隔多长时间可以再做核磁共振,一般间隔时间没有明确的要求。 一般做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可以在间隔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如果是CT,不必要最好不要间隔时间很短就做CT检查,因为CT对人体是有一定的辐射的。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可以多次检查,但是如果体内有一些金属,最好也不要频繁的检查,具体还需要咨询你...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audio/1162282/
7.增强CT和核磁共振之间为什么要有时间间隔核心提示:增强CT和核磁共振需用造影剂,但造影剂注入体内需经过肾脏代谢,通常情况下24小时完全足够代谢干净。但部分患者有特殊疾病,如有肾源性疾病,故根据疾病需要,可能需间隔一定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仇成傑主治医师介绍:“因为增强CT或者CTA,需要患者注射含碘的造影剂,但是磁共振所...https://www.sjyl.com/zjdy/5N3624039.html
8.前几个月刚做过PETCT检查,两次间隔时间是多久?PETCT问答前几个月刚做过PETCT检查,两次间隔时间是多久?2020-09-24 CT在所有的影像诊断中受到的辐射剂量是比较大的。定量的话一般介于1-10mSv之间,依据作Ct的位置和时长不同。按照国家标准,从事辐射职业需要监测其受到的照射剂量,每年不能超过20mSv.普通人正常生活也会受到一定的辐射剂量,这个剂量我们称为本底。 平均本底...https://www.51petmr.cn/activity/14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