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许多身体的健康状况问题。
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如果红细胞计数增多,可能是由于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如高原居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输送而产生更多的红细胞。另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会导致红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相反,如果红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提示贫血。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3.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反映了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它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一起,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压积通常降低;而巨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压积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的变化往往反映了身体的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等情况。例如,肺炎、胆囊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后等。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其比例的变化也可以提示不同的疾病。
(1)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严重的细菌感染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中毒颗粒等形态改变。
(2)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此外,淋巴细胞增多还可见于某些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4)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也可见于寄生虫感染、某些血液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见,可见于某些血液病、过敏反应等。
1.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增多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病,也可见于某些感染、炎症、缺铁性贫血等情况。血小板计数减少则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疾病。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反映了血小板的大小。一般来说,MPV增大可能提示血小板的活性增强,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的情况,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MPV减小则可能提示血小板的生成不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常规检查虽然简单,但却能提供很多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医生可以根据血常规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然而,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仅凭单一指标的异常就做出诊断。(洛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杨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