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不管是健康体检,还是生病住院,大家一定被抽过N多次的血。当面对着一张张血常规化验单的时候,朋友们是不是在小小的脑袋中升起了大大的疑惑:“医生为什么总让我抽血?”“是不是开单有提成啊?”“血常规化验单咋看啊?”
莫急,莫急,
我们来开个在线速成教学班,
包你几分就能看懂血常规!
ROUND1
那么,医生为什么总让我抽血呢?
在开始正题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医生为什么总让我抽血”这一谜题。
首先,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讲讲血液是由什么构成的。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就像流水,血细胞就像在流水里航行的一只只小船,不同的血细胞只是造型有差异、功能有不同的小船而已。血液通过我们心脏的搏动,在全身的血管里不断地流淌,到达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与它们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当身体器官发生病变的时候,血液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相应的,如果血液成分发生病理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器官。
因此,抽血检查能够帮助医生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因为感冒去医院看病的朋友,医生会让先抽血,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血象的结果,判断到底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因为这两种情况的用药方案不一样,只有用对了药才能药到病除。
ROUND2
那么我们带大家来看看血常规报告单里常常会出现的项目名称,以及它的具体意义吧。
血常规
“常规”二学的英文为Routing,常常缩写为RT或Rt。因此血常规又可写为“血RT”,它是最常做的一项血液化验,习惯上也称作“血象”,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16~18项内容。虽不是特异性检查,但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都会由血液携带各种信息传达出来。
让我们对着上面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来个“庖丁解牛”吧。
01第一步: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检测(是否贫血的重要指标)
(1)红细胞计数:英文缩写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作为呼吸载体,能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
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等。
(2)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测定:英文缩写HG或HGB。血红蛋白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俱、冷水浴等。
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减少:
①生理性减少: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如生长发育迅速而导致造血功能相对不足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血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的孕妇,以及造血功能减退的老年人。
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常见原因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导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血细胞破坏过多(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细胞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02第二步:看白细胞(是否感染,以及感染分类的重要指标)
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中毒(如糖尿病中毒,尿毒症)、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手术后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恶病质、放疗或化疗后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检测各类白细胞类别所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例。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白细胞分为5类:
①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正常为50%~70%。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意义相同。
②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正常为0.5%-5%。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神经性鼻炎及黄曲霉菌芽胞引起的肺炎等)、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旋毛生病、肺吸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等)。
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也可见于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③嗜碱性粒细胞:英文缩写B%。正常为0%-1%。
增多:常见于中毒、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④淋巴细胞:英文缩写L%。正常为20%~40%。
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或某些细菌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正常为3%~8%。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活动性结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5)血小板计数:英文缩写PLT。
增多(大于350×109/L):
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综合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增多:急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
③其它:脾切除术后。
减少(小于125×109/L):
①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③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经过上面的三板斧,相信大家对血常规报告单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血常规报告单新鲜出炉后,除了急着看上面的小箭头↑外,也不要忽视后面的参考区间,如果检测结果只是稍微比参考区间高或低那么一丢丢,其实意义并不大。
重要提醒
虽然现在大家都初步学会了看血常规报告单,但不要盲目自己下诊断哟!因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也不是单单靠报告单的数字来判断的,还需要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的结果,必要时还要做进一步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