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事件再度将这家知名家政服务平台推向风口浪尖。尽管该平台一直致力于打造家庭服务领域的标杆,近年来却频频陷入服务质量争议。
金牌育婴师携药上户引发争议,婴儿反常嗜睡疑云重重
据文汇报报道,裴女士夫妇发现,育婴师在工作期间曾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拿着几粒白色药片。此后,原本正常睡3至4小时的婴儿出现了长达7小时的嗜睡情况,难以唤醒。
夫妻二人将药片送至湘雅医院检测,据潇湘晨报,结果显示药片可能含有艾司唑仑成分,这是一种用于治疗失眠和抑郁的精神类药物,禁止给婴幼儿服用。夫妻二人随即报警,并解除育婴师的服务。
尽管涉事月嫂坚称药物为个人所用,非给婴儿服用,但因存在药物携带与婴儿嗜睡的直接关联,仍引发了家长的警惕。该月嫂服务平台最终向雇主退还了部分费用。
铂金月嫂喂奶致婴儿死亡,平台态度反复引争议
李女士表示,选择该月嫂的原因在于其医护背景和照护早产儿的经验。然而,孩子在喂奶时出现呛奶迹象,而月嫂未及时采取专业措施,导致婴儿窒息,经抢救无效后去世。
家政人员素质参差,服务事故频发
据报道,盛先生希望雇佣一位负责日常清洁及宠物照顾的保姆。自4月19日签约起,平台先后派遣了三位家政人员,均因个人原因离职,且每次更换人员期间存在空档期。
“退费难”成顽疾,消费者维权受阻
然而,首位家政人员入户服务仅一个月便因健康问题多次请假。赵先生对平台提出更换需求,但新推荐的候选人难以满足其要求。于是,赵先生申请终止服务并退费,却被告知“招募服务费”不予退还。
何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在业务员承诺定金可退的情况下,收取违约金不合理。经多次协商,平台最终同意为何先生“特殊处理”,全额退回定金。但《维权007》指出,此事暴露了平台在对接流程和承诺履行方面的管理不足。
时代周报调查发现,平台在格式合同中普遍存在对消费者不公平的条款。例如,“服务开始超过14天即不予退费”的规定,以及“无论服务质量如何,雇主都需履行合同或承受退费损失”等条款,都涉嫌构成“霸王条款”。这些条款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成为平台拒绝退费的依据。
“严格审核”沦为口号,平台承诺与现实差距有多大?
平台虽声称家政人员需通过严格的筛选认证和培训,但不少用户发现,平台上的家政人员简历多由本人填写,信息真实性无法保证。家政人员一旦上户,平台在管理上缺乏直接约束力,导致服务事故频发。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部分家政服务平台存在人员资质审核不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调查发现,平台在推荐家政人员时往往过分强调其“金牌”、“铂金”等级别,但对其实际服务能力的评估却流于形式。
在西安婴儿窒息事件中,平台的危机处理同样受到质疑。尽管创始人陈小华通过视频回应并承诺垫付医疗费用,但对于如何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如何加强月嫂管理等核心问题却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鞠秦仪分析指出,合同条款中若存在单方面限制或排除消费者权利的内容,则可能被视为无效条款。消费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通过市场监管或司法渠道维权。济南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也提醒,选择备案家政公司能提供更好的保障,消费者应在签约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权益受损。
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娥表示,目前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加强平台对家政人员的资质审核;二是建立更为完善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三是规范平台的收费标准和退费政策。
这些建议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据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在投诉时最常提出的诉求包括:完善资质审核机制、建立透明的收费标准、提供合理的退费渠道等。这些诉求恰恰反映出目前家政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