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洗脸、洗手、洗澡的文字。这是目前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沐浴的记载。
2.在商代的王墓中还出土了盥洗用具,如壶、盂、勺和盘等,当时沐浴是一种礼仪,跟祭祀有关。
3.君王、大夫和士这些分属各等级的人,沐浴用具也是不同的。
4.君王在居丧时会用加了粱米的浴汤,大夫用加小米的浴汤。
5.西周时期的沐浴礼仪逐渐成为定制,沐浴在那时并不是单纯的洁净身体,更重要的是被视为隆重礼仪的先奏,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为戒,亦称斋戒。
6.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洗”的意思是“洒足也”,“澡”的意思是“洒手也”。这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洗澡并不相同。而许慎另外解释道,“沐,濯发也”,“浴,洒身也”。也就是将洗澡和沐浴放在一起,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洗澡”。
7.至于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规定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想洗就洗。
8.《礼记·内则》曾对洗澡规定为:“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就是告诉晚辈,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则还是用温水洗干净。
9.古人还规定,妻子和丈夫不能一同洗澡,也不能共用一个浴室。如果家里招待客人,也要满足客人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需求。而人死之后,也必须剪去手脚指甲,再给其洗一次澡才能发丧。
10.沐浴就得有浴盆。商周时期的人们在洗澡的时候就已经用到浴盆了。在李商隐《韩碑》诗句“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里,“汤盘”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成汤曾用的青铜浴盆。周朝虢国季子白的浴盆尚存至今,让人们看到古代人对浴盆的要求是很讲究的。它长137厘米,宽87厘米,高40厘米,四周铸有精美的蟠虬纹,前后左右共有8个兽头,每个兽头嘴中含有一环,而盆身刻有111铭文。
11.商周以来,人们都会使用浴盆洗浴,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很多人一起洗,因此就产生了人工浴池。人工浴池后来逐渐演变为浴室,《礼记·内则第十二》“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其中“湢”就意为古代的浴室。
12.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部分都修建于皇宫和寺院,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比较多。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句子。1975年我国考察队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也发现过供嫔妃使用的人工浴池,其中的地漏和排水管都是瓷的,甚至还有取暖的壁炉。
13.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浴池的建造也与佛教紧密相连。洛阳宝光寺后院内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不过,当时的浴堂仍然都是引温泉水而已。
14.说起温泉,就不得不提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华清池,从周到唐的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的行宫别院,大兴土木建造温泉宫殿。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不禁使人遥想当年杨玉环出浴时“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媚态。
15.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公共浴池逐渐发展成了商业性的沐浴行业。浴堂行业被称为“香水行”,后来改成“混堂”。这个行业到了元朝发展更为迅速,《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的澡堂,还有男女服务员为客人服务。
16.在朝鲜的《朴通事谚解》里,在公共浴池的服务员除了服务洗澡,还可以挠背、梳头、剃头、修脚。这已经跟我们现代澡堂提供的服务差不多了。
17.因为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习俗,所以当时还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澡。
18.明代专门管理宫廷浴室的官员被称为“混堂司”,这个词就是沿用了元代民间已有的名称。
19.明清时期,扬州富商云集,休闲享乐的饮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当发达,当地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也就是说早上吃早茶,晚上就泡澡。这已经成了淮扬的一大地方特色。
20.在这些浴室里,除了有人给搓背修脚以外,沐浴完毕之后还可以品茶,食用时鲜果品,十分惬意。
21.在紫禁城西华门武英殿西北,有一座别具一格的浴室,因为其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曾被人误认为是乾隆皇帝专门为香妃建造的。
22.然则并非如此,按清宫惯例,外朝宫殿均属处理朝政之地,后宫妃嫔是不许涉足的,因此不可能在外朝宫殿建有后妃的沐浴之所。后来据考证,武英殿的浴堂是元代留守司的遗物。
23.古人洗澡并不是单纯用水的,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也会用到“香皂”一类的物品。
24.在魏晋之前,人们洗澡大多用米汤和面汤清除油垢。
25.南北朝时期,各种西方、南方的香料都被引入中原,一些贵族开始把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在一起使用,希望借此让身上散发优雅的香气,这种洗澡用具被称为“澡豆”。
26.初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就有澡豆的配方,其中一款是以白豆屑作为主料,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五种香料以令其芬芳,同时还配有白僵蚕、白术等多种被认为可以让皮肤白皙细腻的中草药,甚至还加入了滋养皮肤的鸡蛋清和猪胰,可见其奢侈的程度。制作的方法也颇为细致,先将猪胰与白面、鸡蛋清调在一起,晒干之后与其他配料相合,一齐捣成细末,再与白豆屑混拌。
27.宋代由于浴堂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皂角这样的新鲜事物,也就是皂角树所结的果荚,具有去油的性能。时人会用皂角混入到澡豆之中,凝聚成团,做成团块式的成品,在市场上售卖。当时浙江一带还有一种树木,荚果比皂荚更多油,因此被称为“肥皂”,或者“肥珠子”。
28.到清末西方的香皂传入之前,中国本土生产的传统香皂一直沿用宋朝的配方,在一些明清小说中,都会描述有钱人家使用传统香皂的情景。古老的澡豆也依旧会被人使用,只不过澡豆更多的是用来清洁去污,而传统香皂则更多的是滋养皮肤。
29.当然,西方的沐浴文化也和中国一样“博大精深”。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公共浴室伴随着体育训练而出现,罗马的澡堂子更是闻名遐迩。《旧约》和《新约》中,都把水视为纯洁的象征,水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徒从皈依开始就要举行“净身浴”的仪式,这种宗教礼仪一直延续到了公元8世纪左右,之后被额头洒圣水所替代。
30.从11世纪开始,借助蒸汽浴室,集体洗浴“卷土重来”。当时的公共浴室里不仅有大浴池,还有蒸汽浴室。
31.沐浴后可在专门的房间休息,里面有床有被子,甚至有葡萄酒和饮品。由于这些条件,蒸汽浴室常常被当作幽会的场所。
33.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建造的浴室将舒适设施达到了顶点。著名的英式浴室有两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庞大的梳洗台和配有桃花心木浴缸裙的双层瓷浴缸。
34.这种奢华无比的高配置,使得全世界的王公富豪都非常喜欢在自家的宅院里建造英式浴室。
35.另一方面,西方也有各种不洗澡或极少洗澡的“奇葩”故事,有的是因为宗教信仰,有的是因为笃信洗澡会导致毛孔张开瘴气从中而入,也有因为蒸汽浴室过于“18禁”而带来的道德反弹。
36.但在整条历史长河中看,无论东西,不常洗澡的人们最主要的理由恐怕还是气候适宜不需要频繁洗澡,以及能源、水源等客观限制。
37.对异族“不爱洗澡”的武断判定,背后有什么潜台词不言自明。这些倾向或许才是最需要洗洗的。
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国与国之间在卫生习惯方面令人忧虑的差异,在这方面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似乎并非决定性因素。
据西班牙《国家报》6月28日报道称,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几个月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巴西人平均每周洗澡12次。
哥伦比亚人和澳大利亚人分别为10次和8次。
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尼西亚人和墨西哥人,平均每周7次。
在这项特别的调查排行榜榜单的末位是中国人,他们平均每两天洗1次澡。
报道称,法国人、美国人和西班牙人平均每天都会洗澡。
印度人每周只洗一次头。
或许有人会认为受访者的坦承比起调查结果更有价值,但是调查者强调气候的多变性为调查结果提供了坚实的论据。
坦率地说,毕竟湿度越大,人们越需要保持身体的清爽。
英国《每日邮报》两年前的一次报道曾为此痛心疾呼,因为他们发现几乎有一半的英国人并非每天洗澡,例证就是哈利王子。
这位未来王位继承人的弟弟曾经公开承认自己已经有两年没洗过头了。
奇怪的是,哈利王子的情况仅仅是一个上升趋势中的冰山一角。
报道称,一些生态主义者称,应当控制家庭用水,还有另外一些环保友好人士对使用含有硫酸盐、苯甲酸脂类和硅酮成分的清洁用品的危害性发出了警告。
无论主张哪种观点,其实都未得到大多数皮肤病学专家和其他利益攸关者的支持。
甚至威胁人们称,如果他们不使用除口臭或者除汗产品就会遭到社会排斥。
报道称,20世纪个人卫生也曾成为两性之间的一场争论。
根据该调查,84%的受访男性和女性认为,理想的女性永远应该是注重腿部脱毛处理的人。
但是,只有51%的受访者认为“理想男士”应该使用古龙水。
报道称,个人卫生问题对于巴西人和中国人来说或许意义不同,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日本洗澡分两种,在家洗的是所谓泡澡“风吕”(ふろ),在外面洗澡堂子,叫做“钱汤”(せんとう)。
日本人洗澡的方法与中国人大相径庭,首先在浴缸里放适量热水浸泡一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目的是先将身体放松。
然後在浴缸外重新再洗一次淋浴,日本人洗淋浴通常都是坐着,在塑胶小凳上用肥皂浴液搓洗一番,最後将身体全部冲洗乾净。
最後再回到浴缸里用热水浸泡,这样有助调解心情放松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泡澡的这缸热水前後使用两次,而且全家人都用同一缸水。问题是按中国人的理解
问题是按中国人的理解,泡澡的热水最初在身体没有彻底清洗的情况下,经过浸泡应该说水已经脏了。
最後洗净身体二次浸泡时身体是冲乾净了,但泡的是刚才浸过的“脏水”了。
全家人同用一缸水反复浸泡,那就更谈不上卫生了,如此岂非越洗越脏。
日本人觉得只有这样泡澡才舒服,只要能在热水中泡上一通,已经是人生的极大享受。
日本人到外面的澡堂子洗澡,就是所谓“銭汤”,至於洗温泉属於旅游项目。汤是热水的意思,“钱汤”顾名思义就是花钱泡热水澡。
日本的澡堂子以前非常兴盛,随着日本人生活水准的提高,在家里就可以洗上热水澡。
现在的日本人比较重视私隐度,因此如同中国一样,洗大澡堂子在日本也已经式微了,但仍然保持有一定数量。
日本洗钱汤进门后,会看到一个大柜台,称为“番台”(ばんだい),也就是澡堂的前台收费处。
里面坐着收钱的中老年妇女,或者是澡堂的老板。
洗钱汤在价格方面非常大众化,现在大约一次是300日元左右,也就是25块港币上下。
完钱後从前台拿个号码牌,分别进男女更衣室换衣服。
一百多年前,日本公共澡堂男女不进行分隔,大家都泡一个大池子的热水。明治维新後日本脱亚入欧引入西方文化,大城市男女混浴现象减少。
明治维新後日本脱亚入欧引入西方文化,大城市男女混浴现象减少。
最常见是在公众澡堂设置竹帘纱布,将男女宾客分开。不过也就是稍加遮挡,并未完全隔离,男女用的还是同一池子。
不过也就是稍加遮挡,并未完全隔离,男女用的还是同一池子。
现在,有的日本钱汤男女客人完全分开,但是多数还是保持传统,用帘子矮木板等稍加分隔而已。
客人可以自备脸盆毛巾肥皂等洗浴用品,也可以在前台购买。
客人在男女更衣室脱衣後,分别进入不同冲洗间先洗淋浴。
在塑胶小凳上搓洗乾净,然後才进大池子浸泡。
日本与中国澡堂的大池子不同。
日本澡堂子的池子并不大,分开大中小不同尺寸,水温高低也不相同,可供客户自行挑选,池子称之为“浴槽”。
中国老式澡堂的特色是池子大人数多。
经过多人浸泡後的池水非常黑脏。
日本人由於是先洗乾净後泡澡。
所以水池的水非常乾净,而且也不会很多人挤在一起。
浴槽後面墙上有一幅壁画,通常是富士山山景图。
客人洗完澡後到更衣室换好衣服走人。
中国老式澡堂洗完澡,沙发床上睡个舒服觉。
然後请人捏背修脚按摩,喝杯酽茶和澡堂夥计。
聊上几句开个玩笑,这在日本澡堂是不可能的。
因为根本没有如此服务。
至於将澡堂子晚上改旅馆,让客人留宿那就更闻所未闻了。
日本特色“銭汤”
西班牙媒体前几天公布了关于洗澡次数的全球调查,称各国在卫生习惯方面的差异“令人忧虑”,中国是最“不爱洗澡”的国家之一。什么鬼?抛开人种和气候的影响,调查根本毫无意义嘛。
西班牙人挑的样本有多大,我们不知道,但至少小编身边的朋友都挺爱洗澡的。他们的这种判断,实在是太武断了,随随便便就能被否定,就连古人也可能看不下去,古人爱洗澡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那究竟是谁散播了“中国人不爱洗澡”的谣言?据说还是一项认真的调查呢!
从上面看来,古人们洗澡还是很有讲究的,但好歹看起来还方便一点,而日本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洗澡简直麻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