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称和几个朋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发现擦手用的小湿毛巾每个收两元钱。朋友说,这小毛巾留着擦车不错,准备拿走,不料被服务员制止,说收的这两元钱只是小毛巾的使用费,如果想带走需另外交钱。网友称:“这就是传说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我们被普及了一下经济学的常识。”可是服务员上小毛巾时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压根儿就没说要钱,再说在包房吃饭本身就加收了10%的服务费,毛巾再单收,大有重复收费之嫌。在饭店吃饭,这样的事儿似乎早已司空见惯。比如,桌上摆着花生瓜子开心果,你随手就吃,结账时被告知每盘10元,有的单上餐巾纸,有的餐具是用塑料膜包裹的,结账时才告诉你,这些都是有偿的。这些“服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事先不告诉你,事后不问也不告诉你,消费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不明不白地“被消费”了。
小到几块钱吃饭擦手的毛巾,几十块钱的洗衣机水龙头,大到几千块的拖车钱,这样的“被消费”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当普遍。商家以信息不对称来蒙骗消费者,这样的消费环境让人觉得步步惊心。这种做法只会让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第一次消费消费者是否还会进行第二次消费?
无论是小毛巾收2元使用费,还是拖车收费5000元,只是金额上的差别,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被蒙在鼓里的情况下的偷偷一刀,只不过一把是小水果刀,一把是大砍刀而已,都是毫无诚信可言的价格欺诈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的消费环境仍然欠佳,物价、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有关制度还有不少漏洞存焉。在呼唤净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明白消费的同时,消费者能够“自救”的办法之一,就是在掏腰包之前,千万睁大自己的眼睛。
企业是技术的持有者和使用者,与普通消费者相比,如同医生更了解疾病及治疗办法一样,企业当然对技术及技术的使用目的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当消费者与其发生纠纷时,技术和安全却成了冠冕堂皇的托辞。经历了多年市场概念炒作的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也已经越来越难以被玄而又玄的技术概念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