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主要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疾病的危害性比较大,一旦感染发病则会对患病动物和人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发病死亡率非常高。狗在感染这种疾病后会出现精神兴奋、攻击性强、狂暴和意识障碍等现象,而后出现身体麻痹症状,最后不治而亡。要想对该疾病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则需要提前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管理,同时要了解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及时进行诊断与防治,控制疾病蔓延。
一、流行特点
狂犬病没有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各种动物和人都可能感染该疾病,犬科、猫科动物的易感性比较强。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潜伏期,最短2周左右发病,最长能够达到数年。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抓伤和咬伤其他动物的方式进行传播。
二、临床症状
病犬在发病初期出现精神低迷、意识不清晰、避光、呆立等症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症状较为明显,容易出现惊恐、起跳现象。病犬的生活习性与以往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存在逃跑、躲避、失踪等情况,而且容易在主人触碰和抚摸时咬伤主人。饮食方面也出现异常,喜欢吃石头、毛发等异物,唾液分泌量增多。而后出现精神兴奋、狂暴、乱跑等现象,攻击性比较强,而且经常会出现非常惊恐的表情,斜视,意识间歇性清醒。喉咙部位、后躯干、尾部、下额等出现严重麻痹情况,最后身体衰竭死亡。
三、病理变化
对病犬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咽喉部位糜烂充血,胃部存在异物也充血严重,其他脏器也存在出血和充血的情况。脑组织充血、水肿。
四、诊断
主要根据患病犬的临床症状和被咬伤病史进行初步诊断,最后采用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五、狗狂犬病的防制措施
1、做好犬只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要将加大狂犬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养犬者的防范意识,让疾病防控工作能够全面落实。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并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和免疫后进行挂牌拴养。做好养犬数量变化的登记和记录工作,完善档案管理内容。
2、加强免疫工作
3、疫情报告与确认
3.1疫情报告
3.2疫情确认
4、疫情处置
4.1进行疫区划分
要根据病犬饲养区域来进行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的划分,要确定各区域的划分标准并进行准确区分。
5.4.2疑似疫情的处置
对于疑似确诊为狂犬病的猫、狗以及它们抓伤、咬伤的动物都需要进行统一捕杀处理,对于疫点进行隔离观察,监控疫点的实际情况。对于该区域的动物也要进行隔离饲养,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
4.3确诊疫情的处置
六、由此可见
狂犬病一旦发病则无法进行有效治疗,一般都会在疾病确诊后对其进行捕杀处理,所以疾病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人被猫狗咬伤或者抓伤后先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要及时进行疫苗接种。要想对狗狂犬病进行有效预防,必须做好预防接种工作,还需要了解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及时进行疾病诊断后做好后续处理工作,以防传染给更多的动物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