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这几天天气回暖,阳光明媚,不少人都纷纷准备出游踏春了,可有些人却是迎来了一年中最难捱的一段时期——过敏高发期,各种皮肤问题接踵而至:因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湿疹、鼻炎、哮喘……
看着心爱的食物在眼前,不能吃;想去花丛中拍点美美的照片,不敢去;别人吸猫吸狗吸得欢,自己只能云养宠物。而且过敏一旦发作,奇痒难忍、喷嚏不停、鼻涕不止……总之,没有过敏史的人是没办法理解这种痛苦的。
今天微医全科(成都)中心的熊伟医生就给大家科普几种春季常见过敏疾病与预防的方法。
春季过敏,这两种疾病别弄混
一说起过敏,最为常见的就属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了,两者不仅病程长、病因复杂,还常常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1.荨麻疹vs湿疹
不少皮肤过敏性疾病在发病初期症状相似,难以区分,比如荨麻疹和湿疹就有人常常搞错:
●荨麻疹患者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起风团(主要是片状隆起)、全身瘙痒难忍,发病迅速,但通常在2~24小时内可消退。当然也有患者在症状消失之后又重新产生一片,这就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了。
如果自己仍无法辨别,应交由医生来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胺药或外用激素药膏。
2.过敏性鼻炎vs感冒
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塞是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四大症状,和感冒非常相似,因此常有患者错把鼻炎当成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结果导致病程迁延,大家应注意鉴别:
●过敏性鼻炎通常打喷嚏、流鼻涕的频率非常高,并且会感觉到鼻腔和咽喉部发痒,甚至伴有眼睛发痒。但全身症状比较少见,比如全身无力、肌肉酸痛等。
●感冒通常初期会流清涕,流量不多,后期随着感冒恢复会变为脓涕,打喷嚏和鼻痒的情况不会特别多,且病程较短,通常7~10天即可恢复。
因此,如果超过一周症状仍未缓解,应考虑是否有过敏性鼻炎的可能。
远离过敏的6条良心建议
1.远离过敏原:不论是过敏性鼻炎还是荨麻疹,或是其他过敏性疾病,预防的最佳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一般来说只要能去除过敏原,轻症患者大多数都能自愈。
但想要确定过敏原却不容易,一种方法是大家自行对每日摄入的食物、接触的物品仔细记录,尤其是每次过敏发作前半小时内接触的物质、所处的环境及摄入的食物及药物。如果过敏反应与接触物关系确切,且每次接触该物品都引发过敏反应,一般确认三次即可确认。
另一种方式就是去医院通过科学检测确认过敏原,常用的方式有3种:皮内点刺试验、斑帖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目前微医全科已开设检测过敏原的服务,大家可来电咨询。
微医全科(杭州武林)中心
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370号浙江文化大厦5楼
微医全科(杭州萧山)中心
杭州市萧山区博奥路784号华瑞汇金中心3楼
微医全科(南京雨花)中心
南京市软件大道119号丰盛商汇7号楼1层
微医全科(北京西单)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11号西单国际大厦8层
微医全科(成都高新)中心
成都市高新区吉泰五路750号领地环球金融中心商业广场四楼
提醒:因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现在的医疗技术条件并不能检测确定所有的过敏原。上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寻找过敏原,但是作为个性化的个体,未必能一下找到自己的过敏原。
2.注意皮肤清洁与保湿:洗脸、洗澡的水温不宜过高,在选择护肤产品时,可着重挑选具有保湿功能的护肤品;
3.防尘除螨:衣物及床上用品注意除螨,有条件的最好使用烘干机干燥,而非晾在室外;床垫、床底、被子、枕头、沙发、地毯、窗帘、绒毛玩具等容易积尘的地方要定期吸尘清洁;
4.空气不佳的天气里建议关闭门窗,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
5.注意防晒:春天皮肤过敏与紫外线的照射也有一定的关系。
6.控制饮食:可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葡萄、芦荟、黄瓜、西蓝花、海带、牛奶、大豆等食物,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需控制摄入,比如海鲜(尤其是带壳的海鲜)、牛羊肉、花生、坚果等。
关于过敏的5个常见疑问
Q1:过敏的时候哪些东西不能吃?
A:如果有明确的食物过敏原,那当然是必须忌口的。除此之外,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酒、海鲜、羊肉等,在出现过敏症状时应尽量避免食用,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增加皮肤的瘙痒感。
Q2:皮肤特别痒可以用热水烫洗吗?
A:绝对不可以,有些人可能觉得用热水烫洗可以暂时缓解瘙痒,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只会令症状恶化并慢性化,它会令大脑释放镇痛物质--血清素(5-HT),激活瘙痒特异性神经元加剧痒感,越痒越抓,越抓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Q3: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可以避免过敏吗?
A:过敏是一种免疫功能紊乱,而不是免疫低下,服用增加免疫力的药物对治疗并没有作用,相反,如果自行服用药物,还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Q4:锻炼身体可以预防过敏吗?
A:锻炼身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帮助缓解过敏症状,但过敏主要还是特异体质的问题,单纯的锻炼并不能完全预防过敏。但大家仍需保证营养均衡,规律的作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Q5:经常过敏可以进行“脱敏治疗”吗?
A:脱敏治疗其实是通过建立耐受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减轻过敏现象,它有具体的适用人群,且治疗过程中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所以仅作为一线药物治疗前提下的一种辅助疗法,是否适合脱敏治疗还需经专科医师综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