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朋友圈是这样写的:对这么明显的旁氏骗局都不能看出来的,不配在投资圈混,也不合适创业,更不合适存在本“帝君”朋友圈里。
这场论战的发起者是腾讯五大创始人之一、腾讯终身荣誉顾问曾李青。这位腾讯创业早期(1999年-2007年)公司的COO,被外界认为是腾讯创始人中*玩、最开放、*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
从腾讯“第三人”到天使投资人,眼下本命年的曾李青,又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与挑战呢?
腾讯“五虎将”之一
在腾讯五位创始人中,曾李青显得有些特别。他是*一位与马化腾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同事的创始人。
能言善辩的曾李青与马化腾的内敛低调相比,气场更为强大。据《腾讯传》描述:由于曾李青比马化腾更有派头,也更善于交际,在外出谈合作和找单子时老是被当成大老板,而马化腾则被错认成小跟班。合作对象会认错,就连新招来的员工也会看走眼。
加入腾讯后,曾李青拉来了IDG和香港盈科合计220万美元的投资,建立起了腾讯的全国销售体系,完成了上市之初对马化腾的承诺。
2007年,也就是腾讯上市三年后,曾李青辞去了腾讯COO,随后陈一丹、张志东相继离开,曾经的腾讯“五虎将”只剩下马化腾和许晨晔还在留守。
曾李青投资“战绩”
为何要做投资人?按曾李青的说法,“是要选一份轻松的工作”,结果真干起来的时候发现,这工作并不轻松。
“一开始我不想做与腾讯的业务相冲突的事情,所以最初两年的投资都是在非互联网领域,什么农业、消费等等,结果稀里糊涂赔了几千万”。早年在一次论坛中,曾李青这样阐述自己的心路历程。经过反复思考,他开始“老老实实做回本行”,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
不过在快播被封的前夕,曾李青刚好撤股,免去资本“打水漂”的厄运。他也因此被业内戏称为“最幸运的天使投资人”。
非腾讯系不投?
“以前有人说过,惠普的员工长得都一样,腾讯的其实也是如此。”曾李青说,以开会为例,与来自非腾讯的创业者开会,我有时会感觉踩不到点上,开了半天不知道解决了什么问题。但腾讯出来的员工不一样,当A说了1之后,B就会想到3,C就会提到5,“这就是腾讯的文化,那不是跑题,那是真正的头脑风暴”。
一开始曾李青也有点不好意思面对自己一手参与创办的老东家,但后来想明白了:“如果我不投他们,也会有人投他们,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能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个在中国互联网创投圈被提及了无数次的对话是,投资人见创业者的*句话总要问:将来如何面对腾讯的竞争?
“首先,一上来就说比马化腾的产品感觉还牛的人,我坚决不投,这是扯淡”。曾李青说,“其次,我不投太有理想的平台型项目,这是自杀。”在曾李青看来,至少要从树干层面上绕过腾讯。
曾李青“独门投资秘笈”可以浓缩为三个词:快,小而强,细分市场。尤其在起步阶段,“就要像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地,快快地”。而避免巨头注意的*办法,就是找到小而巧、小而强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巨头公司在整体上不可能跟着你去做一样的布局。
据了解,德迅对创业者的帮助主要有几方面:每半年有一次会议,所投50多家公司的CEO、高管见面沟通探讨,可以相互交流学习。
另一方面,促成体系内的公司密切合作,尤其是游戏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曾李青也会给他们战略、产品、定位方面的意见,但也坚持一条,他们是创业者,曾李青们只是导师,命运由创业者决策,要为公司的生死负责。对于小公司来说,曾有一个原则:公司*款产品没做好之前,我们不和他谈任何事。
如何抓住下一个风口?
曾李青也被认为是对熟人及老部下“*方”的天使投资人。比起一般的天使投资人,他的投资规模更大,“一般天使投资人投资金额在几十万到一两百万,德迅从200万-1000万都有,经常投600-700百万”,一位德迅投资的初创公司负责人告诉全天候科技。
而且,目前德迅投资的过半项目,*大股东或联合创始人都是曾李青,其首次投资占股比例通常在25%-35%。
曾李青曾给自己立下“五不投”原则:富人二次创业;大学生没打过工就直接创业;夫妻公司;单一股东太大,创业团队的能力覆盖有明显缺陷;创业者很自负,认为自己比马化腾还强。这几种人在多数情况下他是不投的。
据德迅投资一位投资经理介绍,“德迅给钱快是投资界出名的,不像VC的资金是募集来的,要投资必须经过投资决策委员会,德迅投的都是曾总自己的钱,没有那么复杂的投资决策流程。”
在曾李青看来,德迅的投资还算成功:比如淘米网上市之后,德迅三年前总投资额600万左右,但上市时总市值3亿多美元;第七大道两年前德迅投了200万,2011年卖给搜狐畅游,德迅获得1个亿的回报。“光交税就有2000万元人民币。”曾李青说。
但是,“曾李青也是位tough的老板”,上述初创公司负责人表示,曾李青所投的创业者中,几乎没有叫他老师的,更多的称呼是“老板”。
站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风口上,“不想有压力、被考核”的曾李青2018年又会投出什么样的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