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1月TOCo1-5hz总则11.0.1目的11.0.2总体要求11.0.3基本原则11.0.4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1.0.5规划设计组织与审查.3HYPERLINKlbookmark0oCurrentDocument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4美丽乡村总体规划4村域规戈U.4村庄布局与建设规划.5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设计.8民居改造8饮水安全11污水治理15道路硬化18厕所改造22清洁能源利用26垃圾治理30村庄绿化32特色富民产业发展35电商平台建设36乡村文化建设37基层组织建设44
4、美丽乡村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尊重和征求广大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2创新驱动,市场运作坚持解放思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多元化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制定相应的美丽乡村规划和实施措施。3分类指导,体现特色充分考虑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和沿高速、高铁、国道、省道以及环京津、环省会、设区市周边等不同地区村庄特点,注重村庄的差异性,因村施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功能性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照搬城镇建设模式,保持
5、田园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彰显地域文化。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采用节能、环保、低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绿色发展。5整体协调,分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应依据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重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分类分批按计划实现预期目标。1.0.4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现场调研规划设计人员在县(市)、乡镇的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配合下,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当地自然、人文情况、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
6、各农户房屋的建筑质量、建筑形式、建筑年代、结构形式、外观状况、厨房、厕所和院落布局情况以及村民改造意愿,全面收集规划设计基础资料。村民参与充分尊重村民在生产、土地使用和农房建设上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在规划设计调研、编制、审批等各个环节,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征询意见、公示规划设计成果,动员村民积极参与规划设计全过程。3强调实用找准村庄发展以及村民生活和村庄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设计目标和措施,增强规划设计的实用性。1.0.5规划设计组织与审查1规划设计组织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所在乡镇政府协同县(市)规划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规划单位
7、编制,并指定村民代表参与方案制定。2规划设计公示规划设计人员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意见,同时进行多方案比较后,向村民公示,再次征求村民意见,完善规划设计成果。3规划设计审查规划设计完成后,须在乡镇政府指导下,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报县(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审查后按规定程序报批。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布局与建设规划、民居规划。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村域规划1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富民特色产业,提出经济社会
8、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教育、农民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建设的目标和措施。2依据上位规划,预测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规模。由若干自然村组成的村庄要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3确定村域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长边界。合理布置村域农业及畜禽水产养殖、场院及农机站库、各类仓储和加工设施、农家旅游等生产经营设施用地。4确定村域内道路、给水、污水处理、电力、燃气、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的布局。5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
9、导措施。6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目标、要求和措施,提出村域保护自然景观、传统民居、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措施。村庄布局与建设规划1村庄总体布局(1)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建设用地安全性,规划安全村庄。(2)村庄布局应与周围山水、田园等自然环境要素相结合,慎砍树,不填湖,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同时应体现文化传承,保护乡村历史建筑,新旧建筑在风貌上有机结合。(3)村庄布局应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统筹安排民居、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绿化及各类公共活动场所。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用地数量。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
10、布置,养殖区域与居住生活用地要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4)提出空心村整治、危房改造的要求和措施,明确村庄闲置地利用和腾退用地的安排。2民居规划村庄民居的形态应根据地域、气候、文化、民族、技术、村庄选址等因素,体现村庄历史文化元素,传承村庄文脉;体现建筑的丰富变化和生活的多样习俗;考虑生产、生活特点,合理安排各项功能;保障安全、结构合理,符合各项防灾规范;生态优先、绿色节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成绿色建筑。(1)民居院落院落的组合应灵活、有序,形式多样,尺度和比例应结合宅基地面积大小和村民的需要确定。房屋、厕所、洗澡间、停车位、杂物间、绿化等院落各要素应统筹安排,交通流线
11、便捷,动静、洁污分开,尽量不安排鸡、猪、羊、牛等圈舍。围墙形式应与民居风格协调,宜选用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本土材料,提倡透空型、栅栏性围墙。大门应精细设计,借鉴传统门楼的造型、材质、构造、比例,增加门檐、楹联等细部装饰,体现乡土特色。结合院落排水系统合理安排菜地等绿化位置。院落地面硬化材料宜就地取材,提倡采用尾矿砖等渗水型环保材料。(2)民居建筑民居朝向应依据当地日照、主导风向和地形等因素确定。建筑间距在满足当地的日照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等要求,并符合村民生活习惯。建筑平面布置应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净污分
12、离,满足楼梯间、厕所、厨房“三明”要求。村民居住建筑是村庄的主体,应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提炼运用当地特色建筑符号,创新民居设计。屋顶应结合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合理确定屋顶形式,造型统一协调,鼓励选用坡屋顶形式。坡屋顶材料宜选用油毡瓦、陶瓦、机平瓦、小青瓦、石板瓦、光伏陶瓷瓦等建材。利用砖雕、(仿)木楝、椽子等特色构件丰富檐口形式。鼓励运用现代建造技术和钢材、生土、石材、尾矿砂等生态环保材料,墙身应结合门窗、阳台、檐口、凹廊、雨棚、基座、勒脚、线脚等多种构图元素,丰富立面设计。民居色彩与质感宜质朴、明快,体现传统民俗和建筑材料的质感,具有地方特点,并与环境协调。3公共
13、建筑(1)确定村庄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养老设施等公共建筑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2)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3)设置村史展示场所,展示具有保留价值的老旧物品,构建村庄传统记忆空间。4基础设施(1)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2)村庄应根据地形、水源、水质、经济条件等确定供水方式、排水体制和供热形式
14、。村庄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网络等线路,要综合安排,达到整齐、美观、安全的效果。5景观风貌(1)在分析山区、坝上、平原、沿海地区农村传统建筑特点及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景观风貌控制性要求,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符号,明确村庄主色调、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2)结合村庄周边山体、河渠、林地等自然环境及农田,制定村庄与环境协调的整治措施。6安全防灾(1)结合小学操场、空闲地、绿地,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确定村庄主要交通道路为疏散通道和救援通道。明确村庄消防设施布局。(2)明确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水患村庄用地布局调整措施。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幸福院、公共活动中心(场所、设施)等重要公共
15、设施选址必须避开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7污染治理(1)提出集中治理乡村污染源的措施,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继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示范工程。(2)提出严格保护水源地的措施,严禁高污染行业到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区及水库库区落户。(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综合利用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田园(养殖区)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环境。8投资估算根据村庄专项规划设计,提出投资估算。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设计民居改造1规划内容分析村庄既有建筑的建筑质量,评价建筑等级;根据建筑质量并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及建筑特色,提出屋顶、墙体、门窗
16、节能改造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明确节能改造所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提出新建民居推荐样式,确定屋顶、墙体、色彩等外观方案。明确危房改造的农户和改造方式、方案。2规划设计指引(1)房屋等级划分村庄房屋建筑可按质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房屋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结构安全;B级房屋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需要改造,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C级房屋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需要加固处理;D级房屋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A级住宅改造应注重完善内部功能和整
17、修屋顶、墙面;B级和C级住宅要加固修缮;D级危房应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2)屋顶改造现有公共建筑和农民住宅正房为平屋顶的,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改为坡屋顶。坡屋顶的具体形式结合村庄总体规划和农户需求确定,一般采用全坡、半坡、檐口三种。山区宜采用全坡屋顶,平原地区有晾晒粮食要求的,可采用半坡屋顶和檐口形式。全坡半坡形式选用轻钢屋架,屋面瓦可选用经济实惠、节能环保材料。屋顶颜色应与规划确定的整体风貌特色相协调,可选用灰色、蓝色(深)、黑色、红色(深)等。根据农户需求,预留加装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等位置。永久性房屋屋瓦材料不宜采用彩钢板,宜采用节能屋面及
18、其他现代材料。屋顶坡度应根据日照要求、建筑进深等条件确定,不得影响相邻建筑标准日照要求。不适合做坡屋顶的,可通过对屋顶、墙身作细部处理达到美观效果,整治后的屋顶形式应与村庄原有风貌相协调。平屋顶坡屋顶3结削i半坡顶大样图半坡顶立面图(3)墙体改造墙体改造要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修材料。公共建筑和农户住宅正房可采用两种作法:一是加抹保温砂浆、喷刷保温涂料;二是外贴保温板、喷刷保温涂料。其他房屋外墙和围墙墙面采用加抹普通砂浆、喷刷普通涂料。颜色以浅色为主,局部可配以深色形成图案。沿街外墙可绘制文化墙。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房屋、围墙应保持原有风格,修旧如旧。清水砖墙、石坯墙、贴面墙体、
19、水刷石墙简易的整治方式:直接清洗、修补表面平整且勾缝较为整齐的墙面。选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修补局部有破损的墙面。对墙面勾缝较脏或已损坏的,可重新用白色或灰色水泥进行勾缝。10土坯墙简易的整治方式:结构完好、墙面平整的土坯墙,宜保持原状;及时修补结构尚好、局部破损的墙体;拆除破损严重、影响安全或观瞻效果的墙体。外墙剖面图(加抹砂浆、喷刷涂料)粘贴苯板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4)门窗改造在满足安全、采光、通风等性能要求下,门窗改造要使用现代工艺,提高保温效果,搞好造型设计,注重增加美感,宜采用保温节能的塑钢双玻门窗,一般不采用普通铝合金门窗和钢门窗。(5)危房改造危房改造所需材料宜就地取材、
20、经济适用。选用当地石头、传、瓦、木材、生土等建筑材料。可通过本地原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细砂和砾石,形成“黏土混凝土”骨料,进而形成夯土墙体,提升房屋的耐久性能和强度。应兼顾防火要求,采用阻燃材料。农村危房改造应由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或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担。饮水安全1规划内容确定村庄供水水源的选择及水源保护措施;确定村庄供水水ii质、用水量和水压的设计原则;确定村庄的供水方式;确定供水站(厂)址选择和平面布置的原则;确定村庄供水管网布置、管径、管材。确定给水管线埋深和走向。2规划设计指引(1)村庄水源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山区村庄
21、水源以山泉水为主;平原地区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在水源井周围30m以内、生活用水贮水池周围10m以内,不得有化粪池、污水处理构筑物、渗水井、垃圾堆放点等污染源,生活用水贮水池周围2m以内不得有污水管和污染物。(2)村庄供水水质、水量及水压村庄供水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一般对于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可只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可采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漂白粉等,对于铁、镒、氟超标的地下水应采用氧化、过滤、吸附和混凝沉淀等净水工艺。村民综合生活用水标准采用100升/人日(最高日),小牲畜用水标准是8升/头日,大牲畜的用水标准是16升/头日
22、,家禽的饲养用水标准是2升/只日水源的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村庄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为510m,两层建筑物为1012m,二层以上每增高一层增加3.54.0m。12集中供水处理中心村庄二氧化氯消毒设施(3)村庄供水形式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适度规模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自来水入户。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暂时无条件兴建集中连片的供水工程,可兴建小型分散供水工程。平原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的路子,推广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集中供水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单村集中供
23、水方式。山区村庄可多户或单村建设引泉池工程,通过收集、处理、输送山泉水,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引泉池工程应重点保障山泉水水质,合理设计引泉池的容量,丰水期进行蓄水以满足枯水期的用水需求。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和管理,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确保农民群众喝上清洁水、达标水。鼓励节约用水,逐步建立一户一表制度。(4)供水站(厂)村庄供水站(厂)址的选择,宜充分利用地形高程、靠近用水区和可靠电源;与村庄建设规划相协调;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弁便于设立防护地带;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效果图(一)农村安全
24、饮水工程效果图(二)村庄供水站生产构(建)筑物和生产附属建筑物宜分别集中布置,生产附属建筑物的面积及组成应根据水厂规模、工艺流程和经济条件确定;加药间、消毒间应分别靠近投加点,并与其药剂仓库毗邻;消毒间及其仓库宜设在供水站(厂)的下风处,并与值班室、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5)供水管网村庄之间的供水管网以环状布置为主,村庄内部供水管网以支状布置为主。村庄主干道上的供水管网应布置为环状,设消火栓,消火栓间距应不大于120米。村庄布有室外消火栓的给水管道管径不应小于100mm,住宅的入户管管径不宜小于20mm;管材和管件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可选择塑料给水管、有
25、衬里的铸铁管、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等管材,宜优先选用塑料给水管,包括聚乙烯(PE)管、硬聚氯乙烯(PVC-U)管等管材。给水管道应沿村庄道路敷设,宜平行于建筑物敷设在人行道或草地下;给水管道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净距应大于3.0m,与围墙基础的水平净距大于1.5m,与污水管、煤气管的水平净距应大于1.5米;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车辆荷载、管道材质等因素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在冰冻线以下0.15m,并应在行车道下0.70m;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14给水管道应敷设在上面给水用聚乙烯(P6管给水用硬聚氯乙加VC-U管给水用球墨铸铁管污水治理1规划内容确定排水
26、体制、雨水水量、排水方案、排水管沟尺寸或管径、管材、坡度、埋深;确定污水排水量、排水管网布局、排水管径、管材、坡度、埋深;确定污水处理方式,污水站或人工湿地的位置、用地、布局。2规划设计指引(1)河渠清理清理水岸、水面垃圾,清除有害水生植物,治理水体污染。保留、疏通原有冲沟、河道、排水沟渠。完善导排系统,引导雨水就近排入河道等自然水系,避免倒灌。山区村庄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也可就地取材,用石块砌筑排水渠,排水渠底部用碎石块加混凝土做基础,水泥抹平,防渗水,防冻裂。平原村庄宜依靠路侧边沟、坑塘排水。(2)排水体制原则上应进行雨污分流,雨水应就近排入水体。新建污水收集系统应
27、采用雨污分流制;已建成合流制收集系统的地方,应尽量创造条件进行改造;近期确实无法改造的,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中远期仍应逐步改造为分流制。15靠近城区、镇区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一般村庄,雨水实行路面排放,污水实行管道或沟渠排放。(3)污水处理有条件的村庄要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混凝土管、陶土管、塑料管等多种材料。管道外壁距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1.0m,且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距给水管道的净距不宜小于1.0m;污水管道在行车道下覆土不应小于0.7m;村庄街道污水干管管径不小于200mm,最小设计
28、坡度为0.004;支管管径不小于160mm,最小设计坡度为0.005,污水检查井的间距根据污水管道管径确定,当污水管道管径为160mm时,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30m,当管径大于等于200mm时,检查井间就不宜大于40mo生活污水宜采用人工湿地、地下土壤渗滤、生态塘、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膜生物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庭院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设备、土壤净化槽、微动力净化槽等符合村庄实际的处理方式,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宜设置围堤和防渗层,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处理污水
31、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营造尺度适宜、变化丰富的街巷空间。理顺村内路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一般不劈山、不填塘、不砍树,利用原有路基、空闲地,延续村庄原有格局。山区村庄道路改建应结合地形地貌设置;平原地区村庄道路改建宜在原路网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主干道路,解决通行不畅的问题。(2)路基、路面路面应做到生态硬化,采用透水、透气、具有乡村特色的路面材料。路基可采用3:7石灰土、天然砂砾、级配碎砾石。路基底部的路床要求整平碾压,压实度应大于93%o连村道路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同时,结合道路交通量及地形条件设置错车道,满足通行需求。路面类型采用水泥
32、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路面面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不小于3厘米。18村内主要道路主要用于村庄连接外界的通道,道路宽度一般为1014m,路面宽度为712m;村庄次要道路主要用于村庄主要道路与宅间道路连接的入户通道,道路宽度一般为57m,路面宽度为46m;路面类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不小于15厘米。村内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根据两侧空间情况,宜设置人行道。村内宅间路宽度视其现状具体情况确定,推荐采用透水路面结构形式,路面类型根据当地材料可采用传、片(块)石、卵石,面层厚度不小于6厘米。(3)道路坡度道路纵坡宜控制在0.3%3.5%,当纵坡小于
33、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山区道路最大纵坡宜控制在8%以内。当纵坡达到8%时,最大坡长不宜超过200米。纵坡大于5%的,应采用防滑路面。道路横坡一般宜采用双面坡,宽度小于4米的道路也可采用单面坡。村庄道路行道树株间距离以56米为宜,树池为11.5平方米。道路两侧应设置排水沟渠或埋设排水管道。道路两侧缘石半径取值范围,宅间路宜为1.5-3.0米,村庄主街道宜为25.0米,连村道路可选择5-10米(特殊路段可放大到15米)。(4)路面材质村庄道路硬化要坚持就地取材。进村道路及村内主要交通道路宜采用水泥沥青路,其它道路应结合当地特点,选用地方天然
34、材料,做出多种形式,体现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山区村庄支路可采用当地的块石、石板等材质,宅间道路可选用块石、卵石、石板、石子等地方天然材料。平原地区支路和宅间路可采用混凝19土、青传、红砖等材料。设计多种造型,突出舒适美观,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历史文化传统村庄路面宜延续村庄风貌,选用与村内传统路面风格相协调的材质,宜采用传统路面材料,保留和修复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传路等传统街巷道。“A箱上Wil300#3711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示意501+电5口外邮期二UM骷IQOHi3D0IJ7U205。肘也卜ttAiitMJ50AM嗫*骐HUHMworn300137Altiiljr
35、沥青混凝土路面构造示意土理粽f&30MPa机七弼明广二7Mu【。曲3由口祖田仃酊MM融16小调帽平砖片(块)石路面构造示意虹选蝶趣闻LIDLI仙林蹂楠15ci立砖片(块)石路面构造示意21(5)停车场地利用村庄闲散空地,结合村庄入口,设置车辆集中停放场地。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适当采用路边停靠方式。停车场通常采用嵌草传、水泥砖铺砌,当停车场兼做广场时也可采用水泥铺砌。(6)道路照明设置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结合电线杆,采用一侧或两侧交叉布置的方式设置道路照明,没有条件架设电线杆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照明设施。村庄主要交通道路的照明路灯
36、间距一般为30米左右,宜采用节能灯,路灯高度应适宜,主要交通道路、宅间道路应选用不同高度的路灯。(7)附属设施通过修筑排水沟、边沟、暗管等形式完善排水设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在车辆较多、人口密集的路段,设置路面减速带。工程完工后进行绿化,以稳固路基、保护路面、美化环境。(8)安全防护在陡峭、急转弯、落石、山体滑坡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安全警告牌等。厕所改造1规划内容根据农户院落布局,合理确定厕所改造方案,选择适合农户的厕所形式,提出厕内给排水管道、采光、通风等改造要求和措施。提出村庄公共厕所布局方案,制定公厕的改造建设标准。提22出粪便无害
37、化处理措施。2规划设计指引(1)设置标准村庄内应合理布局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每增加1000人增设一座。(2)厕所形式农村厕所要改造为卫生厕所,保证厕屋清洁、无蝇蛆、无臭,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能适时清出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户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卫生厕所类型,有完整给排水设施的村庄,优先使用水冲式厕所;没完善给排水系统的农户,可选用三格式、双瓮式厕所;干旱、缺水和寒冷地区可使用双坑交替式厕所;养殖大禽畜的农户可选用三联式沼气池式厕所;干燥、有草木灰的地区可选用粪尿分集式厕所。有水冲条件且房屋结构、面积
38、适宜设置室内厕所的农户,宜将厕所移至室内。为防止冬季水冲厕所上冻,可安装水箱,在水箱内安装加热管,在外部包裹保温棉(板),防止冲厕水冻结;大便池采取高压冲水、自动关闭闸板的设计,防止透风透味;厕所墙体采取保温材料,安装电热板、空调和换气扇,保证室内冬暖夏凉,通风换气。止匕外,应对往年容易封冻和铺设较浅的厕所给水管道进行重新挖掘铺设,进行填充保温珍珠岩、包裹水管保温泡棉等防冻处理,并对厕所取暖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冬季正常运行。23粪尿分集式S48B迪Mlrr.lift三格式化粪池断面图三格式化粪池平面图(3)建设标准双瓮式厕所。“双瓮式”厕所主要由厕室、便器、前后两个瓮型粪池、
39、过(进)粪管、后瓮盖、排气管等部分组成。前瓮瓮体中间横截面圆的内半径不得少于40cm,瓮体上口圆的内半径不得少于18cm,瓮体底部圆的内半径不得少于22.5cm,瓮深不得小于1.5m;后瓮瓮体中间横截面圆的内半径不得少于45cm,瓮体上口圆的内半径不得少于18cm,瓮体底部圆的内半径不得少于22.5cm,瓮深不得小于1.65m。双瓮容积不小于1m3。在寒冷地区,为防冻,可把前后瓮粪池上部脖颈加长,以做到瓮体深埋,达到防冻效果。三格化粪池式厕所。三格化粪池式厕所的主要结构由便池蹲24位(或坐便器)、过粪管和三个密封化粪池组成。总容积不小于1.5m3;第一、二、三池的容积比例应为
40、2:1:3。当第二池宽度不足0.5cm时,可加大至50cm设计施工。三格有效深度不少于1m,加上化粪池上部空间,池深约为1.2m。过粪管以斜插管为首选,应斜插安装在两堵隔墙上位置,与隔墙的水平夹角呈60o其中第一池到第二池过粪管下端(即粪液进口)位置在第一池的下1/3处,上端(即粪液出口)在第二池距池顶15cm;第二池到第三池过粪管下端(即粪液进口)位置在第二池的下1/3或中部1/2处,上端在第三池距池顶15cmo“双坑交替式”卫生厕所。由两个互不相通但结构完全相同的方形厕坑组成,两个便器,每个蹲坑一个。一坑使用时另一坑为粪便封存坑。化粪池单坑容积不得小于0.6m3,高度6
41、080cm。有畜禽养殖的农户,可参照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国标GB/T4750-2002)改造“三联通沼气池式”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由粪尿分流便器分别于贮粪池和贮尿池连接组成;辅助结构为排气管和利用太阳能加热的贮粪池金属盖板。贮尿池容积0.20.5m3,贮粪池不小于0.8m3,应防止渗水。排气管直径100mm,长度高于厕屋50500mm。吸热板采用沥青等防腐材料正反涂黑的金属板及水泥板,应严密。(4)卫生防护公共厕所与饮食行业及其销售网点、托幼机构的间距)10m,与集中式给水点的距离)30mo禁止在水体周边建造厕所,禁止厕所污水直接排入水体。(5)粪便处理农村公厕要彻底改造
42、、清理,及时保洁。鼓励有条件的村庄25建水冲式的公厕。不具备上、下水设施的村庄,可建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双瓮式厕所、三联式沼气池式厕所等适宜类型公厕。应严格限制畜禽放养,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养殖点应及时清扫、定期消杀,做好环境监控和疫病防控。集中处置畜禽粪便,通过生物堆肥、厌氧发酯产沼气等方式,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沼气处理。有较大规模集中畜禽养殖等条件适合的村庄,可单村建设沼气工程。综合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用于炊事、发电、供暖及肥田等。三格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建设规模灵活,可单户建设、或多户联建(原则上不超过10户)。通过
43、第一池接纳粪便,厌氧发酯,分解分层、沉淀虫卵;第二池深度厌氧发酯,杀菌杀卵;第三池储粪等程序化处理,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户可结合厕所设置洗澡间,厕所污物和洗澡废水及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经发酪处理,排入村庄污水管网,最后集入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清洁能源利用1规划内容根据燃料、生活习惯等,提出每户的厨房改造方案;根据不同燃料所使用的厨具类型,结合冬季供暖炉具安放,合理布局厨房空间;提出厨房用电用水安全、排水顺畅的具体措施。提出秸秆、薪柴及杂物等的放置规定和整治要求,防止沿路沿街堆放。提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规模及布局。提出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
44、要求;提出新能源利用对村庄布局、民居改造、街道整治的要求。262规划设计指引(1)厨房改造要求推广使用先进炉具、灶具,提高热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条件地区应使用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电、生物质气化气等能源。厨房改造规划要协调好给水、排水、电力线、燃气、排烟通风等管线,使其互不影响,布管美观大方。各种管线要尽量埋入墙体或地下。要改造整治厨房的给排水管线、排烟、通风、采光等,给水和排水管道应考虑与太阳能热水器的连接。厨房内若考虑住宅的采暖系统,应与厨房功能有效分隔,如果供热距离比较远,可增设辅助循环装置。厨房改造厨房的地面必须有一定坡度,保证能顺畅排除地面水。厨房电路要预埋
45、管,保证能在必要时更换导线,电源插座要采用防水防潮式。厨房改造中不得拆除承重墙,非承重墙可使用半砖墙或轻质墙。厨房改造必须保障顺畅排烟和不受烟气污染。与起居室或客厅连通的厨房,要能直接向室外排烟,防止烟气飘入起居室或客27厅。厨房改造要有防蝇、防异味、防污染措施。要与厕所等可能产生污染的设施隔离。室外改为敞开式的厨房,要注意防止苍蝇污染,厨房与外部空间要有防蝇措施。(2)秸秆利用与处理方式有条件的村庄应推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综合利用,宜采取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或与人畜粪便处理相结合,制作沼气,用以做饭、取
46、暖;沼渣用做农业肥料。以养殖业为主的村庄可将秸秆运至工厂或村内,集中制作畜禽饲料秸秆利用(3)易燃易爆物处理要求要提出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地点和安全要求。较大数量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地必须独立设置,弁与农户距离不小于50米。较大柴草、饲料堆与电气设施、电线、建筑物及其他柴草与饲料堆的间距应不小于25米。(4)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居建设可进行太阳能冬季采暖和生活用电工程的示范。28民居建设改造中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设计太阳房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考虑太阳能热水器和厨房、洗浴间的连接,保障生活热水供应。太阳能设计与安装,应符合民居结构及外观的要求,屋顶架设或外墙面悬挂不得破
47、坏屋面、墙体,弁做好防冻、防雷击、抗风、抗冰雹措施,鼓励太阳能和屋顶一体化设计。坡屋顶民居宜采用强迫或直流循环的太阳能热水器,不宜采用蓄水箱高于集热器的自然循环热水器。推荐选用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模式,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宜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水一空气处理设备和散热器等末端供暖系统。辅助热源优先选用生物质能炉、燃气炉。有条件的农户可采用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满足弁网发电,要合理确定电池板的安装方式、最低功率、规格及蓄电池的容量、性能及控制方式,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沼气池建设风能与地热坝上地区可利用风能发电,用于村民生产生活的辅助用电。具有丰富浅层地热的地区宜积极探
48、索利用地热资源,以热交换的方式实现集中供暖,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生物质能秸秆、粪便等有机物充足的村庄,炊事和采暖宜采用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炊事采暖技术。秸秆气化炉应满足使用功能及气体用量要求,储气罐应密闭。宜单独设置气化炉房,弁保证良好通29风。设置沼气池的,应将其与畜禽舍、厕所、庭院日光温室组合,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7垃圾治理1规划内容提出村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方式的规划方案和具体要求;合理布局垃圾转运站。2规划设计指引(1)收集设施与收集方式规划中生活垃圾量可按每人每天产生0.25-1.25千克垃圾计算。建立垃圾清理日常管理制度,引导农民每家自备垃圾收集袋或垃圾收集桶
49、,每50-100户左右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负责入户收集。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由农户将本户日产生活垃圾按有机垃圾、可回收废品、不可回收垃圾和危险废物进行初步分类收集,再由村保洁员入户收集垃圾。(2)转运处理方式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适用于处于城市周边20-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村庄,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纳入县级以上垃圾处理系统。集中式处理模式。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平原型村庄,服务半径大于或等于20公里,人口密度大于66人/平方公里,且总服务人口达80000人以上,建立可覆盖周边村庄的区域性垃圾转运、压缩设施,该设
50、施与周边村庄间的运输道路60%可达到县级以上公路标准;送县(市)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30分散式处理模式。分散式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于或等于66人/平方公里,与最近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距离大于20公里,且与城市间运输道路40%以上低于县级公路标准,推行垃圾分类的分散型村庄,提倡对分选后的有机垃圾进行就地及时资源化处理。山区村庄可单村或联村进行垃圾收集和集中填埋。平原地区村庄可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垃圾处理技术,鼓励建设集卫生填埋、堆肥、厌氧发酯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处理方式,
51、避免或减少采用单一技术方法全量处理区域范围内的混合垃圾。当场址及地形、运距、水文地质等条件适宜时,可以将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垃圾填埋点应选址于主导风向下风向、不影响饮用水源和村庄景观处,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农村垃圾堆肥宜采用简易式堆肥的方式。垃圾收集处理(3)村庄垃圾清理集中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活动,确保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31整齐清洁。村庄应重点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公共场所、山林、景区、村内街道、房前屋后、厨房、厕所内的各类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消灭卫生死角。清除河道、冲沟、坑塘内多年积存的垃圾渣土,捡拾村
52、庄周边的塑料布、塑料袋等。(4)清除乱建拆除村内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坍塌破房、残墙断壁,整治改造危旧房屋,合理利用闲置地,使村内从主街道到小街小巷整洁通畅。2.2.8村庄绿化1规划内容提出村庄周边、入口、主要道路两侧、公共活动场地、公共建筑附近、房前屋后绿化的具体方案,明确植物配置类型。提出村庄休闲、游憩绿地布局方案。2规划设计指引(1)植种配置植物配置与村庄山形水体、建筑相协调,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植物种类选择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的生长习性,以乡土树种和经济果木为主,适当引进观赏性植物。注重植物季相搭配,色彩搭配,考虑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53、花卉等多种植物的重叠交错,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乔木配置可选择孤植树、对植树、丛植树、群植树、列植树等方式。(2)四边绿化推进村边、路边、水边、房边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32村庄周边设置一定宽度的环村绿化带,绿化以乔木、果树为主。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和环村路,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建设名优果品观光采摘基地。路边绿化可采用乔木列植或乔灌混植的方式。次要道路绿化接近村民生活,可以形式多样,小乔木、灌木、乡土花卉、爬藤植物均可,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道路两侧有高压线等设施的选择小乔木或花灌木。路旁有农田的,还可以种植果蔬及农作物。水边绿
54、化要以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绿化美化河岸为目的,体现乡土特色,一般种植耐水性较强的乔木以及水生花卉。房边绿化主要指农房宅前屋后的绿化种植,应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和不宜建设的地段,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做到见缝插绿,不留裸土。庭院绿化以经济树种为主,将绿化美化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花果飘香、居所优美的生态经济型庭院。33村庄绿化图美化村中心小公园、村民广场或邻里休闲活动中心等村民日常聚集较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重要的景观节点,应结合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和民俗乡情、地域文化加以整治和美化。植物品种宜以观赏类乔木与花灌木搭配为主,强调乡土、生态、自然,尺度宜人,塑造富有特
55、色的村庄风貌。住宅院落围合:实围墙是村庄中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也可以采用半高和带漏窗的围墙,增加院落的通透感。围墙宜就地取材,体现地域特色,宜种植爬藤植物。路边隔离:可采用本地碎石、绿篱或花传等形式隔离村内道路,既丰富景观层次,又经济美观。绿篱还能很好地起到遮挡与防尘作用。绿地与公共场地围合:绿地和公共场地周边的围合宜采用简单的形式,形成虚实变化,增加美感。公路沿线绿化结合区域绿道绿廊建设,对铁路公路沿线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开展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建设,高速铁路两侧建设20米绿化34带,铁路两侧建设10-20米绿化带,高速公路两侧建设20-30米绿化带,二级以上公路两侧建设1
56、0-20米绿化带,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转弯处和视野狭窄、车速较低的区段,种植中小乔木或彩叶植物,开阔视线,保证安全。村庄景观不理想的地段和村庄外围,配置高大、阔叶、常绿乔木进行有效遮挡,同时满足村庄的隔音、滞尘要求。特色富民产业发展1规划内容依托地方特色,深挖产业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链条建设,确定产业发展模式,提出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农民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的实施措施,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方案。2规划设计指引(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按照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原则,确定专业村的类型,加快
57、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大力开发山区特色农产品,发展沟域经济,建设示范沟或示范区,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水平。(2)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及自身资源优势,鼓励培育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农业发展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35主体。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发展现代林业,提倡种植高效生态的特色经济林果和花卉苗木;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下经济模式,促进集约化、生态化生产。沿海或水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现代渔业,
58、推广生态养殖、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落实休渔制度,促进捕捞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工业企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禁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服务业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以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并配备适当的基础设施。发展家政、商贸、美容美发、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资供应、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农业
59、金融、保险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电商平台建设1规划内容构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对美丽乡村农副产品、休闲娱36乐产品及旅游文化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提出实施措施,对配套服务设施提出选址、规模、功能、标准等建设要求。2规划设计指引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具有美丽乡村特色的网络展示销售渠道,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物流保障、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信用社、电信运营商、供销合作社、物流服务公司等服务供应商合作,为电商平台聚集配套的融资、网络通信、信息服务、物流运输等优质资源。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
60、设依托村民中心、超市、多功能活动室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网点,形成村庄集中服务网点与村民家庭网点相结合的电商服务场所。提高宽带普及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完善农村产品储配设施。强化电商人才和品牌建设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供销社网点营业员及擅长网络营销服务的村民对村庄电商平台进行管理,并对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或有迫切需求的村民进行培训,为村庄电商平台建设运营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持。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便民服务、电子政务等模块,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乡村文化建设1规划内容制定村庄公共设施改造方案,提出村民服务中心(包括村委37会、农村超市、幼儿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