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森》让我躺平,《摩尔庄园》让我奋斗。
《摩尔庄园》移动版,堪称强迫症玩家的噩梦。
踏进游戏时,它告诉我“简单就是快乐”,但这个游戏的玩法,显然不像它说的那么简单。
成为小摩尔,就像在虚拟世界又打了份工。第一步要学会种田,种植专家梅森站在我的地里等着我,屏幕里闪动的步骤,告诉我小摩尔必须跟上他的指引,不允许我不成为SMC(超级摩尔俱乐部)的农夫。
第二步,要砍树、拔草、凿石头,开垦我的家园,修复我的箱子,并卖掉库存里的4串葡萄。梅森又把我引荐给新的专家:埃里克斯,他是淘淘乐街家具店的老板。这位老板精通PUA大法,嫌弃我的家园不够繁荣,包里没有足够的摩尔币,鞭策我“还需要更努力”。
好不容易装饰完小屋,走出门,宠物店的彩虹姐姐又来了。她不由分说地送我一只拉姆,并开启庄园地图——没错,种田、钓鱼只是这款游戏的一个部分,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阳光沙滩、摩尔拉雅、摩尔城堡、浆果丛林......大量的UI,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略显拥挤的界面上。更可怕的是,地图上遍布感叹号和问号——那是等待和我交互的NPC。
摩摩世界让强迫症崩溃的地图
我仍然记得,那天我走到一位NPC面前,他给我的任务是去爱心广场上捡5个垃圾,报纸、易拉罐、香蕉皮什么的。我很懒,不想捡,正好也有个拒绝的选项。没想到刚点拒绝,NPC马上说这样不行,要多活动活动,5个垃圾的KPI下一秒就出现在我的任务栏里。
怎么回事?打工人下班回家,连不捡垃圾的自由都没有吗?
强烈劝退
强任务的玩法,一开始就劝退了不少受众。
我的朋友下载好应用,玩了10分钟,新手任务还没做完,就愤怒地退出、卸载,一气呵成。在他看来,这种靠任务强行挽留玩家的做法,不仅无聊,而且无耻。
像我朋友一样的玩家还有很多。他们进入游戏,逛一圈,截图,最后发个朋友圈,就已经完成了《摩尔庄园》手游的全部体验。
的确,回忆杀很难支撑玩家继续玩下去。《摩尔庄园》手游版身上有各种游戏的影子:砍树钓鱼时,是治愈系的生活模拟游戏;研究菜谱、浇水种菜时,是模拟经营类游戏;跟着记者、警察一起去调查蝗虫时,才发现它的游戏剧情也很长,甚至还带着悬疑、解谜的色彩。
唯独少了自己的特色。一天玩下来,只感觉到一个字“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我去调查蝗虫,明明我发现的每个证据警察都已知道;也不明白庄园内的摩尔,怎么会有那么多信物、礼物,要我在地图间来回奔波,充当他们之间的传声筒。
我和我的小电摩
好在贴心的游戏策划为每个玩家配备了一辆免费小电摩,但骑着电摩在园里到处乱窜的体验更差了。点到点的任务,就像在送外卖。左边的任务栏时刻催促你:别停,又有新的订单到了。
不友好的氛围
当然,如果是佛系玩家,《摩尔庄园》现有的机制也足够支持玩家种地、钓鱼,体会自由的快乐。
每个小摩尔都有自家的特产。玩家既可以在自己的池塘里钓特色鱼种,也可以去摩尔拉雅山上碰碰运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钓到传说级的“白鲸”。
钓到白鲸之后,可以兑换成热气球
而在“家园”系统之外,每只摩尔又从属于一个大的体系。它有它的规则,社会形态不由玩家的意志所主宰。每个个体能做的,只有不断挣钱,购买家具、装饰,在小范围内改造自己的空间。《摩尔庄园》中还特别出现了“传送门”,这正是一种提高游戏效率的设置。
氛围也可能是由NPC给玩家的印象决定的。《摩尔庄园》像《星露谷》和《动森》一样开启NPC好感度,但此NPC非彼NPC。玩家小欣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动森》的小动物会给你聊天、写信,是治愈你的朋友,《摩尔庄园》的NPC却像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权威友好,公事公办。
游戏内部的社群也不那么友好。这里有进不去的“小镇”(也就是公会),有在公频喊话自家特产是锦鲤,只为骗玩家去他家增加人气的“骗子”。还有阶级,如果氪金6元,小电摩就能升级成小摩托。有网友评价:“(摩尔庄园)缺东西,但是充值系统却意外地完善,首充、月卡、季卡、VIP都有。”
相对来说,《摩尔庄园》还是比《小森生活》克制一些。就像小欣的形容:《小森生活》的NPC像你回老家奔丧,站在一旁假惺惺还垂涎遗产的亲人,时刻惦记着氪金点——在《小森生活》里,系统同样会给玩家发出行工具,但有效期只有一天。“24小时后工具被收回,你会觉得自己的行动慢到无法忍受。”
上个时代的设计
《摩尔庄园》的热搜还在继续,从6月1日开服后,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热搜:摩尔庄园菜谱、摩尔庄园烟花、借摩尔庄园伤害小朋友......但它曾经的受众,那群活跃在页游时代的95后,却很难再感受到“摩尔”带来的快乐了。
时代在进步,人们对游戏的审美也在改变。2008年《摩尔庄园》上线时,儿童向在线游戏还十分匮乏。《摩尔庄园》就像一个大型的开心网,玩家可以换装、出演职业、养自己的宠物拉姆、送拉姆去上课,还能在地图的角落里找到各式散落的小游戏:零钱大作战、猪猪快跑、激流勇进、开赛车......在城堡二楼拼拼图,在书房下五子棋,在神秘湖钓鱼。
页游版《摩尔庄园》
但到了2021年,玩家探索地图的意愿阈值已经大大提高。《摩尔庄园》给的激励和惊喜太老旧、不够劲:NPC老是重复那几句台词,给他们送礼,还要先了解他们的喜好。买了家具,发现不能交互,秋千不能荡,床不能睡,原来全是摆设。
这或许是2008年的《摩尔庄园》从未遇到的挑战。它像个过时的老人,建模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功能也跟不上时代。地图上许多房间,门没做好,进不去;在地里播种,要调整角度才好一次种仨;自动识路功能也很糟糕,有时被堵在路上,发现是被障碍卡住了,还得手动倒车......拜托,现在自动驾驶技术都比游戏里的成熟。
可以直接送进博物馆的“连连看”小游戏界面
这样的《摩尔庄园》,真的值得玩家放弃30分钟就能定输赢的峡谷,转投不断做任务的摩尔世界吗?
为数不多的快乐
为了写这篇稿子,没事时,我就会上号看看。没想到,有个朋友几乎每次都在线。
我问她,怎么全天都在,这么上头吗?她回答:不是,隔一会儿就有人加好友,加小镇。她不是个例,在我的朋友圈,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游戏名,为了扩列。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去广场看烟花。回到家园,她钓她的狗鱼,我躺在旁边的沙滩椅上看星星。那个场景很难形容,但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松弛,这是上次进入《动森》水族馆才有的体验。
我和我的朋友
《动森》也能呼朋唤友,但它要求朋友也有个switch。《摩尔庄园》的门槛更低,记忆更大众,也许只有类似的IP,才能承担如此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情感责任。
在“摩尔庄园”豆瓣小组,网友@豹豹烤面包在游戏里和朋友一起过生日。大家整齐地戴着红高帽,在家园合照、放礼花,在公频里刷大喇叭祝她生日快乐。
图片:豆瓣用户@豹豹烤面包
图片:豆瓣用户@无冰的岛
摩尔庄园内还出现了“网红打卡地”。“雷雷雷蛙”老板把自家装饰成了网咖;“可嘟噜啊噜”在农场上建了教室和自习室;“响尾叮叮当”在家里摆满浴缸,缸里泡的全是慕名前来搓澡的“小摩尔”......
图片:微博@周响尾
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实玩家的脑洞要比游戏内提供的功能好玩得多。
《摩尔庄园》的制作人Ricky曾在知乎上说:“他们对游戏的定位落在‘慢节奏的、轻松愉快的、人与人互动更紧密的休闲社交类手游’”。从这个角度上讲,《摩尔庄园》仍然坚持了一些东西,至少让内卷时代的我们有机会再一次回到儿童的世界。即使这款手游可能因为过时的玩法昙花一现,但数字记忆里将永远保存着一个快乐的小摩尔。
(奥比岛和洛克王国毒唯除外!)
注:文中受访者为毫无诚意的化名。如无特别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游戏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