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镇拥有各型手套机超4万台,年产各类手套60亿副,其中纱线劳保手套占全国6成……”5月26日,平邑县仲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吉卫告诉前往采访的临报融媒记者。
2010年11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发文,授予平邑县仲村镇“中国劳保手套名镇”称号。由社办工厂成长为全国手套名镇,仲村手套产业发展跨越了半个世纪。手套名镇是如何“炼”成的?
平邑县人大代表、天顺手套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衍照认为,是设备换代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走进天顺手套制品有限公司的二楼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近500台第三代全自动手套机在几名工人照看下飞速运转。“仅这一个车间,一天能生产手套15万副。”车间主任杨玉告诉记者。
1975年,在平邑县委和临沂国棉八厂帮助下,仲村成立了临沂地区第一家社办手套厂。当时,全厂仅有7台手套机2台手摇机,落后的设备、较低的产能,生产勉强度日。
因设备换代,从1987年的1人1台机器一个班加工40付,到今天1人50台机器一个班生产7500付,天顺手套加工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据谢衍照介绍,天顺手套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纱、手套生产、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全链条企业。公司生产的劳保、电子、化工、军工等100多个品种的专业手套,全部通过设在青岛的外贸公司销往海内外,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
一流的手套源于一流的技术,技术创新为仲村手套注入了产业发展的“灵魂”。
“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败,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一进入恒得力手套有限公司厂区,一排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张伟告诉记者,2015年投产的恒得力手套厂占地80亩,车间面积5.4万平方米,19条生产线一天产量近100万副。2022年,公司实现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全县第一。今年,新增建的4条生产线达产后,预计产值突破3亿元,吸纳职工500余人。
“通过自主创新全自动高端浸胶手套生产线,产能较之前提高了30%、能耗降低20%。同时,我们还通过引进智能化包装设备,效率比之前翻了两倍,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目前,公司致力打造的产业一体化,从上游的原材料到浸胶实现闭环生产,市场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临沂市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倪善峰说。
不断提档升级,为仲村手套企业应对市场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万利合线生产车间,18台纺纱机隆隆作响,工人们在机器间来回穿梭,清花、梳棉、并条、气纺、包装一气呵成。“我们实行的是‘三班倒’生产制,人歇机器不歇。”正在工作的女工苏萍大声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3年投产的万利合线,是一家专业从事纺纱的公司。作为手套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公司每月1400吨的产能,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随着手套产业的快速扩张,对纱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眼下,生产线全面提档升级势在必行。”总经理崔秀瑞说。
当下,面对略显疲态的手套产业市场,仲村镇党委、政府坚定信心,多举措助企纾困推动产业升级,全力为临沂“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工业强市战略贡献产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