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应用;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2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产妇床旁完成一切护理工作[1],此护理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建立优质服务流程,达到保证母婴健康的护理效果。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产妇、婴儿和家庭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儿沐浴、抚触、疾病筛查、健康宣教、预防接种等,在护理中让产妇全面监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为了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产妇采取此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26.73±2.83)岁。体重41~69kg,平均(52.83±5.03)kg。产妇孕周29~42周,平均(37.23±0.83)周。平均孕产次为(2.33±1.23)次。其中自然分娩81例,剖宫产39例。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孕次、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后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表3)
3讨论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产妇早日康复,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操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11-12.
[2]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3]朱力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和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35-36.
[4]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181-182.
[5]张菲菲,崔改英.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2):157-158.
关键词:产科母婴同室人文关怀整体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渗入到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是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的具体表现现将我院2007年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构建实施情况,特色效果作如下介绍。
1构建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
1.1护理理念的更新
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服务的宗旨,是护理人员的行动指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明确了护理工作的内涵。产科护理的新进展“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服务理念也应运而生。
2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2.1营造服务环境
2.2规范护理行为
2.2.1改变服务理念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为产科和新生儿提供生理,心理,保健,精神,社会的全面支持,满足产妇及家庭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更行服务理念,推行规范化,宾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
2.2.2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有产科现代化护理新进展,产科安全防护,护患沟通技巧,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高危妊娠的护理,护士的职业礼仪,产后延伸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
2.2.3产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能,新生儿的处理和复苏,产后宫缩及出血量的观察,新生儿延伸护理技能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技能,都进行了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2.3深化服务内涵
2.3.1重视健康教育指导开设了”准妈妈学习班”,采用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产妇床头每人一本健康教育图谱和手册,还设计了顺产和剖宫产后一周食谱,产后合并症的疾病健康宣教.一对一的母乳喂养演示,集中授课的新生儿护理等等,通过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及其家属掌握产后保健知识.
2.3.2开展产科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人母要保健技术服务项目。我科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2.4注重护理服务意识
2.4.1公开服务项目,接受产妇监督,每个病房有一本服务指南,介绍产科特色服务,公开承诺各种服务项目,直接接受监督.
3体会
3.1独特的风格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体现的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新进展,顺应了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3.2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实施,拓展了产科服务范围,使产科护理从病房走向家庭,2007年病人满意度(96)比2006年(95%)提高1个百分点,母乳喂养合格率(91.2%)比2006年(9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也为产科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今年的分娩数为2542人次,比2006年2280人次增加了262人次.为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零恒莉.产妇互动作用在产时的效应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
关键词:月嫂培训高品质
一、当前我国月嫂培训现状与问题
1.学员层次不适应母婴护理师职业需求
据调查显示,母婴护理师培训的学员中大部分在30岁到50岁,年龄偏大,绝大多数学员受教育水平偏低,且从事家政服务的在职人员普遍技能单一,不能满足如今社会的高层次需求。对于作为月嫂服务对象的产后女性和新生儿来说,其易生病且死亡率较高,产后护理工作极其关键,需要月嫂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专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来说,月嫂的年龄及学历水平在绝大程度上使他们无法适应专业培训要求。
3.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工作匹配不合理
目前培训机构提供的母婴陪护培训课程,在培训内容与结构的安排上往往不合理,或重理论轻操作,或重操作轻理论。一些正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针对应试需求,因此较偏向于理论化,不重视实际操作。
二、培养高品质月嫂学员的教学方法
1.建立家政服务员培训基地,确保培训顺利开展
2.开展“三走进”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开展家政培训的“实战模式”
4.建立成长档案,实施跟踪反馈模式
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湖北省荆州市总工会与荆州市妇幼保健院联合举办月嫂培训班的实施策略,其在学员培训初期进行资料整合,建立学员的个人档案,对学员的就业情况、未来的工作动向、工作地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以方便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培训内容,从而促进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制定更加科学、完善、合理的培训模式,并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培训模式,才可有效改变我国月嫂综合素质不高、技能水平偏低的现状,进而提升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母婴同室安全管理
一、母婴同室的常见安全问题
1、新生儿窒息婴儿误吸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容易发生呕吐和溢奶。溢奶、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极易发生误吸,甚至引起窒息。
2、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感染多发生在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及母婴传播感染等。
3、新生儿意外伤害多见于新生儿烫伤,新生儿摔伤。
二、母婴同室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相应措施
1、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多发生在母子同床同被的情况下,被子盖得过于严实,导致新生儿缺氧窒息。对此,应向产妇进行卫生宣教,新生儿适当保暖,盖被时应露出口鼻部位,棉包不能包得太紧,保证有充足的新鲜空气。
2、母亲喂养姿势不当
压住新生儿口鼻,特别是夜间躺着喂养而母亲睡着时,也可见于喂水或喂药不当,造成新生儿呛咳而引起窒息。应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和手势,夜间易采用坐位哺乳;人工喂养时速度不易过快,奶嘴喂养时奶嘴不易过大。不能让新生儿吃得过急,新生儿喂饱后应轻拍背部,以排出吞入的空气。
3、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亦是引起窒息的重要原因。
应告知家属及时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出生后1-3天新生儿易取侧卧位,头遍向一侧。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刚出生时羊水吸不净或反复负压吸引易造成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易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出生时的清理呼吸道非常重要,既要吸净又不能过度。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后应嘱咐家属让新生儿头偏向一侧,若吐出羊水及时擦净,防止误吸。
5、医务人员因素
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和业务上严格规范产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使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也是职业保护,需时时牢记医疗安全,定期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护理措施。定期举办专科护理培训、专科护理查房、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等。科室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按制度落实每日与每周的考核工作。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护士工作,每周召开患者座谈会,倾听产妇和家属对护理诊疗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护理安全。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均应暂离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或母亲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
6、家属因素母婴同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直接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应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凡在家属中有患传染性疾病的,均应做好与新生儿的隔离工作;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减少病房人流量;母亲在喂养前应洗手,并用温水擦洗,以减少哺乳过程中的感染性机会。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1)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3)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
7、新生儿自身的因素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尚末成,皮肤角质层较薄,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均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且新生儿含IGA抗体较少,对致病菌的抵抗力差。对此,应加强对新生儿使用物品的管理与基础护理。直接接触新生儿的被服应高压灭菌,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感染新生儿应做好隔离工作。
8、环境因素病室内的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新生儿磅枰,操作台,治疗车等物品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应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空气传播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母婴同室内的空气流通、温度、湿度对预防新生儿的呼吸道感染很重要。母婴同室应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40min,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0%。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3)污染的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随空气的流动也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母婴同室应每日紫外消毒一次,每次30~60min。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9、新生儿意外伤害
1、新生儿烫伤多是因为洗澡对不注意水温,热水袋与新生儿贴身接触,或热水袋漏水引起。新生儿淋浴前应常规侧水温或用手背感觉,有条件的应用恒温热水器。使用热水袋保温应先测好水温,用双层包布包好,并应确认无漏水后,放在离新生儿10cm处,并应加强观察,注意皮肤有无发红气泡,防止烫伤。
2、新生儿摔伤可见于新生儿转动过程,新生儿淋浴称体重等工作环节,也可见于母婴同床,抱养方法不当等。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认真遵守各项工作的操作规则,沐浴区地板应保持干燥,不放杂物,称体重时应双手在两边保护。
10、产妇睡眠形态乱
,总之,通过采取以上预防对策,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新生儿在母婴同室中的安全隐患,让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参与到婴儿的护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家属及产妇护理婴儿的知识,且为婴儿以后的护理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
[关键词]分娩室;护理安全;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1]。分娩室工作节奏快、突况多、任务重,风险高,分娩室的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到母婴两代人的健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寻找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2]。
1分娩室常见风险因素
1.1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助产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产程观察不细致,无菌观念不强,造成产程延长、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产褥期感染、新生儿脐部感染以及传染性疾病的播散等。
1.2专业技术水平不足
①分娩经过是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变化,助产士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对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没有预见性,处理不及时以致延误最佳诊治时机。②助产技术不熟练,如会阴保护不当导致会阴Ⅲ度裂伤、胎儿娩出时手法不正确或用力不当造成新生儿产伤等。③抢救技能不足,如对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子痫等的抢救流程不熟悉,操作能力差导致母婴意外的发生。
1.3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人员缺编导致助产士夜班勤,加班多,经常整夜不能休息,体力消耗大,生活无规律;另外产程中不确定因素多,常常面临胎心音的突然变化、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出血等,体力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影响工作质量,增加差错发生的可能性。
1.4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听胎心音、测量血压、催产素滴速调整、肛查、产后观察等不及时记录,一旦发生胎儿窘迫或产后出血等,助产士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有些记录前后矛盾,例如产程图上的胎心音次数、宫缩情况等和待产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和医生的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字迹不清、代签字,新生儿记录和出生保健卡上留取的新生儿脚印和母亲手指印不清晰甚至遗漏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了可信度,导致纠纷隐患的存在。
1.5人性化服务不到位
接待产妇不热情,对产妇提出的疑问解释不到位、语言不恰当,对产妇的疼痛漠不关心,治疗操作时不注意保护产妇的隐私,对产妇造成不良影响。
1.6仪器设备性能不良
如吸引器漏气、新生儿喉镜没电、氧气不足等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母婴健康损害。
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分娩室护理质量
2.1加强制度管理
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熟悉常规急救方案,包括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羊水栓塞、DIC、子痫、失血性休克等的应急预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各种经验教训换来的,应引以为鉴[3],防止各类意外的发生,为母婴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
2.2护理人员管理
增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保护自己就医权利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4],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在工作中,进行各项操作前履行告知义务,取得产妇的理解和配合,特殊治疗要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真书写护理文件,做到准确、及时、完整,避免遗漏重要症状和体征,从而给护理安全埋下隐患[5]。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意识。据资料调查证明,患者满意率50%来自服务性活动。因此搞好护患关系是预防护理纠纷的前提[6]。助产士要热情服务于产妇,举止文明规范,对待产妇耐心、细心,对其合理需求尽量满足,处处体现人文化、个性化护理,提升产妇的满意度。
加强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①三基三严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三基是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基本功,是医疗质量的基本要素;三严是达到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实现全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保证。②专科知识培训:包括分娩生理、病理、分娩期母婴监测、正常分娩过程、异常分娩识别与处理、助产技术、危重症的急救技术等,并不断学习新观念、新技术。采取外出进修、岗位培训、业务学习、操作考核、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助产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