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1]。近年来,我国的新生儿数量有所提高,但其死亡率及病死率却大幅度的降低。这一结果的出现是与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2]。根据多年来对新生儿科工作的经验,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注意室温、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胎儿脱离母体以后就会独立生存,他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36.5℃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种脱脂剂,而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个星期前只用水洗。你也许想要试试一种特别的液体肥皂,这种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无须冲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过所有的褶皱,然后再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脐部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带有恶臭味,脐窝周围皮肤发红时,称之为新生儿脐炎。由于脐炎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肝脓肿等严重疾病,所以,预防脐部发炎显得更为重要。如已经发炎时,应及时用双氧水清洗脐部,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也可使用“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进行脐部的处理,避免酒精带来的皮肤刺激),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7]。
4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然而刚出生完毕的产妇来说,其母乳量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的应用需求,为此可以在初期对婴儿进行适当剂量的糖水喂养。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同时,对婴儿的母乳喂养基本上来说不需要定时定量,以婴儿的实际需求为主,每次喂养并不是越多越好,应适当而增加喂养频率为宜。人工喂养时奶嘴洞大小应适中并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此外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
5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6注意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8]。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2013-04-15
[5]田继敏,胥素平.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07-15
[6]李自美.新生儿皮肤护理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2-03-16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为要求护士写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求条理清晰,目前明确。由专人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汇总、统计、分析,将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20名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通过对20名护士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医院存在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发生损伤的风险、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医疗设备的管理不当的风险、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而这五项的提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均为从出生至足28天大的婴儿,婴儿的新生儿期是一个由母体环境向外界环境过度的重要阶段,既是胎儿期的一个延续,又是人类正常发育的一个开始。新生儿期是小儿进行生理功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的一个阶段。因新生儿期婴儿的生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还不成熟,且其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所以极易发生疾病,且病情的变化较快。所以,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已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水平,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高,责任大、难度高、繁琐等特点,而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预见性的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水平,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3]。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和实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够通过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旋.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2):8102.
Keywords:Newborn;Riskfactors;Protective;Nursing
护理安全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前提,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新生儿缺乏沟通能力,护理工作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护理难度大。本实验通过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探讨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对象
1.2危险因素
1.2.1院内感染因素
新生儿抵御外界侵害能力差,易发生感染。病房环境等外界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危害新生儿健康,严重者将危及生命。
1.2.2人员素质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严重者出现工作失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没有及时配备腕带,或出现腕带丢失,造成新生儿混淆。
1.2.3人员配置因素
排班不合理,影响实际工作需要,人员设置不足,影响工作效率,护理质量下降。新生儿需要的药物剂量、种类有个体差异,由于交接班及人员配备不足可能引起药物错发及漏发。
1.2.5专业技术因素
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对最新护理技术及最新仪器操作的掌握参差不齐,出现技术水平协作能力不强的发生。
1.3防护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并实施。
1.3.1重视感染防治
注意新生儿床单、被褥、衣物等清洁,加强对治疗器械、床栏消毒。护理人员提升洗手依从性,防止病原体交叉传播,引起院内感染[1]。
1.3.2加强医患交流
护理人员及时合理地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教育,在工作中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让患者家属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减少医患关系的紧张氛围。
1.3.3规范护理流程
制定规范化护理流程,包括入院、护理事项及出院等,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实现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个人,提高工作责任感,方便护理管理。
1.3.4合理排班制度
根据新生儿的收治特点,制定合理化排班,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工作质量评估,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2]。
1.3.5提高专业技能
在工作之余安排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适应新的护理措施,紧跟医学护理技术的发展。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度+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发生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出现腕带漏带丢失1例,危险因素发生率仅为2%;对照组出现腕带漏带或丢失4例,药物错发漏发3例,院内感染3例,护患纠纷8例,危险因素发生率达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发生率的比较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总满意度达96%,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情况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3]。控制好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
新生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免疫力又低,容易发生院内感染,防止院内感染是安全管理的重点,病房要很据《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合理布局[5]。新生儿监护室不设陪护人员,如药物发放错误等潜在危险因素可能会危害新生儿健康[6],强化药物治疗中的“三查七对”制度,提高用药安全[7]。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8]。护理工作中很多危险隐患的发生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不足[9],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关键,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10]。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200例新生儿,男120例,女80例。这200例新生儿具体病情为:严重感染占6例,新生儿溶血占4例,严重产伤占4例、高胆红素血症占60例,低血糖占8例,循环衰竭占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占3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8例(缺血性脑病占8例、颅内出血占6例、惊厥占14例),新生儿窒息占83例。经治疗后,这200例新生儿中存在6例发生死亡的情况,3例新生儿家属放弃治疗,总治愈新生儿占190例,其治愈率为95.00%。
1.2方法
对这2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新生儿的病情,护理措施等。
1.3观察指标
对这200例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观察并分析。
2.1新生儿自身因素
2.2医疗设施因素
新生儿病区比较常见的医疗设施包括注射泵、吸引器、呼吸机、监护仪、蓝光箱、新生儿保暖箱、抢救辐射台等,护理人员在使用此类医疗设施时,如果不能熟练的操作或及时调整报警设置、温度、参数等,则可能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3感染因素
新生儿病区的患儿多数病情比较严重,新生儿本身抵抗力就比较弱,此时,新生儿若是接触侵入性操作,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自己,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并且将已感染和未感染的新生儿分开护理,这样可有效地减少新生儿感染的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要合理的给予新生儿抗生素治疗,避免出现因不当的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感染。
2.4护理人员的素质
3.1临床症状观察
3.2静脉滴注护理
3.3预防感染护理
护理人员要严格的按照无菌的操作给予新生儿护理,定时给予其病房消毒处理,加强其皮肤护理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给予新生儿护理,这样可降低新生儿出现感染的情况。
3.4母婴同室管理
把棉布包叠成鸟巢的形状,将新生儿放置在其中,这样可增加新生儿的舒适感以及安全感。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新生儿修剪指甲护理,这样可防止新生儿抓破皮肤。定时帮助新生儿更换,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的处理。同时,将新生儿放置在产妇的床边,这样可以使产妇更好的照顾新生儿,并且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新生儿所存在的问题。
3.5医疗问题改善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共同参与式护理
0引言
随着母婴同室病房的建立,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将由传统的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转变成母婴同时的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1]。女性在分娩时,情绪波动较大,面临自己即将成为母亲,缺乏相应的分娩经验以及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同时,目前多数为独生子女,产妇在分娩和新生儿的照护中会产生过度紧张。采用共同参与护理模式,能够使产妇较早的接触新生儿,在与护理人员的共同护理参与下,能够尽快的适应母亲角色,并消除紧张情绪,学会新生儿的护理方法。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60例分娩产妇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60例分娩产妇,根据产妇的意愿,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其中对照组产妇260例,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7.4±2.5)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1±0.8)周,平均住院天数(4.5±1.9)d,128例产妇行剖宫产,132例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2.5~4.3kg,平均体重(3.4±1.2)kg;观察组产妇300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8.1±2.3)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3±0.9)周,平均住院天数(4.6±1.5)d,130例产妇行剖宫产,170例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2.5~4.2kg,平均体重(3.3±1.4)kg;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住院天数以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3评价方法。
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新生儿能力、母亲角色的适应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新生儿能力评估主要包括尿布的更换、脐带的护理,新生儿沐浴、穿衣以及哺乳等护理知识的掌握,满分为100分,每个小项均有不同的得分。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主要分为:适应:产妇能够较快进入母亲角色,能够熟练地哺乳,乳汁分泌状况良好,母婴能够和谐相处;不适应:产妇过分担心新生儿的护理,为做好母亲的充分准备,不能够进入母亲的角色。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组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3.9%,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为(86.4±6.4)分,对照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为(75.6±5.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杨东英,雷叶琴.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9(28):795-796.
[2]沈丽明,李凌芸,陈英.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护理管理模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04(25):634-635.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33周~42周,平均年龄(37.5±0.5)周;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患者年龄38周~42周,平均年龄(40.0±0.5)周。其中新生儿窒息3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40例,早产儿10例,其他1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告知患儿一般病情,并要求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做好监护工作。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措施,以新生儿为中心,将新生儿看作自己的亲人,如同弟妹一样地照顾;护理人员要更加勤快地巡查,在基础巡查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24h全天监护的值班管理,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交接班工作。
统计分析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时统计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包括新生儿护理纠纷等。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满意的人数达到98例,护理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新生儿风险事故发生统计分析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人员前馈性控制措施之后,新生儿护理纠纷1例,跌倒患儿0例,风险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风险发生率为8.00%,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护理管理难点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效果
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专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改善了护患关系,突出了专科特点,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提供了保障。
【摘要】:新生儿由于其生理功能调节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新生儿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关心呵护,以积极的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安全预防措施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长对医疗和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从入院到出院均由护理人员操作进行,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能出现差错,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儿科医学知识及专业护理技术,还要随时排除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住院病儿的安全。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2环境:新生儿对外界的抵抗力差,而病区不能严格区分感染、非感染病房,由于患儿多,环境消毒不及时等,特别在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医护人员忙于诊疗和护理,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可危及生命。
1.4药物外渗:新生儿患者大多数是危重患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全身各脏器发育不完善,入量不能满足机体基础需要量,经常需要静脉输注渗透压高的液体以提供热量。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用多巴胺、多巴酚酊胺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由于新生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既增加工作量,也给患儿带来伤害。
1.5其他:新生儿腕带脱落,化验单与抽血条码不符,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及时,书写不规范,使用非医学术语,记录缺乏连续性,医护记录不吻合等.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作为新生儿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新生儿护士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与患儿家属的语言沟通技巧,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让家属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另外定期进行专科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年轻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减少由于技术不熟练造成的安全隐患。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患者安全隐患的发生。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防止配奶污染。喂奶时不可离开患儿。患儿沐浴时,注意水温及安全。抽血标本时,防止新生儿坠床,同时压迫抽血部位以不出血为止,并动态观察抽血部位有无继续出血。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远红外抢救台,按时测量体温,并根据患儿体温及时调整箱温。患儿异常哭闹时及时评估找出原因给予及时处理。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做到:a.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每天进行擦浴,病情允许后每日沐浴.b.及时修剪患儿指甲,以防划伤皮肤;c.新生儿皮肤相对较薄,要尽可能少用胶布,清除胶布时动作轻柔;d.做好关键部位皮肤如关节、颈部、臀部的护理。e.加强脐部护理,发现感染及时处理.
2.3加强院感管理: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前后应洗手,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以防交叉感染。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血液、体液等戴手套,严格按七步洗手法,做到“每触必洗手”。病室保持清洁。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儿应分室居住,床位隔离,必要时病房进行检疫消毒。
2.4帮助护士减轻压力:医院领导重视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护理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给予新生儿护士以肯定的评价,减少监护室噪音,减少工作量。
2.5输液部位的评估和观察:新生儿输注营养液和血管活性药物之前,首先加强局部静脉状况和全身情况的评估。血管活性药物严格按医嘱要求的滴速,加强巡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渗漏、肿胀、若有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对渗漏部位予以硫酸镁湿敷或酚妥拉明局部湿敷,并积极观察变化。
2.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腕带识别制度: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分别进行,避免同时脱掉多个患儿的衣服,清洗完后应及时核对新生儿腕带有无脱落和是否正确.抽血时必须两人核对化验单和抽血条码,并进行登记.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要求护士理论扎实,遇到问题要请教,书写完毕再次检查的习惯,科内成立质控小组,质控员每天检查并登记护理工作中的缺点和漏洞,护士长不定期检查,每个月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志码】B
0前言
新生儿在无陪护病房中容易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的恐惧和抗拒,出现哭闹和躁动等情况,在身心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母爱替代护理是一种从新生儿身心特点出发的人性化护理模式,侧重于像母亲一样为新生儿提供各方面的护理干预[1]。本次研究探究无陪护新生儿护理中母爱替代护理法的运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从本院新生儿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无陪护新生儿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研究,胎龄31~40周,平均38周,均未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对入组新生儿实施随机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母爱替代护理。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统一使用SPSS17.00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例(百分比),组间比较实施x2检验,P值小于0.05为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2.1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与比较对两组新生儿的平均胎龄、出生体质量等进行组件比较均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临床护理质量评估与比较对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可得观察组评为优的有41例,良7例,总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P
2.3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统计与比较调查统计两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可得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P
【关键词】新生儿;新生儿护理;经络抚触;体格发育
临床实践证明,对新生儿进行系统性的抚触能够直接婴儿的生长发育[1],提高免疫力,增强消化功能,提高睡眠质量;通过家庭抚触的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我院自2009年1月开展新生儿经络抚触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其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正常分娩或剖宫产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20例,其中男51例,女69例,阿氏评分>8分,体重2500-3500g;出生时无窒息,无新生儿溶血症、无高端红素血症及各种感染;均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母亲营养良好,无合并其他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第2天头围、身长体重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络抚触,即按照背部-臀部-四肢-头面-胸腹的顺序进行脾经、肾经按摩。①背部:俯卧位,从颈部大椎起,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捏拉皮肤及皮下组织,反复3次;②臀部:从中央至两侧来回环状按摩;③顺时针指腹依次揉按合谷、劳宫、足三里、涌泉15次,略带提拉;④头面部:从前额正中向两侧滑椎推至太阳穴顺时针揉15次,再从前额发迹推按至枕后,双侧手掌随机抚触头、面、颈部;⑤胸腹部:双手分别从侧胸肋缘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在胸部交叉;然后从左下腹交替按摩至右下腹,神阙穴用掌根环形按摩,顺、逆时针各15次。每次抚触5分钟,每天2次,持续90天。
1.3观察指标测量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头围、身长、体重情况及45、90天的增长差值。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45天、第90天的头围、身长、体重增加情况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经络抚触能促进新生儿睡眠。经络抚触通过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按摩,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脑醒神;医护人员及双亲在抚触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抚触者与新生儿皮肤的接触,能有效刺激新生儿皮肤感受器,减少新生儿的焦虑和不安,提高睡眠质量[3],延长新生儿慢波睡眠时相,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4结论
综上所述,经络抚触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对现代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具有指导意义,应将其纳入新生儿常规护理,让广大婴幼儿受益,提高人口素质。
[1]叶笑梅,颜胜宇.抚触在治疗新生儿肠痉挛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下旬版):50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