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题词道:瑶族药浴来自民间,奇效无比,开发出来利民利国,贡献人类。瑶族医药作为瑶族历史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及用药特点,其药浴疗法更是代代相传,人人喜爱,家喻户晓。千百年来,瑶族药浴凭借其安全的疗法以及瞩目的疗效,已成为瑶族人民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保健习俗。如今,更让世人欣慰的是,瑶族药浴已经开始走出深山,走向市场,为人类创造福祉。
春季药浴
春季是由寒冬向炎夏的过渡时节,正是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之时,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也相应地开始恢复生机,然而阳气虽渐生,阴寒却未尽,《孙真人摄养论》中谓:“小泄皮肤微汗,以散玄冬蕴伏之气”,春季可以通过轻微发汗以温散寒邪。
春季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使阳气升发、强健脏腑机能,如散步、踏青、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能舒张筋骨,畅通血脉,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有益于心智发展。但要注意春季运动应适度,小泄微汗即可,不宜运动剧烈以致大汗出,因为出汗过多则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而损伤人体正气。
夏季泡浴
阳气生于春而极于夏,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但夏天人体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容易出现纳差。尤其是岭南地区,夏天时炎热潮湿,外湿引动内湿,人体湿气重则阳气升发受阻。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对岭南的气候、地理对疾病的影响有了清楚的记载,曰:“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说明了岭南地区气候炎热,且湿润多雨,因此湿热邪气为重。以上记载均指出了岭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此时气候湿气为重,外湿引动内湿,人体湿气重则阳气升发受阻。所以夏季适时泡浴可以使毛窍疏通,腠理开放,润肤止痒,祛除湿热,有助于阳气升发。
脾为湿土,岭南人民身体湿气重会引起脾胃、肝胆、膀胱、大肠等脏腑湿热病症。湿热疾病包括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大肠湿热等。对于湿气重引起湿热病症,瑶族人民常通过泡药浴的方式进行调理治疗,在泡药浴时应该注意对症用药,而不要盲目泡澡:脾胃湿热,病症表现腹部闷满、厌食、脾胃虛大、便溏,可以用利湿清热的方法,用艾草、生姜、菖蒲、藿香等泡澡;肝胆湿热,病症表现口苦食欲差、肝痛、身体皮肤和眼睛发黄等症,泡澡可以用龙胆草、柴胡等,并选用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内服;膀胱湿热,病症尿黄疼痛、腹痛大便异常、里急后重,可以用藿香、金钱草、黄柏、黄连等泡澡,并采用白头翁汤内服。
秋季泡浴
《类经》称秋季“阳和日退,阴寒日生”,在这个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人体也正值阴长阳消的过渡时期,此时昼夜温差大,寒暖失常,气候干燥,风大雨少。经过一个夏天的高温,我们大部分人群已经习惯生活在开着空调睡凉席旳环境下,身体也已经适应了这样旳环境,而到了秋天气温骤降,当人们开始察觉到凉意时,身体已经受到秋风旳侵袭了,比如一些慢性旳风湿病、关节炎等等都与秋风有关。而且在夏季时,很多人都喜食冷饮和生冷食物,肠胃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凉性食物,而到了秋季,肠胃没有一个缓冲期来适应,我们很容易引发肠胃不适,稍有不慎就会上吐下泻和腹泻不止。
在秋之时泡药浴,不仅可促进血液循环,让人体及早适应温度变化的刺激,提高耐受能力,还可驱除体内残留的暑气,缓解因酷暑带来的紧张、焦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可根据体质及患病状况灵活配伍出适合每一个人的药浴处方,从而既能治病,又可强身。
秋季泡浴,通过药物、水、温度的结合,达到药疗、热敷与水疗的三重效果,所加入的药材发出的芳香气味与沐浴时的畅快心情,除了让身心能得到放松,更可对某些关节、肌肉损伤的复原有正面帮助。此外,秋天泡浴不仅能消除疲劳,排风祛湿,还能温暖肠胃,让肠胃得到缓冲适应,刺激肠胃的蠕动排毒,不失为秋季养生的良方。
冬季泡浴
冬季,北风呼啸,大地冰封。《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湿,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时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故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在冬季进行泡浴,能温阳益气,祛风散寒,改善全身微循环,促进人体排汗,不仅缓解了手脚冰凉的症状,还使得皮肤红润、细腻光泽,从而达到温补肾阳之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重点网站
设区市政府门户网站
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
市直各部门网站
主办: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