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5.16
在今人看来古人奇葩的防火做法:
一、在房梁上挂“避火图”。
上图就是避火图,什么你看不清楚?好吧,那就放个更清淅的。
避火图为什么是春宫图呢?
挂春宫图,不是古人用来“欣赏”或参照学习用的吗,居然还能防火?
你可能替古人想歪了。
来,安全曹给您解释一下:古人是怎么想的。
一.古人认为火神是个女的,并且常穿红衣服。一旦她看见春宫图,就会害羞,就跑了,就不敢来了,于是家中就不会有火灾了。(看来火神是个很清纯的女子,一点也不“污”)
二.我们最早的祖先是有“生殖崇拜”和“性崇拜”的,首先是因为性交能使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难以形容、欲仙欲死的快乐,古人认为其中一定有神力或魔力存在。而且性交使女子怀孕、分娩,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于是对性交更加崇拜。因此,认为这种“神力”可以抵挡一切鬼神,火神也不在话下。但这种“神力”不可能随时随地去展现,所以,就挂个春宫图吧。
二、在建筑物横梁上雕刻或画鱼、乌龟这些水里动物。
鱼、乌龟这些动物可以寓意为:“年年有鱼”、“长寿”之外,还是就是它们都是水里的动物,它们能“带水”,水能防火。
三、写错字、取水名来防火
又称“五行防火术”
古人喜欢在建筑物的门上挂个匾,当然匾上一定要题字的,以标明其名称。但所书匾中的“门”字,最后一笔往往不带钩,这是古人写了错别字吗?
当然不是,这是古人出于防火的愿望有意写的。
古人认为“门”字上的钩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特别是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
这些“天子”中,最深信不疑的就是朱元璋,还曾因此杀过人。
除了“门不带钩”,还有“阁必有水”。
古人认为:“水克火、火克金”。
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得名,就是此理。
“天一”,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天一生水”,以求防火。
说来也怪,天一阁建好后从未出现大的火灾。
实际上,这不是阁名防火,而是整个建筑的防火设计合理,防火措施到位。
乾隆皇帝修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时,便仿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建藏书阁,分别收藏7部《四库全书》。7座楼中6座名字里带水,分别是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只有建在镇江的文宗阁不带水,这是因为文宗阁建在金山上,近江,不缺水,不然就“水漫金山”了。
四、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
又称“防火厌胜术”
在建筑中放置“厌胜”之物镇火,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在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
正吻在早期又称“鸱尾”、“鸱吻”、“龙尾”、“龙吻”、“蚩尾”等不同叫法,唐代苏鹗的《苏氏演义》中记载,当年汉武帝刘彻建柏梁殿,因为宫殿火灾频发,有术士上疏说,“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建议在堂殿上安置“蚩尾”。故正吻就成为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计物。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一子就叫:鸱吻,是灭火的神物。
在清代,还曾用能降火的“水龙”来做防火厌胜之物。如故宫的文渊阁是皇家藏书之所,防火第一,其屋脊的正背两面各雕9条龙。据说大禹治水时曾降服了九条龙,乾隆皇帝遂把它们请来治火。
这种厌胜之术能防火吗?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绝火灾。有学者统计,到1949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73次,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在今天看来,古人这类的防火做法挺荒诞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则反应了前人对火灾风险的认识,以及预防火灾、祈求平安的愿望!但古人并不全是依靠这类做法来进行防火,这些只是众多措施之中的辅助做法或是通过某种载体对火灾预防的心愿。接下来介绍一些古人在防火方面的智慧与科学做法。
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这句话里包含的原意,可以这样理解,即便大火扑灭了,救火任务结束,也要提高防火意识。这是中国早期防火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最早出处。
而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则在《韩非子·喻老》中指出:“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意思是房子再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而喻做人做事的态度,透露出的却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古人对了防火的意识从很早就深入人心,据《周礼·天官》记载,当年掌管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即在每年易发火灾的春秋两季,宫正要摇动木铎,提醒大家严防火患:“半夜三更,小心火烛”、“寒冬腊月,火烛小心……”
防火也是古代设计师们在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今天在故宫看到了大铜缸,就是专用于防火,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马头墙,也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更多的是起到隔断以防止火势曼延的作用。
故宫里的大殿前、庭院中都摆放着一个个大金属缸。这些大缸腹宽口窄,容量极大,而且装饰精美,两耳处还加挂着兽面铜环。旧时,人们称大缸为“门海”。
这些缸平时会添满清水以备防火,一旦到了冬天还要在缸底燃烧木炭保温,以防水结冰。这些太平缸均架设在用石块围成的“圈足”上,其中有一个石块可以移开,使缸底形成灶膛。如果您去故宫仔细观察这些缸下边的“圈足”内侧,至今还留有烟熏火燎的痕迹,缸内壁也积有厚厚的水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