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先是张晗沁介绍“七夕”的风俗。她说,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节日――七夕节。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据说,这天晚上在瓜果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张晗沁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有人补充:据说,七夕这天不大能看到喜鹊,因为它们都去搭鹊桥了;现在很多地方还能看到“鹊桥”这个词,我们苏州就有一条路叫“乌鹊桥路”;还有一个词牌名叫“鹊桥仙”呢,秦观就写过一首《鹊桥仙》。
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的产生和演变,前人多有论及,本文拟将牛郎织女神话的演变分为雏形期、渐变期和形成期三个阶段来更好的了解牛女神话及其悲剧性意义的形成原因。
一、雏形期
在先秦时期,有关牛郎织女神话的文献记载较少。我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探讨神话的渊源。
(一)《诗经小雅大东》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此时的牛郎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星,虽然把它们已经被人格化了,但还看不出他们之间发生了爱情。银河、织女、牵牛乃是构成牛郎织女神话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从诗中能够看出银河和织女星、牵牛星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为后世人们想象二星为夫妇提供了基础。
(二)《大戴礼夏小正》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则旦。
《夏小正》的作者对于七月的天象言之特详,除了银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提到了织女星象,这虽然纯粹是对天文现象的说明,但对在七月时,织女星东向牵牛星这一星象的观察,或正是后来人们想象织女七月七渡河会牵牛的这一情节的基础。
(三)《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此处的的“三弃”是说织女被牵牛抛弃了多次;“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从这两条简文意思大体一致,是说牵牛织女的婚期是戊申、己酉,但二人的婚期并不长久,不到三年牵牛便抛弃了织女。“牵牛织女为夫妇”,是牛郎织女神话得以形成的最基本的情节。但此时牛郎织女神话的核心是牵牛弃织女导致他们分离,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婚姻悲剧,并由此奠定了牛郎织女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
二、渐变期
牛郎织女神话的渐变期,主要是在两汉时期。这个时期牵牛织女神话还加入了西王母和鹊桥神话这两个新要素。
(一)汉代画像石中的牵牛织女
(二)汉代文人笔下的牵牛织女
汉初《淮南子m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此处织女与雷公、夸父等神话人物并提,可见入汉以后,织女星已充分显示出她的神格,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一位女神。稍后的《史记天官书》亦云:“织女,天女孙也”,这赋予了织女珍贵的身份地位。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以牛郎织女为主题来吟咏悲欢离合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首诗将银河、牵牛星、织女星三者特殊的相对位置,譬喻为隔河相望的男女,并且二者是相互恋慕而被银河阻隔,明确赋予了两星“离别”的象征意义。
(三)汉代牵牛织女神话中的新元素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知汉时即有七夕鹊桥之说。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鹊桥神话细节乃备。”
三、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演变的更加详细具体。晋张华《博物志》曰: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有浮槎去来不知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
这则故事记载说见“织妇”与“牵牛丈夫”,虽未指明就是织女和牛郎,但可以看出天河里织衣的妇人,牵牛饮水的丈夫,俨然是人间男耕女织生活的写照,与汉代牛郎织女神话一脉相承。唐宋以后,牛郎织女神话与民间的“白衣女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相嫁接,使得牛郎织女神话与民间传说、仙话相交融,有了骨、血、肉的内容,而这个具体的神话典型,也将成为后世传说、民间故事的典型,更富艺术性和战斗性了。
四、牵牛织女神话悲剧性原因
首先是自然天象与人文社会的互相影响,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再银河的东、西岸,此种位置正是夫妇之位。《礼记》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夫妇之位也。”而且这里用“以东为夫,以西为妇”的阴阳之道,来象征日月之运行的天道。其次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为“离日”,这个日子在人们的习惯中是不宜嫁娶的。“日书中以牵牛娶织女之日、女娲死日、禹取涂山女之日都是凶日,而牝月牡日则是吉日。”一些学者以以事记俗的方法研究禁忌日、凶日,这自然会形成一种习俗,也会让人们形成一种心理,就是将这些日子当作禁忌日。人们会受到心理暗示,即牵牛织女结婚的日子是禁忌日,不宜嫁娶否则会导致他们婚姻的悲剧。
一些文人以织女“贪欢废织”而受惩罚来解释牵牛织女的婚姻悲剧;另外两晋南北朝的文人还以“牵牛借天帝礼钱不还”而受惩罚来解释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这两种解释都颇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神从星辰名逐渐神化和世俗化的演化,使这一神话传说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再到包含的情感,都向普通民间世俗生活的演变,而世俗化生活化是牛郎织女神话演变的最终结果。通过与仙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融合,使牛郎织女神话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因此牛郎织女神话的悲剧性意蕴更能够使牛郎织女形象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它的影响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在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由这个故事派生出来的七夕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神话中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就在七夕。
七月初七正值三伏天,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抬头看向星空,就会发现在横贯长空的银河中间与两边有三颗星分外明亮。其中最亮的一颗闪烁着青白色光,位于银河西北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织女星。另一颗亮星位于银河东南,稍暗于织女,这就是牛郎星(又名河鼓二),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正是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
这两颗美丽的星星拨动了中国人的情思,从而产生了浪漫的牛郎织女神话。这个神话最早在西汉就已经产生,东汉时定型。凄美的故事曾令无数文人倾倒,而吟咏出众多歌咏七夕的诗词。
七夕节在民间有很多民俗活动。如浙江嘉兴制作香桥,祈祷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山东则视七月初七为牛生日,感谢它为牛郎织女所作的贡献;台湾还祭祀七娘娘,以祈求生育;有些地方还祭拜魁星,以求高中。当然七夕最普通的习俗,还要数姑娘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织女是天上仙界的巧妇,据说天上美丽的五彩云霞就是她的作品。拥有她这样的女工是人间女子的共同心愿,而乞巧则是实现这一愿望最便捷的方法。乞巧的花样很多,有穿针乞巧、投针卜巧、喜蛛应巧等等。
织女的手艺天界第一,每年七夕与牛郎相见,兴奋之余说不定会向人间泄露一些,所以姑娘们要准备好祭祀,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测试自己是否得巧。
【投针卜巧】七夕中午,放盆水在太阳下曝晒,过一会儿,尘土在水面结上一层薄膜,这时将针放在膜上,观察水中的针影。如果呈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已经得巧。
【喜蛛应巧】七夕捉只蜘蛛放在盒中,让它在里面结网。第二天早上打开,如果蛛网又密又圆,则得巧多。
【穿针乞巧】七夕晚上用彩线穿针,谁先完成就说明谁得巧。
【书画乞巧】乞巧不是姑娘们的专利,也不光只求针线活,文人仕子也可以在七夕磨墨挥毫,祈求自己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幅好画。
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师:面对美丽的星空,怎能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呢?90年前,年轻的诗人郭沫若面对美丽的星空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天上的街市》。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生:(读注释1)
师:下面由我带领大家一起神游“天上的街市”(范读),请大家思考:
1.在天上的街市,你看到了什么?
2.你认为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我看到了街市、陈列的物品和牛郎织女。可以用“美丽”来概括。
师:天上的街市美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生:点着无数的街灯。
有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这是写的景,还有呢?
生: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相会吗?
生:闲游。
师:用你们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他们在街市闲游的场景。
生:他们边走边聊关于月亮的对子。
他们在跳舞。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甜蜜。
师:在传统神话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的?
生:牛郎织女被分开了,一年只能相会一次。
师: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齐读3-4节。
生: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和传统故事里的牛郎织女不一样呢?
生:郭沫若向往自由的生活。
师:读诗不忘读背景。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作背景吧。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师: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向往、渴望。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吧。
诗人满怀激情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诗人看来,这个世界能实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能、定能。
师:一起读,读出信心。
师: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也去看一下美丽的街市呢?
生:请老师闭上眼睛,在我的朗读中想象美丽的街市吧。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美丽的街市。
诗人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齐读第一节。
生:由地上的街灯到天上的星星,由星星到街灯,再由街灯到街市。
师:这种手法叫联想。街市上的物品,还有牛郎织女是作者创造的,这种手法叫想象。
诗人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抢答:
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生:像小精灵在飞舞。
像骑着摩托车在奔跑。
师:还很现代化呢!
美的语言需要我们去积累,下面我们比一比谁先把这首诗背熟。
(音乐响起)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让我们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好吗?
(下课)
【点评】
浅文要深教
――简评《天上的街市》教学
如何做到“浅文深教”呢?
其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心悟心”,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生: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退潮,诗人对现实不满,向往自由幸福。
其二,要美文美读。叶圣陶先生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深处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充分地吟咏诗歌,是走进文本、鉴赏诗歌的必要前提。吟咏越自由,感受越真切;品味越充分,则体验越深刻。因此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它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始终。不足之处是:如果老师也加入到朗诵的环节,与学生一起吟咏诗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第一重魅力。
第三,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体裁。诗歌有几个特点:
2.形象生动。要分析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品读全诗,读出意象的魅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自然能引出作者所寄寓在诗歌字里行间的诗情。通过《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结局和本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对比,设置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明白作者这样改写的原因,从而自然地带出了本诗的主题,使学习难点轻松解决。那么面对神秘的夜空作者看到了什么?描绘出了什么?
明确:(1)作者看到了街灯、明星、缥缈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闲游的牛郎织女;(2)描绘出了天上牛郎织女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深”,还应指在看似浅显处挖掘出深意。
如:课文中出现的4处“定然”与“定能”都表示肯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现了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加达默尔说:“阅读是一项无终极的活动。文本意义绝非一次性解读能够完成的,它在动态的发现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张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
世上没有的珍奇。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辨一下“闲游”和“相会”的不同,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2、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思念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一种甜蜜的惆怅。七夕将至,我对你的思念愈演愈烈,只愿你能体会到。
3、爱使青春燃烧,爱使生命灿烂,绽放美丽的笑脸,流露深情的双眼,浓浓的爱意在心间悄悄蔓延,七夕来临,给我梦的期盼,给我坚定信念,让我们签下幸福的订单!
4、银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几世的缘份,都化作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洒下世间,留给世人无限的祝福!
5、什么叫浪漫,明知道她不爱你,还送她99朵玫瑰。什么叫浪费,明知道她爱你还送她99朵玫瑰。
6、七夕了,幸福的情侣们都相聚了,可为什么只有我被遗忘在孤独的角落里,一个人慢慢的品尝着寂寞的滋味……
7、让日光去温暖你,让月光去滋润你,虽无法相见,那璀璨的银河都已撒满我对你爱的誓言。
8、都说牛郎和织女是最痛苦的,一年只相聚一天。我说他们其实是最幸福的!有谁364天都被思念着呢。
9、没有情人的人怎么会喜欢情人节的到来呢?无奈它毕竟已经来了只好祝福别人啦!
10、思念是甜蜜的惆怅,它能把女性天生的嫉妒搓揉成忧伤,溶成一片浓浓的深情像月光皎洁,明亮。
11、昨晚又是一个无眠夜,因为想你。"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2、多少痴心风雨中,多少泪莹划夜空。痴情原是有情心,相逢一笑落梦中。
13、流水落花夏去也,斜风细雨乍秋寒,七月七,月易见,见君难……
14、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上,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我的心永远牵挂着你,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15、看,月影映照树影,银霜茫茫情谊长;盼,七夕聚会鹊桥上,真情瞬间来点亮;仙女情难忘,真爱人人想,愿七夕来临日,祝爱意绵绵勿相忘,一生幸福万年长!
16、假如真的有鹊桥。我要跟你走到桥的尽头,然后把桥拆了,毫不让你走。愿意吗?
17、手握相思笔,独坐相思椅,望着相思月,想着相思的你,天是蓝的,海是深的,我爱你是真的。
18、天上人间,岁岁年年,今宵团圆,唯愿永远。对你的那种特别的感情,只想告诉你,今生不变!
19、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0、我们不做牛郎织女,因为他们相距太远而相见又太短;我们要做我们自己,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把我的心牢牢拽住!
21、七夕之夜,面对皎洁的明月,让我郑重许下我的心愿:我要爱你,直到永远!
22、我一直喜欢睡觉,可是现在我失眠了,上天告诉我,只有你能治好我!
23、又是一年七夕到,还是一心对你好。不是一生长相守,就是一世单相恋!
24、我是鹊桥旁那颗美丽的流星,只为有你一次真爱的回应,我痴痴地等待着你……久久不愿离去……
25、我无法保证、无法向你承诺什么,但我会做到:如果有一天你有饥饿的感觉,那时你定会看到,我已含笑饿死在你的怀抱中。
26、写张给牛郎给织女的贺卡,让它飞翔在天际!写出你心中我心中的话语,永恒美丽的相遇!
27、我们的网络爱情就是从今天开始的!真的好甜蜜!希望每一个中式情人节,你都会在我的身边。七夕情人节快乐!
28、星星如果能读懂此刻的心,月亮如果能明了此刻的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9、当星河都在变迁,你我却仍天各一边。但请相信,纵使万水千山,日日夜夜对你的思念从未曾改变。
30、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有你说不出的无奈…但是你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越是这样我就越难受。
31、莫羡鹊桥仙,人间花更嫣;今沐七夕雨,爱你更心坚!
32、天上牛郎织女相约鹊桥,地上一群傻瓜约会断桥。试问: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国情人节!
关于七夕的诗句
1、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2、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古意》)诗句
3、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唐。徐凝。《七夕》)
4、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5、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宋。晏几道。《七夕》)
6、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8、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关于七夕的诗句
9、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1、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1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13、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七夕节的历史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习俗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图片、实物导入
图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可以使用课本的插图,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下载图片,还可以用照片。例如,在讲《洛阳诗韵》时,给学生看了几张洛阳主要景点的照片,有白马寺、龙门石窟、牡丹、还有一些寺庙,另外还拿出了几匹唐三彩马,同学们尤其对唐三彩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边展示边介绍,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随后又说道:“洛阳到底有什么特点,又有着什么样的韵味能让作者对它情有独钟下面我们一起走近洛阳这座古城!”
三、游戏导入
使用这种方法导入,较好地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这一教学理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复述》时,让大家做了一个“咬耳朵”的游戏。分好组后,每组的第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听我说完一句话后,迅速传给下一个,依次往后传,哪组先传完并且正确哪组获胜。虽然强调了要求就是要附在耳朵上悄悄地说,但是教室里还是热闹的很,结果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我问道:“刚才大家在做什么”学生说:“把自己听到的再叙述一遍。”我说:“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述》,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传到最后有的传错了吗这是因为大家还没掌握复述的要求和类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复述。”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了。
四、剖析题目导入
五、引用导入
六、讲故事导入
七、小品表演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把要学的课文内容经过事先简单排练后,请几位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上台将课文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建立更深的感性认识。如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六个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子、妾、客人、徐公、齐威王。在道具方面同学们也是下足了功夫,把床单披在身上当做古代的长袍,用纸做成帽子。
邹忌:和徐公比,我帅吗
妻子:(发自肺腑地)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无法比喻了。
妾:(战战兢兢地)您没有徐公帅,不是,徐公比您帅,不是,您比徐公帅。
客人:(敷衍了事地)徐公没有你帅。
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了看,自知没有徐公美,次日拜见齐王。
邹忌:我自知我没有徐公漂亮,但是我的妻子爱我,妾害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美,我是受到蒙蔽了,大王您比我受到的蒙蔽还要大。
齐王:那我该如何是好呀
在同学热烈的掌声中,我顺势说:“齐王应该怎样做呀下面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引言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具魅力的格律形式和瑰丽华美的文采风流亦使之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奇株异葩。人们或为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空灵雅致的风韵而吟咏回味,或因其“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旷达雄浑的气象而击节赞叹,这些千古吟诵的诗词凝聚着中国文字的独特意象,沉淀着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神秘气韵。故而许多人感叹,译中国古诗词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古诗词翻译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比其他翻译更大的挑战:语言形式即格律的忠实再现,和文化神韵的美感传递。中国古诗词的“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平仄相辅、韵律整齐的语言形式构成了特有的外在美,而用字精炼,讲究用典,又使其蕴涵着幽深绮丽的内在美。
二、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
三、文学翻译中的“信”与“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翻译界历来强调“信”,自严复、鲁迅以来,“信”一直是翻译的标准之一,然而关于“信”的理解却并不一致,众说纷纭。而文学翻译既然是一门艺术,“美”自然是不能或缺的。于是,如何才能做到“信而美”成了译界的难题。而笔者认为,从接受理论的观点出发,所谓“信而美”的译文正如乌托邦一样是不可能的,下面让我们从一首宋词的不同英译来进行分析。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这首词以清丽细腻的笔触,歌咏牛郎织女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境界幽深,缠绵悱恻,令人吟咏再三而回味无穷,可谓千古绝唱。下面将四种不同的英译抄录如下,以进行分析比较。
QueQiaoXian
Cloudshavetheirpeculiarflairandskill;
Theycanchangetheirsizeandshape,astheywill.
Starshavequalitiesmorewonderfulstill;
Thehopesoftheirfellows,theycanfulfill,
Inthosecelestialregions,highabove,
Aslinksforonestartoappproachherlove.
Theyhelp“Lassie”tocrosstheMilkyWay,
Toseeher“Laddie”onceayear,thisday.
Theirloveislikeheavenlydewforgodstodrink.
Tothehumanlevel,itwouldneversink.
Onerendezvousbetweenthemisofmoreworth-
Thancountlesssuchaswehaveonthis,ourearth.
Theirloveisconstant,aswateris,initsflow.
Thelover’smeetingisshort,assweetdreamsgo.
HowshebearsthesightofMagpieBridgewithoutatear.
Whichmarkstheirseparationforanotheryear!
incetheiraffectionissomethingthatendure,
Musttheybillandcooasdailyrenewer
——张德鑫译
Thefleecycloudsaffectpatternsdelicate;
Theflyingstarscommunicatetheirgriefe’ersodeep,
CrossingtheexpansiveMilkyWaytheymeet
Alas!Thatsinglemeetamidcelestialwindsanddews
Surpassescountlessmeetsonearth;
Sweettendernessoverflowstheirhearts,
Shortrendezvouspasseslikeadream
Mournfullyshecontemplatesherhomewardway
Acrossthemagpie-bridge!
Yetiftwoheartsareeversteadfast,
Thoughparted,theyaretogether
Nightandday!
——黄宏荃译
LinesfortheQueQiaoXianMelody
Thesetransparentcloudssodelicateandbeautiful
Themilkywaysoluminousastarvanishesinit
Thatfallingstarwhichcariesregretlikeamessenger
Forthecowherdandthewomanattheloom
Altairandvega
Thoseloverswhocanmeetonlyonceinayear
Butforthemthisismorewonderful
Thanthecountlesstimes
Loversinthisworldmeet
Theyarejoinedforonelongperfectedmoment
Theymergeintoeachotherlikeslowrunningwaters
Theirhappylovingisthekindliestofdreams
Ohtheyhavetoknowthesadnessoflookingback
Astheydepartontheirseparateways
Travelingoverthebridgeofbirds
Butbecausewhattheyfeelshinesinthemforever
Itsurelydoesnotdistressthem
Eachdayandeachnighttheycannotbetogether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译
Tune:“ImmmortalattheMagpieBridge”
Cloudsfloatlikeworksofart;
Starsshootwithgriefatheart.
AcrosstheMilkyWaytheCowherdmeetstheMaid
WhenAutumn’sGoldenwindembracesDewofJades,
Allthelovescenesonearth,howevermany,fade
Theirtenderloveflowslikeastream;
Thishappydateseemsbutadream.
Cantheybearaseparatehomewardway
Iflovebetweenbothsidescanlastforaye,
Whyneedtheystaytogethernightandday
——许渊冲译
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体裁。宋人作词择调,不光选择调声,更要顾及调名。当然词调多数具有通用性,在内容和题材上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但有些词调,“按其制调造曲的本意和习惯用法,用调时不能背离。”鹊桥仙这个词调一般用于节序,主要是咏七夕,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从对词调的翻译来看,只有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将这个词调的含义译了出来,其他三首翻译都只是用汉语拼音把鹊桥仙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调名直译了过去。这种译法似乎过于笼统。如不对这个词调名进行解释的话,那么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会如读天书,不知所云。
下片开头写双星的一段短暂的欢会。“柔情似水”,形容双方感情深沉广大,浩渺无际;“佳期如梦”,这一欢会又是似真如幻,并且是非常短暂的;“忍顾鹊桥归路”,不能不分手了。一个“忍”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出了多少依恋,多少怅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尾的一声感叹,把这缠绵的意象升华了,把一往情深的爱恋抒发得酣畅淋漓,令人荡气回肠。从四个译本的翻译看,不同译者对原词的的内容,情感和文化内涵等种种不同认识、接受与阐释,使他们的译文呈现出了迥然相异的风格。如果从所谓“信”和“美”的角度去评价,很难说谁的译文更忠实,或更具有美感。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译论受传统的美学文论的影响,从本文出发,一味追求译作文本与原文文本的全方位契合,实际上是一种幻想。从传统的“信、达、雅”,到“神似”和“化境”,“直译与意译”,再到奈达的“动态对等”、“等值反应”等等,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学翻译标准,尽管表达不尽一致,但都旨在通过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比较,最终达到最大限度的理想的译文这一目的,并以此来评判翻译结果的好与坏,是与非。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更是强调译文再现原文的“形美、音美、意美”,然而从对上面的几种译文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一个译本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信”和“美”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便会有不同的标准。
正如尤金·奈达(1993:5)所指出的:“翻译中最不可思议的矛盾是从没有十全十美或永恒不变的译文,因为语言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既然如此,任何译文所展现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的语言和文化制约下的对原文文本的诠释和再现。而译者对文本的阐释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准则,对于文本的解释和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而,所谓对原文的“信”“和”“美”,早已转化成了不同译者对译文与各自所理解和认识的原文相对照的主观的“信”与“美”,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正确与否的标准。于是乎谁信谁美的争论似乎已无任何的实质意义,异人异译的现象由来已久,译文实际上是不同译者以原文为模本而独创的作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走出文学翻译中的“信”与“美”相悖的怪圈。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1983.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LanguageEducationPress.
[2]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3]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王守义约翰·诺弗尔.唐诗宋词英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是动画片中的灵魂,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可以带来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神话形象在动画艺术作品中充当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为动画作品本身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反映和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戏曲、皮影、剪纸等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神话故事一样,一起成长在我们的生活发展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形象必须借助这些技艺的帮助。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的神话形象在有着传统文化岁月积淀的土壤中生长而成,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何能让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话角色还原到动画角色中去,并能带来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塑造不仅要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要结合新时期动画造型艺术的新特点,让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新时期语境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结合。也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艺意识的变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摄取营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不断拓宽我们动画的发展,真正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新大陆。
这里的词串宛如四行小诗,有“2-2-2”结构的,也有“2-2-3”结构的,多是二四行押韵,读起来诗的韵味十足。诗中有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天春风纯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桃花杏花”;有夏日特有的风物场景:“夏天台风雷雨/桃子梅子西瓜/蝈蝈青蛙知了/葵花茉莉荷花”;还有“夜晚繁星亮晶晶/爷爷奶奶小丁丁/竹椅蒲扇萤火虫/牵牛织女北斗星”;又有水乡秋色图:“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也有冬日傲雪斗寒画:“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溜冰跳绳”。
这里的图画让孩子们认识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趣和品质。春天万物复苏,和风细雨,柳丝飘拂,百花争艳,蜜蜂飞舞,鸟儿欢唱,好一派新春气象。夏天虽然气候恶劣,但小朋友也有许多乐趣:丰富美味的水果,会唱歌的小动物,美丽芬芳的花朵……插图的主要画面是在一张放满刚切开的西瓜以及新鲜的梅子、桃子的圆桌旁边,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正手捧一角西瓜,在妈妈的指点下送给头发花白的奶奶,奶奶高兴地伸双手去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时,不仅要认识词串所指的事物,还要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语言,从而培养孩子们尊敬长辈、先人后己的良好品质。夏天的夜晚,繁星满天,爷爷奶奶带着小丁丁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讲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让孩子们接受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的浸润,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金秋水乡是一幅菱藕飘香的迷人景象,夕阳西下,鱼虾满仓,渔人唱着欢乐的渔歌满载而归,此刻再配上《太湖美》的音乐,那种诗情画意,怎能不叫人陶醉?冬天虽说有寒流、大雪、北风,但“岁寒三友”多精神:腊梅傲雪开放,松竹苍翠挺立。小朋友们也不畏严寒,他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玩得真欢哪!
二、快乐形象地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放在首位。
识字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辨析字音、分析笔画笔顺。对于刚刚接触这个字或是易错的重点字这样做是应当的,但如果字字都如此,那枯燥的生字教学让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怎么受得了?也就谈不上有多少教学效果了。我们可以在美丽的图画观赏和动听的音乐声里引导学生朗读准确,再随着情境展开快乐的形象识字之旅。比如学习“春”字,老师可以这样讲述:春天太阳出来暖洋洋,爸爸妈妈带着小朋友,三人一同去公园看美景。就是说三人看日出,猜一个字,是什么?学习“夏”字,夏天真热,“夏”是一个小姑娘,你看,她头上这一横是一顶遮阳帽,中间的“自”是她的身子,下面就是她的一条花裙子呀。学习“飞”字,第一笔就像是小鸟的头和身,那一撇和一点不就是小鸟的翅膀么?
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图画的字,比如“竹、燕、舟、川”等;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的字词,比如“拍、托、跳、呼”等;可以让学生比一比,再编儿歌记住一组组音近形近字,比如“请、情、晴、睛”,编儿歌帮助记忆:文明语言多用请,太阳出来是晴天,竖心旁来有事情,目在一旁是眼睛。
由于汉字大多是合体字,我们在教学时常用熟字带出生字,用数学的加法减法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比如
1.加一加:村+又=树木+口=杏禾+火=秋
2.减一减:们-人=门美-大=羊吧-口=巴
3.先减再加:问-口+人=闪棵-木+页=颗
三、游戏活动的巩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懂得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不但要让孩子学会这么多生字,而且要让他们学得快乐,学得牢固。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各种巩固识字的游戏。如:给形近字找伙伴:怀―坏,牛―生。将其他生字宝宝以苹果的形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以摘苹果的方式比赛认读。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组词),将生字宝宝送回家(造句)。加上激励性的小奖品小星星,这样不仅让学生识记了生字,还让他们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做做运动,放松一下心情,学得快乐。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