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洗澡这事儿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却万万不可缺少,不仅是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体现。纵观百姓的生活变化,从家中无浴室只能在夏天到河里洗澡到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在家中洗澡,这不仅仅是人们卫生意识的提升,更是体现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电视上看了一则上海新闻,新闻讲到过去年代老上海人“孵混堂”的旧事触发了我有关“混堂”的一些生活琐事的记忆,渗出了深藏在记忆角落洗澡的往事,浮想联翩,不禁感叹万分。
先蚕祠(摄于1991年)
在我的记忆中,整个小学阶段洗澡都是在先蚕祠门前的小河里进行的(那时小河还没有被填掉)。一般每年暑假期间,天气热了,等到下午我们弄堂里的几个小伙伴偷偷地趁父母上班不在家,聚到先蚕祠门前的“石河桥”(盛泽方言,即阶梯式伸展到河里设置),“扑通,扑通”跳到河里,一个“猛子”直到对岸,然后蹲在水里,待有大半年附在皮肤上的污垢浮起后,用手细细搓,直至露出皮肤的本来面目。这样的状况几乎天天上演,一直延续到秋天,天气凉了才偃旗息鼓。
▲同里浴室(只有大门尚在)
▼混堂躺椅▲老浴室里师傅用杈子为顾客扠衣服
走进朝西“混堂”大门,也就走个2米左转就是一间大堂,里面挨挨挤挤放着一排排躺椅,上面铺着条形的床单。每个“躺椅”上还有一条大大的浴巾,当然这些浴巾并不是用完就换,只不过走掉一人,重新整理下就是下一位浴客盖巾。因为我第一次用时就闻到一股“味”。在靠墙边“躺椅”的上方有许多木制的“一字型”挂钩,“混堂”的服务员师傅手里拿着一把长长的“喔叉”(盛泽方言,就是叉子),把浴客脱下来的外套叉到木制的“一字型”挂钩上。
大堂进到里面浴池还有一段距离,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大家都是脱得光条条,一晃一晃往浴池里走。我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感觉有点不适应,但是后来几次,也很快就适应了。不过大堂里一股弥漫的脚臭气一直无法释怀。走进洗澡的大池间,蒸汽弥漫,刚进去需要一步一探,根本看不清,要过上好一会才能模模糊糊看清。许多人蹲在池子里,只露出一个头,目的就是让身上的老垢逐步浮起,便于等会搓掉。
这样的澡堂洗澡我经历了好多年,模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去洛社师范上学时,每逢星期日要去洛社镇上洗澡(那时学校是没有澡堂设施的),洛社的“混堂”设施和盛泽差不多,我和同学为了能洗个稍微干净的澡,总是一吃好中饭就急急去洗澡。其中有一次,在洗的时候,满池的温水,还是清澈能见底。
▲浴室淋浴间
▲浴霸、油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灯泡式浴霸、空调、油汀等各种取暖电器设备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将浴室进行改造,安装了浴霸。从此我就再也没有去过公共浴室洗澡了。
几十年来洗澡的变化佐证了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洗澡那些事儿已经成为了一种记忆。
◆责编:朱梦亭
◆美编:朱宇婷
◆审核:王来刚
◆图片:馆藏及网络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szwjdaj@163.com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