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是“六畜”之一,并且曾经是“六畜”之首,它还是十二生肖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猪不但为人们提供肉食,而且可以积肥。据文献记载,人们积肥的这种行为在商周时就有了。
先来看我们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收藏的一份“黎里马张”一一六畜粪神。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黎里马张”是旧社会江南地区黎里特有的祀神产品,始于元明,盛于清末民初。就是将诸神拓印于纸上,用于祈福消灾等。六畜粪神就是民间所说的土地神,被尊为“福德正神”。人们祀奉他,就是为了求得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袁了凡《劝农书》书影
《了凡四训》被称为“天下第一善书”,作者袁了凡曾在黎里禅杖浜隐居苦读,后任宝坻知县,上任后除了减免税赋、减少徭役外,就是放手发动农民抓农业。南稻北栽,推广水田耕作制度。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根据当地特点撰写、刻印宝坻《劝农书》。
《劝农书》分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和占验等八个章节,共一万余字。他在粪壤一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粪的生成及其功用。文中说:粪不在多,在用得其宜耳,粪苟失其宜,反害稼矣。夫粪不独矢也,有苗粪、草粪、火粪、毛粪、灰粪、泥粪等,其制粪亦有多术: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煨粪法、煮粪法。窖粪者,南方皆积粪粪田,最宜酙酎得宜为善,若骤用生粪及布粪过多,粪力峻热即烧杀,物反为害矣。故农家有“粪药”之喻。由此可见,粪和用粪的重要性。
解放前,黎里镇上有专门的“粪主人”,负责镇区和农村的粪肥供应,即使在解放后,黎里也有“粪肥处”,负责人粪尿、猪粪、鸡鸭粪、土粪等的收集供应。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关于猪粪(又叫猪灰)的那些往事。
《家家养猪修圈积肥》宣传画
以前,乡下人家都养猪,几乎每家都养着一两头肉猪。养猪有诸多好处,一是家里平时的米泔水可以利用起来,倒给猪吃;二是养猪的饲料易得,可以是碾米时获得的稻糠,也可以是田间铲回来的青草;三是到了年底,将卖了大猪的钱用来给孩子买衣服或购置年货。当然养猪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攒猪灰以肥田,这是千百年留下来的传统。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生产队也曾经在村北排灌站东临河处建过一个集体养猪场,养了几百头肉猪,当时生产队社员都要去割草,以割草的多少评工分。夏秋天气,西瓜、南瓜等落市,社员们还会将这些藤清理出来填到猪棚里,一部分由猪吃掉,也有相当一部分由猪践踏而成猪灰,我们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保存了两份社员的割草割藤记录。割草积肥不但算工分,而且能得到补助粮,每天每人六两,甚至在春耕夏种中折回工时。
社员投支南、黄瓜藤明细
割草让童年生活充满了别样的情趣,似乎比现在的孩子快乐得多,大凡那个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童年时光基本上是在割草中度过的,那是童年生活的“主旋律”,至于读书学习,只不过是生活旋律中一个小小的音符而已。那时有件事我印象最深:有一次跟着大人去割草,摇船的是男的,还有三位女社员。当年各个大队和生产队都要大量割草,草就显得非常珍贵,必须到附近各处寻觅。我们一路割草,不知不觉摇船到东边西信圩(属利丰大队)凌庄岸村,发现那边河岸和田埂上长着丰茂的草,兴奋至极。带上草篰、镰刀迅速上岸割起草来。可不多时,就发觉不远处有人向我们冲来,他边跑边喊。我们一看情况不妙,马上跳上船,但有一位女社员离我们远,还没来得及赶回船中,就被凌庄岸的人紧紧抓住了草篰,说是偷盗行为,破坏生产。男社员一看情况不妙,立即上船与那人交涉,最后终于以扣留了草篰和草镰为代价才把女社员带回船中。
农村的猪棚都和粪坑紧邻,一般建在屋子的山墙旁,或是屋后的小河边。我家的猪棚在屋前八米左右的场地外,当时和邻舍的猪棚是排在一条线上的,不过都相隔有四五米的一块瓜棚菜地。猪棚有十几个平方米,三分之二用木栏栅圈猪,三分之一放柴和农具。猪儿在猪圈里吃喝拉撒,它也会区分地块的。为便于喂食,石食槽放在靠门口的木栏栅里,猪儿睡觉的地方会在石槽的对面,它的粪便会拉在远离食槽的对墙角。而且对墙角的地面也会偏低一些,以便于蓄存粪便。猪儿吃食多,拉得也多,尿得也多。人们平时扫起来的垃圾、青草、麦柴、稻柴等全都倒进这猪圈里,连同猪粪、猪尿混在一起践踏、发酵后,便成了庄稼的有机肥。
社员积肥手册
经过两三个月的储蓄,到了开春的时候,许多人家的猪圈里都存满了猪厩肥。这个时候,生产队长就组织劳力出猪灰。
出猪灰时一家一户依次清理。出猪灰的工具有灰叉、土兜(用三根木棍固定成三角形,用绳编织成网状,网眼较大,一般不漏猪灰就行)。灰叉有七八个铁长齿,有点像人的手掌,一叉挖下去,端起来的是满满一叉猪灰。装入土兜,用扁担挑进船舱里。
猪灰出栏记录
每年出猪灰的量是根据养猪的大小和头数来决定的,一般人家一年出灰三到四次,多的六七次。我们还保存了黎里勤丰大队第一生产队历年的“猪灰投支”记录本,据统计,一年中的每个月都有猪灰出栏,有时装船后运到田头上,用淤泥封好待用,避免肥气挥发,有时则直接装船运到田头铺洒。每次出猪灰每家担数(斤数)是不同的,当时猪灰每斤为五角,所以多的可得十多元,少的五六元,均到年终分配时结算给农户。
社员猪灰投支记录本
油菜、元麦和双稻季猪灰投支明细表
积肥补助票证
麦子在冬春之际需要碾压。我们小时候,看到长辈们在冬天用拖拉机拉碌轴碾压麦子。寒假里几个小朋友即使在麦田中打闹,大人们也不会批评。原来麦子秋播以后,借着一点儿暑气,扎下一点根须,长出不高的麦苗,到了冬天就需要进行适当的碾压。一方面,苗期碾压后,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以促进分蘖生长。另一方面,地下部加强了土壤毛细管的作用,根系得到充分生长,起到蹲苗壮秆作用。再者,碾压时压碎土块,弥合土壤裂缝,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有保水、保肥、保暖、防冻的作用。经过碾压后,村里人家猪棚有猪灰的就出猪灰,加上年前田头的猪灰堆,足足可以在所有碾压过的麦苗上铺上一层猪灰,即使冰雪天气也不会影响麦苗的生长。到了四月份左右,农活不是太忙,出猪灰的人也不是太紧张,这个时候农村里还会组织村民去罱河泥,罱起的河泥经短暂堆放后用作早稻“下秧籽”的基肥。
拖拉机打田
“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麦子收割后要马上栽秧。这也就意味又苦又累又困的“双抢”的到来。“双抢”是“抢收抢种”的简称,另一个说法也叫“夏收夏种”,简称“双夏”,五六十岁以上的农民至今仍刻骨铭心。
挑猪灰
挑猪灰是一个苦力活,先要把猪灰从猪棚间挑到船里,然后再用船装运到田头。从各家猪棚里把猪灰挑到船里,船与河岸间要用一块木跳板搁好,人要挑着担子走过木跳板挑到船里。
因为这木跳板一头搁在河岸上,另一头在船上,上高下低出现斜形,很容易滑倒。
船舱里装满了猪灰,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身上也浸染了味道。顾不得太阳的热辣,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将船撑往村前村后的田头。这一次,他们直接将船舱里的猪灰用土兜挑送到麦茬田里。一担担猪灰均匀地分布在田间,拖拉机耕翻后,水一上,便可栽秧了。
早稻子收起就要开始犁田。上世纪70年代初拖拉机还不算多,基本都是牛犁。以前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头或二头牛,但我们生产队除了拖拉机外,还有一辆重型拖拉机,它的机耕效率特别高,这是黎里公社其他大队没有的。
犁田
犁好的田就开始挑猪灰或小塘泥,倒在田中,再用人工一把把撒匀,之后晚稻田也是如此。
下猪灰
到了12月、1月,甚至到了年脚边。麦苗已长出需再一次施肥,移栽的油菜也需追肥。“千层万层,不如脚底一层”,一年中,一般最后一次挖猪灰就在这个时候。于是,一大早,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腾的时候,窗前屋后就响起了乡民挑猪灰的脚步声,蹬蹬蹬、蹬蹬蹬……挑猪灰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着。
◆责编:沈瑶
◆美编:王丽媛
◆审核:王来刚
◆图片:查文荣、馆藏及网络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szwjdaj@163.com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