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及单核细胞)、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
(2)检测方法
基于库尔特计数原理,以细胞体积的大小进行计数和区分细胞。细胞体积与脉冲信号幅度成正比,脉冲信号数等于通过的细胞数。
(3)临床意义
与五分类意义类似,三分类比较便宜,一般如有需要再做五分类。
将白细胞直接分为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以SYSMEXXT-2000i血液分析仪为例,使用半导体激光光束照射细胞,根据本所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和侧向荧光三种信号来区别细胞。
前向散射光强度反映细胞体积;
侧向散射光强度反映细胞内容物,如核和颗粒;
侧向荧光强度反映细胞内DNA和RNA的含量。
表8五分类临床意义
英文缩写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
增高:急性细菌感染、组装损伤、大量血细胞品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淋巴细胞
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
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
减少:长期X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
单核细胞
增高:某些感染如EB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沙门菌、弓形虫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粒缺恢复期、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嗜酸粒细胞
增高:支气管哮喘、过敏、湿疹、寄生虫病、慢粒、多发性骨髓瘤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促肾上腺激素、急性感染、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等。
临床症状明显,其不减少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如持续下降,说明病情严重。
术后及烧伤后其不降低提示愈后不良。
嗜碱粒细胞
增高:慢粒、癌转移、铅中毒、变态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减、粘液性水肿等。
(1)发展史
1990s,血常规(CBC+5Diff):临床广泛开展,评估炎症感染的重要指标。
(2)说明简介
SAA全名血清淀粉样蛋白A,是一种由肝细胞产生后被分泌到血清中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当机体发生感染或损伤时,可在4-6h内迅速升高约1000倍,当机体抗原清除后则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
SAA是急性相蛋白,机体受感染后,4-6h内即可迅速升高约1000倍,清除病原体后又可迅速的降低至正常水平,是反映机体感染情况和炎症恢复的灵敏指标。
SAA与目前临床最广泛使用的CRP相比较,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同之处:SAA升高见于病毒、支原体、细菌感染,且敏感性高于CRP;CRP升高见于细菌感染,病毒及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不升高或仅轻微升高。
(3)CRP/SAA检测方法
在样本中加入红细胞溶剂,溶解红细胞后加入标记物,发生免疫反应,再采用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4)临床意义
SAA是诊断病毒、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SAA与CRP相比优势是:上升早、幅度大、灵敏度高,尤其是在急性细菌感染早期,检测SAA的优势更加显著;
SAA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SAA显著升高,CRP不升高,因此SAA可以作为诊断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标。
六分类相比五分类,增加了幼稚粒细胞IG定量检测。幼稚细胞是指形态学上可辨认的在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期细胞(如原始粒细胞、原始红细胞)至成熟细胞(如分叶核细胞、红细胞)之间的各阶段细胞。在正常外周血片中不应有幼稚细胞(杆状核细胞也应少于5%),在正常骨髓中各阶段细胞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当造血系统发生病变时,就可能发生细胞质与量的变化,导致不同疾病发生特征性的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这就是骨髓血细胞分类的意义。
使用一种可以进入细胞使RNA和DNA着色的聚次甲基染料,幼稚粒细胞中的DNA含量较成熟粒细胞多,所以具有较强的荧光,可以被光电器件检测。这样就可以将外周血的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进行计数并归入“IG计数”。
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是显示骨髓增生情况的潜在重要信号。除了诊断白血病的明显标志原始细胞外,骨髓的其他成熟阶段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也可以显示全身的炎症状况或者类白反应;
通常幼稚粒细胞的计数是通过显微镜检查,这是一项劳动强度高、且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需要一种可靠的全自动定量幼稚粒细胞计数的方法。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残存,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包后,胞质中可见蓝或蓝绿色枝点状甚至网织状结构。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