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bg)是用于判定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的必查项目。
5.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在输血时血型必须相同。在器官移植时,除血型相吻合外还必须组织配型相和。
6.血常规:五分类,其主要指标: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增加见于炎症、炎性反应、剧烈运动和生理情况如分娩、激动等;降低见于肿瘤放、化疗病人、部分病毒感染、再障、脾亢或药物反应等。
A、嗜中性粒细胞(N):增加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减少多见于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B、嗜酸性粒细胞(F):增加多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桔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C、嗜碱性粒细胞(B):增加多见于某些血液病,如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D、淋巴细抱(L):增加多见于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减少多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E、未成熟细胞:多见于白血病、骨转移性肿瘤等。
F、单核:增加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2)红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减少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贫血、白血病、勾虫病、急慢性失血等。
(3)血红蛋白:增加多见于失水、腹泻、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症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呈相对性Hb增高。减少多见于贫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4)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溶血性贫血、某些恶性肿瘤等。降低多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持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再障、骨髓移植、疟疾、DIC、肝病、叶酸缺乏和防射病及放射治疗等。
(5)红细胞参数平均值
A.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2-95fl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lpg
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根据以上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如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7.网织红计数(Ret):增加见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治疗后显著增多,表示治疗有效。减少多见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8.CRP<10mg/l比WBC升高更有意义。如果病程大于6-12小时且不是新生儿CRP<10mg/l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CRP为10-99mg/l,提示为局灶性细菌感染或菌血症。
9.疟原虫:本实验用于对疟原虫的形态进行鉴别分类
10.ESR: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年幼小儿、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活动性结核、风湿热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重金属中毒等。
11.尿沉渣:(1)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2)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或循环功能改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较多的颗粒管型。(3)红细胞管型的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颗粒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单位有淤滞的现象。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4)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肾衰竭管型,提示预后不良。(5)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
尿干化学:(1)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服用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及精神激动等也可致阳性反应。(2)分为功能性、体位性、病理性蛋白尿,后者见于肾炎、肾病综合症。(3)正常人尿液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0-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4)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尿液稀释20倍后多为阴性。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5)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但因饮食种类不同,PH波动范围可为5.4-8.4。肉食者多为酸性,食用蔬菜水果可为碱性。久置腐败尿或泌尿道感染、浓血尿均可呈碱性。碳酸盐结石见于碱性尿;尿酸盐、草酸盐、胱氨酸结石见于酸性尿。酸中毒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时尿可呈酸性。(6)阳性结果提示尿液中存在革兰氏阴性细菌,并提示尿中所存在的细菌数目在105个/ml以上。
12.尿常规: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或循环功能改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较多的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的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颗粒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单位有淤滞的现象。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肾衰竭管型,提示预后不良。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
13.24h尿蛋白定量:正常值小于120mg/24h。增多一般见于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病人。
14.尿三小时计数:急性肾炎患者红细胞增加。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可明显增加。
15.粪常规:为各类消化道疾病提供协助性诊断;查找并鉴别寄生虫。
16.粪隐血:适合于检测粪便之潜血。消化道出血时(如溃疡病、恶性肿瘤、肠结核、伤寒、钩虫病等)本试验可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时,粪便潜血可持续阳性。
17.前列腺液常规: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多,可找到细菌,卵磷脂小体常减少。前列腺癌时,可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多量红细胞、可见癌细胞。
18.白带常规:清洁度在Ⅰ~Ⅱ内视为正常,Ⅲ、Ⅳ度为异常,多数为阴道炎。可发现阴道念珠菌、阴道滴虫等病原体。单纯不清洁度增高而不见滴虫、念珠菌者,可见于非特异性阴道炎。找到阴道滴虫是滴虫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找到阴道念珠菌是诊断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
19.尿本周蛋白:阳性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0.35-0.65(35-65%)、巨球蛋白血症、性单株丙种蛋白血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转移性肿瘤等。新生儿亦可呈阳性反应。
20.乳糜定性: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丝虫在淋巴系统中引起炎症反复发作,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腹部淋巴管或胸导管广泛阻塞,由于肾的淋巴最脆弱,故易于肾盂及输尿管处破裂,出现乳糜尿,如为丝虫症引起的,可在尿沉渣中于显微镜下见到微丝蚴。先天淋巴畸形/腹骨结核/肿瘤压迫等也可以出现乳糜尿。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损伤也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22.骨髓细胞穿刺检查:在血细胞分析出现异常结果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诊断,需进行骨髓细胞穿刺检查,包括贫血类型的检查,白血病的分型以及疗效的观察等。
23.细胞化学染色: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类型;协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探讨发病机制等。
24.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可检查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所致敏,如新生儿溶血症、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药物诱导产生的自身抗体。
25.各种穿刺液检查:包括脑脊液、胸水、腹水,各种关节腔积液和穿刺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胞分析、酸碱度、化学指标、比重、细菌培养鉴定等多种项目的分析。
26.血液黏滞度(血流变):血液黏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指标,黏度越大流动性越小,血液黏度与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表面电荷、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有关,与抗凝剂(肝素抗凝)和温度也有很大关系。不同实验室参考范围不同,各实验室具有各自的正常参考范围。
27.超敏肌钙蛋白I(cTNI)检测的临床意义:作为心肌损伤诊断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溶栓再通的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急性心肌炎持续心肌损伤的临床监测等。
2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中的FDP浓度上升可证明有纤溶亢进,在恶性肿瘤、产科疾病、血管病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症(DIC)等各种疾病时显示高值。FDP检测是DIC诊断及观察治疗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29.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检测
项目名称
检测结果(mg/L)
临床应用建议
NT-proBNP
<75岁:0~300pg/mL;
≥75岁:0~450pg/mL
初步确定该病人没患充血性心力衰竭
<75岁:>300pg/ml;
≥75岁:>450pg/mL
提示该病人患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注:阳性率3h达到13.3%,6h达到86.6%,9h达到96.6%,12h达到100%。
30.C-反应蛋白(CRP)检测
>10.0
几乎均为严重细菌性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风险。
CRP
>10
表明可能存在其他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
10~20
提示病毒感染或轻微的细菌感染
20~50
提示一般细菌感染
>50
提示有严重细菌感染
31.降钙素原(PCT)检测
PCT检测结果(ng/mL)
<0.5
可能有局部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但不是全身感染
0.5~2.0
可能是全身感染,有中度危险进展为全身重度感染
2.0~10.0
很可能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具有高度器官功能障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