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
承办单位:CAAI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
湖南省人工智能学会
湖南瑞森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11月24日8:30-18:0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步步高福朋喜来登酒店(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99号A区)
四、活动安排
(讲者及报告简介详见文末)
五、线下参会购票
2.会议费缴纳、发票开具及咨询:杨浪13723880384
会议注册信息查询:樊顺18617023995
六、报名信息填写
成功购票后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您的注册信息,以保障您的支付信息安全准确,便于后续处理开票等事宜。
扫码注册参会
七、讲者及报告简介
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CAAI/CAA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主任等。
报告题目:《具身大模型与3C装配应用》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历经70多年发展,经历了符号主义范式和联结主义范式,目前正迎来知识+数据和反馈的大模型新范式,并对社会和产业应用产生重大影响。本报告介绍了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大模型的主要技术,讨论了大模型技术对产业应用的机遇与挑战。接着,重点讨论了产业应用中大模型为什么要“具身”,大模型要实现“具身”需要哪些技术?。其次,从具身感知、具身认知和具身行为三个方面,讨论了具身大模型的具体实现,特别是场景库、技能和基元库,以及知识推理在多任务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以3C装配为例讨论了具身大模型的应用。最后,展望了大模型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面向未来的大模型智能产业。
李贻斌,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工程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目前担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副会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
报告题目:《N足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实践》
报告摘要:报告首先分析N足机器人研究背景,提出研制复杂地形环境中灵活运动的自拼装N足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和模块化双足机器人仿生机构创成机制、自重构多足机器人协同运动规划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然后,重点介绍电动腿足机器人的一体化关节设计与特性辨识、模块化双足机器人设计、高动态跑跳运动机理、稳定运动控制方法,以及N足自拼接机器人设计与协同控制等;最后,展望N足自拼接机器人研究未来一些工作。
刘小峰,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现任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普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两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
报告题目:《陪护机器人思考:自然交互、混合增强智能、与隐私保护》
徐昕,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控制与机器学习等方面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作为学术带头人之一获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973项目课题、装备预研项目等20余项。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机器人智能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机器人感知与优化控制的小样本学习》
杨帅,湖南瑞森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执行总裁,CAAI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
报告题目:《行为智能背景下机器人具身化发展之路》
报告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家、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Brooks)教授首次提出“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理论,近半个世纪以来,“行为智能”一直推动着现代机器人发展进程,引领机器人智能化发展潮流,布鲁克斯教授也被称为“现代机器人之父”。行为智能的终极目的是“制造能够感知、理解语言、拥有常识的机器,它能够在我们的世界学习和行动”,随着2012年世界首款工业级人形机器人Baxter的面世,标志着现代机器人进入到智能化时代,近年来,在基础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机器人具身化、情境化掀起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使“行为智能”再一次成为当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报告将介绍“行为智能”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程,并结合瑞森可行为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和创新应用实践,探讨机器人具身化发展的未来路径。
欧勇盛,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兼任国家科技部十三五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机器人专委会成员等。
报告题目:《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复杂技能学习方法研究初探》
报告摘要:目前大部分机器人在机构、感知和控制方面的能力与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难以适应变化的场景或任务。相比而言,人类更加擅长处理缺失、矛盾、模糊的信息。因此,与人和环境共融是解决机器人智能性不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面向复杂场景下,对“人在回路”情形下的机器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探索,研究机器人多模感知、知识推理、精准柔顺控制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动态非结构环境下人类作业意图理解和行为预测;(2)知识推理驱动的机器人协作技能高效迁移与泛化技术;(3)动态非结构环境下的基于多模信息融合的人机共融协作安全保护技术。展望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复杂技能学习研究未来一些工作。
王军,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研院副院长、江苏省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创新平台主任。聚焦“特种无人平台自主感知”研究领域,是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主持人、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项目”牵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等。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奖1项、省部级/学会教学科研奖5项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报告题目:《仿生鳄鱼机器人的一点研究探索》
报告摘要:近年来仿生机器人研究领域迎来了显著的发展,借鉴自然界的生物学灵感和原理,研发智能性更高、适应性更强的仿生机器人成为研究热点。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对于仿生水陆两栖机器人的一点研究工作,以鳄鱼为灵感,借鉴其在水陆环境中的良好运动性能,设计多场景应用的仿生鳄鱼机器人,深入研究其水陆运动原理,探索仿生机器人复杂环境任务执行能力。
徐德刚,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湖南省芙蓉学者。湖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设备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标准工作专委会委员,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专委会委员。
报告题目:《面向金属浇铸过程的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作业控制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有色金属铸锭在高温、强腐蚀、强毒性的恶劣环境下作业,当前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金属产品质量波动大,亟需提高其关键工序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针对金属浇铸工艺和生产作业特点,研究了金属铸锭实时视觉动态跟踪方法、基于机器视觉的金属半固态氧化渣形貌表征和金属铸锭表面质量评估方法,提出了基于视觉信号和力感知的的扒渣机器人实时轨迹规划和阻抗控制方法,研发了金属浇铸生产线智能机器人系统作业系统,实现了金属浇铸作业过程的智能感知与精准作业控制,在多家企业示范应用,有效提高了有色金属生产浇铸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杨磊,清华大学博士、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人工智能协会理事。
报告题目:《基础模型驱动下的机器人技术发展》
报告摘要:报告首先分析了当前基础模型驱动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和技术走向分析,并基于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基础模型的机器人云脑技术架构和实践;最后,展望基础模型驱动的机器人工程实践的展望。
八、长沙城市简介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长沙历史底蕴丰厚,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走出了黄兴、蔡锷、刘少奇等名人,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