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最早的应用是在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管理以及医疗机器人等领域。
近些年,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若干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文件。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减轻医生工作压力,分担护士、导医的繁琐工作,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成为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1、门急诊量特别大
2、病历书写耗时长
医生临床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写病历。传统病历书写,一位医生每天至少要花两到三个小时,而且因输入法、打字熟练程度、计算机使用技能等问题,经常会影响诊治速度。
3、患者过多降低分诊效率
我院日门诊量高峰时多达上万人次,这对导诊人员的配置和专业知识体系要求较高。当患者人数过多时,会严重影响分诊效率,特别遇到一些方言口音重或普通话不标准的病人时。
1、语音电子病历
2、导诊机器人
我院作为杭州市属最大的三甲医院,日门诊量最高峰时多达上万人次,这对导诊人员的配置和专业知识体系要求较高。为解决门诊量大、导医人手紧张、重复问答较多的实际情况,在杭州市卫计委统一部署下,我院启用智能语音导诊机器人——晓曼。
晓曼可以指导患者就医、引导分诊,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就医环境、门诊就诊流程和医疗保健知识等。对于医院所有科室的位置、门诊大楼地图、常见病和症状对应的科室信息、医院附近的交通和生活设施、指导挂号和取号等近1000多个常见问题的咨询知识,晓曼都如数家珍。
1、创新性——全新的“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模式。
语音电子病历是全新的“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模式。有别于早期的“人工智能”,语音电子病历有语料库,其识别正确率很高,随说随录,让医生解放双手,不需要中断思维,医生满意度高,病历完成率显著提升,还有助于病历结构化,对后期的数据存储、模型训练也起到很大帮助。
语音电子病历的意义在于三方面:对医院而言,可以科学管理诊疗过程和诊疗信息,同时进行医学大数据积累与利用;对医生来说,语音电子病历系统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5%,可以大大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工作体验;对病人来讲,能够及时拿到通过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打印的病历,可以拥有完整诊疗过程和清晰易懂的病历。
2、实效性——2017年末投入使用至今,语音电子病历累计使用3万余次,导诊机器人累计进行总体交互问答32.8万次,其中语音交互次数11.5万次,点击交互次数21.3万次。
2017年底,语音电子病历率先在口腔科试运行,随后向全院推广。在短期内,语音电子病历的使用率最高已达100%。从投入使用至今,语音电子病历在我院使用量已经超过3万次。
自2017年底导诊机器人投入实施以来,颇受广大患者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导诊机器人已累计进行总体交互问答32.8万次,其中语音交互次数11.5万次,点击交互次数21.3万次。
3、持续性、可复制性——我院“人工智能”新医疗模式上线以后广受好评。
2017年12月,新华网将我院的智慧化改造作为整个杭州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的缩影,向全国推广了我院医改模式,发表了《杭州迈向“智慧医疗”时代》。
2018年1月,CCTV-NEWS携专家组对我院人工智能及语音电子病历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智慧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8年3月,“2018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经验交流会”在我院顺利举行。会上,口腔科副主任王永武用两个就诊病人,展示了口腔科语音电子病历使用的实际情况,现场演示了在语音电子病历的帮助下,如何方便、快捷地一边接诊检查一边通过麦克风叙述病人病情,自动生成门诊病历的实际场景。王永武主任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评价了人工智能给临床工作带来的便捷、准确、快速的新体验,受到与会200多家单位观摩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医学有局限,勇于攀登;服务无止境,追求卓越。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了我院智慧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有效提高医生看病及病历记录质量,分担护士、导医繁琐工作,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据统计,目前美国大概有72%的医院已经实现用语音收集医疗信息了,其中,识别率能达到99%的水平。人工智能是未来智慧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对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请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以便有针对性加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