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风口,很多创业公司最缺的是什么?钱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投资人最不缺的是什么?钱。二者结合,会有怎样的火花?独角兽会出现吗?CCF-GAIR大会的投资人专场,真格基金顾旻曼和另外几位投资人:红点资本吴峰、联想之星吴炳见、昆仲资本姚海波以及云九资本邱谆聊了聊。
(由左至右依次为:吴峰、吴炳见、姚海波、邱谆以及顾旻曼)
顾旻曼: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和投资,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
吴峰:在AI领域,我们在美国成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室,由安卓创始人领导。还有一些机器人领域的公司。在国内以A轮为主,投过360,美拍也是我们最早投资的。
吴炳见:我们主要投天使轮和A轮,其中人工智能是重要的主题。新的一波里我们希望利用以往的投资组合跟创业者有更多的交流,第二个是希望跟投资者做连接。
姚海波:我们是昆仲资本,做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领域的早期投资,AI投了几家,速腾聚创是我们投的,在美国也投无人机运输公司。
邱谆:我来自云九资本,主要团队来自原来的光速中国和德迅投资。现在我个人的重心放在深度科技,相当大一部分是人工智能。
姚海波:我讲个现象吧,什么叫风口来了?当中国的同类公司的估值比湾区同类公司估值高的时候风口就来了。中国的钱多,投资人也多,大行业被稀释了。我们会更加理性的看待AI和技术的投资。
吴炳见:高阶的人才已经动了创业的决心,都想出来,而风投已经准备好钱。风口之上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泡沫,典型的泡沫。
吴峰:大家各种现象都说完了,而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制作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投资的实验室所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本身。
另外就是估值,美国公司的估值远远比不上国内的同等公司,因为在早期就已经被大公司收购了。
当然中国的AI创业者也不要悲观。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有办事处,他们既懂得在美国怎么拿投资人的钱,同时又会争取很多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内的创业者应该学习的地方。
吴炳见:我觉得中国的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更想怎么做大,美国的创业者更想怎么搭顺风车。因为中国的算法人才实际上数量可观,而且足够聪明,做大是目标。而在美国的对标对象在融A轮的时候,只能一两亿估值被收掉,成为大公司里的一个部门……
顾旻曼:AI创业如何回归到实际应用,回归到商业本质?技术实力和营销能力如何配比?
顾旻曼:AI和机器人你们最看好的场景是什么?或者说最希望创业者进入什么样的领域?
吴峰:这几天一直在说一个东西,我觉得AI领域最好的场景,或下一个一万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我笃定在自动驾驶领域。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们基本判断四个方向:算法、高精度地图、车内娱乐系统以及车载安全会有些机会的。
吴炳见:自动驾驶领域也是我特别看好的领域,第二个看好的领域就是金融领域。这个领域天生就是一个数据密集型的产业,每一个数据都被记录下来了,而且提升每一个比特效率都是成万上亿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领域。还有医疗领域我认为往后还有很大的空间,只是当下这个数据还没有被传到云端,很多资源不可用。
姚海波:我们对无人驾驶也是非常激动,尤其雷达其实就是智慧的眼睛,同时它不仅局限于车。我们看到大疆的无人机,它的眼睛也都是雷达。所以我们看好的是无人驾驶、机器人(包括智能机器人),场景还是比较广泛的。最终我们希望做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要做有中国特色的AI。
邱谆:我觉得这几年人工智能最大的突破还是在图像识别。我认为可以首先从图像识别出发做一个应用,具体是哪一个特定应用,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性,我现在能看到几种可能的类别:
第一个就是颠覆已有的东西,现在可能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用图像识别最新的深度学习的方法去颠覆它。
第二个是在很大的场景里抽取特定的模块做成一个有特殊目的的东西。
具体的话,我觉得还是要把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就是通过手机应用来达成这种结合,比如一些运用深度学习能力的图片应用。移动互联网的风潮远没有结束,互联网+、AI+,又有移动、又有AI的深度学习会是未来。
顾旻曼:AI创业团队如何把技术实力和商业运作能力结合起来?以及团队的组合与磨合如何做得更好?
邱谆:磨合这个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很难。所以我们投的时候比较看重他们以前是同学、校友、室友、老乡……就是之前已经有过了磨合期。两个人如果刚刚认识让他们去磨合,这本身就是风险,而且没有很好的方法论去实现。
之前我们投的房多多,现在也是20亿美金估值。它是两个背景不相同的团队,一个是腾讯出来的,一个是从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出来的,所以他们之所以能够磨合是因为之前是同学,而且之前在戈壁有过一段出生入死的经历,戈壁回来后突然想起要做这个项目,三个人走到一起。他们是在这种场合下磨合起来的。
姚海波:我补充一个特例,我们投过一家夫妻公司,他们两个都是在美国10年,男的比较木讷,他属于企业家中的科学家;他老婆比较活泼,是科学家中的企业家。他们两个这对组合让我们比较放心的原因是有一个人是领导,就是他老婆说了算,然后CTO就是他,当然这个组合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以前投的一个团队,他们三个是从斯坦福回来的,技术水平差不多,最终推选出其中情商比较高的创始人做团队的领导。情商高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是说善于跟中国这些本地化的企业家和生意人以及政府打交道。我希望创业的兄弟们(尤其是科学家),要么把自己变成科学家中的企业家,要么尽快找一个企业家跟你合作。
第一类是少年天才,就是同班同学两人创业,一步步走过来,再把一些大牛用现金和期权的方式吸引过来,爆发力比较猛。第二类是科学家+商人的组合,我们曾经投了一个剑桥教授,他跟他剑桥的商科同学搭伙一块创业,之后发现一方面要做研发,另外一方面要教学,精力没有办法分配过来。所以两人互换了位置,由以前的COO担任CEO,然后CEO担任董事长。第三类我们比较喜欢的组合就是类似于BAT等等这些大公司出来的,真的帮这些公司赚过钱的技术专家,往往他们是把整个团队端出来的,成功概率高一些。
吴峰:我觉得创业团队现在分为四类:技术、产品、运营和生意,不管哪一类核心,CEO只能归为一个人,你身上的亮点一定高于平均水平的量级以上,这点是最关键的。至于说跟事情怎么配合,就是这四类不管选哪一类都要有足够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