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我镇境内,一种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为了积极扶持和鼓励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引导农民就近就业,进一步激发全镇全民创业热情,努力营造千家万户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9月7日至10日,我镇组织调研专班,对全镇37个村(居)委会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逐一进行了摸底调查,走访调研。调研的具体情况是:
一、全镇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的现状和特点
1、数量较多,厂龄较短。
2、规模较小,模式较多。
全镇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21家以自家房屋作为生产加工厂房,面积由30m2-120m2不等,2家租用蔡岭、董巷两村闲置学校,规模都不大。其中,拥有50台机车以上的1家,20-50台车的有2家,10-20台之间的有12家,10台以下的有8家,20台车位以下的占87%。同时这些工厂生产经营的模式较多,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一是代理加工型。如吴刘的刘雄波、贾素军,诸葛的段进波,与香港(天门)金协服饰有限公司合作,由金协服饰公司统一为其提供生产机车和货源成品,常年固定为金协加工,相当于金协的分厂。二是回归创业型。如吴刘的王军、蔡岭的熊燕、段场的危俊波、江店的张爱军等,曾经在深圳、福州、温州等地开过服装厂,带回设备和工人回家办厂,由深圳、福州、温州等地大型服装厂提供订单,发回裁剪成品为其加工,有固定的老客户。三是自主经营型。如吴刘的刘汉斌、朱中洋等,自购设备,自找订单,代理加工,独立结算。四是家庭零户型。如汪咀的郭月红,不请工人,家庭成员1人1车,农闲时转接零星小单进行生产。
3、用工较难,管理较松。
4、订单较杂,利润较低。
5、联系较少,协作较差。
据了解,全镇23家家庭工厂主只局限于当地小区域范围联系,在接单、选单、分单、生产等经营方面缺少沟通与协作,以至于经常会出现“大单不敢接、接不了;小单不愿接、风险大;常规订单不赚钱、利润低”的局面。没有形成信息共享,设备互补,相互协作,流水作业。
二、全镇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的成因和背景
1、产业转移促使回归。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促使这些企业逐步向内地转移。吴刘王军、江店李平等、董巷的杨华等人当时分别在深圳、温州等地开办服装加工厂,由于遇上用工荒,出现用工难;加上厂房租金贵,开支大,成本高;自身实力不强,缺乏与大厂竞争的能力,不得不向家乡回归转移。
2、用工荒造就创业机会。
今年来,随着劳动力、生产要素等价格的上涨,服装加工类企业出现了全国范围内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面对招工困难和生产压力,一些大型服装企业不得不向内地和农村转移订单,寻找代理加工伙伴,这就为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从事服装行业多年,有一定行业经验和资金积累的人员造就了办厂创业的机会,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
3、回家办厂兼顾家庭责任。
全镇23家家庭工厂主,年龄结构在35-45岁之间,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在当前农村大量年轻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年劳力留守在家,从事农业或其他生产,他们同样肩负着照顾家庭老小的重担。回家办厂,创业的同时可以较好地兼顾家庭责任,这些留守劳力在不误农时、不误家庭的情况下,在近9个月的农闲时节成为了这些家庭工厂的主要工源,支撑起了工厂的生产,也能增加收入。这也是家庭工厂主和农村剩余劳力两全其美的选择。
4、成本较低激发办厂热潮。
23家家庭工厂,21家在自家房屋生产经营,免除了昂贵的房租,2家在本村学校办厂的加工厂,年租也在5000元左右,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0台左右机车价值在2-3万元之间,投资的额度和风险不大,一般家庭都具备条件和能力。加上目前没有乱收费,这些家庭工厂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家家工厂都在盈利中。这些也是我镇家庭服装加工厂悄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三、全镇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价值和作用
1、合作代理加工,缓解了招商引资企业生产压力和用工难。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天门各大服装生产企业,如叮当猫、佑棋、香港金协等企业,受全国用工荒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招工难,市委市政府也千方百计为它们排忧解难、采取多种措施组织招聘招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吴刘村贾素军、刘雄波等与金协的合作加工形式,使这些家庭工厂有了稳定的货源和收入,也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用工难和订单生产压力。
2、推进全民创业,实现了打工、回归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换。
这些家庭小作坊服装工厂的诞生,不仅承接了回归企业的产业,也实现了部分打工人员的创业,同时带动了全镇其他行业家庭工厂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推进了全镇的全民创业进程。
3、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灵活就业。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局限于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经商,家庭和事业不能兼顾,孩子得不到教育,老人得不到赡养,往往处于“舍不得孩子挣不到钱,挣到钱来却荒废了孩子、怠慢了老人”两不着实尴尬境地,新型家庭小工厂的兴起,作为一种全新创业理念和导向,增强了有志之士在家创业的意识和信心,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破解了农村劳力就业与创业“一条腿走路”
这一难题,不仅拓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缓解了家庭和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利益和家庭生活的双赢,仅23家家庭服装加工厂,每年就能提供就业岗位400-500个。
4、拓宽增收渠道,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查统计,全镇23家家庭服装加工厂,工人月收入最高可达4000元,最低800元,平均2000元左右。工人在这些家庭式小作坊上班零消费,工厂提供免费中、晚餐,没有住宿、交通成本。按400个就业岗位、人平9个月工期计算,群众全年增收720万元左右,我镇近6万人,人均可增收120元。
四、全镇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用工难仍然是办厂瓶颈。
主要受农活季节的影响,全镇23家家庭作坊式小型服装加工厂,工人稳定性不强,用工依然紧俏和短缺,如江店的张爱华,从温州办厂归来,带回机车70台,专机8台,订单做不完,但是上机生产的工人仅有13人;与金协合作的刘雄波,有机车12台,专车3台,货单、资金都有保障,也只有9个人工作;蔡岭的熊燕,自己购买机车36台,目前只招到8人在生产。
2、积累不厚,资金周转压力大。
调查显示,23家家庭服装厂都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原始资金积累并不厚实,投入后劲相对不足,加上像王军、段平柱、杨华等稍微大一些的家庭加工厂,生产的都是外贸订单,外贸订单一般三个月结账,货款回收周期长,而工人难找工资必须按月发放,往往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这些都是制约和影响家庭工厂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3、心存疑虑,害怕部门乱收费。
走访调查中,有60%的工厂主反映,工商、税务等单位已经上门摸底,要求缴纳管理费和税收,由于这些加工厂开业不久,都处于投资回收期,对此普遍存在担心和忧虑,害怕部门乱收费。
4、自发办厂,缺乏正确引导和扶持。
全镇23家服装加工厂虽然目前都处在发展和上升阶段,但23家服装加工厂都是自发投资新办,在设备、招工、接单、生产、结算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家庭作坊式特征。表现为:生产自由性、经营散漫性、发展随机性;块头小、管理散、订单乱、发展慢、效益低。做大做强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
5、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家庭工厂中,有21家生产经营在自家私房,业主为了节约成本,尽快得到经济回报,因陋就简投入生产。车间、仓库、厨房、卧室混连在一起,属典型的“四合一”作坊企业设置。厂内没有设置消防设施,业主和工人缺乏火灾防范和处置意识,普遍存在安全隐患。
6、分布零散,难以形成区域特色,产生集聚效应。
由于23家工厂都在自家生产经营,分布零散,没有形成区域特色,加上规模小、设备不齐全,难以承接大单,形成流水作业,产生集聚效应,这也是阻碍这些家庭工厂做大做强的最大症结。
五、扶持全镇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推广金协合作模式,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金协合作模式优势明显,好处众多。家庭工厂不须设备投资,成本不高,风险较小;订单价格合理,稳定性、选择性较强;合作规范、结算及时货款有保障。金协也缓解了用工难问题,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值得大力推广。
2、强化招工宣传引导,推进本地就业创业。
目前,“招工就是招商”的理念已经在全市范围内牢固树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得到一定缓解。但政府也要尽快从以前的“临时抱佛脚”转变为“平时就烧香”,建立全市劳务信息资源库和长效招工机制,“留得住人,引得回人,招得到人,养得活人”。宣传好身边人,比算好经济账,转换好天门人传统的“外地的月亮比家圆”打工理念,积极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就地就业,回家创业。
3、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协作服务机制。
目前,全镇23家家庭工厂基本上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在接单、生产、结账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机构。因此,政府引导牵头成立家庭服装加工专业合作社组织,构建专业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十分必要。建立服务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生产,统一结算标准,抵御风险维权,形成区域特色,产生集聚效应,有利于这些家庭工厂的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
5、制定相应管理办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在大力扶持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政府也要强化监管,依法加强这类企业管理,强化法治、质量、管理、安全、风险意识,积极制定出台有关家庭作坊式加工厂的管理规定。督导各工厂完善必要的安全设施,主要是防火设施,制定相应安全生产守则,建立起有效预防、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警机制,为政府对这些工厂有力监管、平安生产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依据,确保这些服装小作坊安全、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