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14山西
第13章:古代灸疗临床
二十六脚气
【概述】
“脚气”即“脚弱”。主要临床症状为脚弱无力,脚胫肿满、麻木,或痛痹。甚则呕吐,心悸。《千金要方》卷七引论曰:“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度,衣缨士人多有遭者……魏周三代盖无此病,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
本病即西医的脚气病,包括维生素B缺乏,以及营养不良等疾病。
【古代灸疗文献】
1.《葛洪肘后备急方》
2.《千金翼方》
卷二十六·脚气: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搓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初灸风市、次伏兔、次犊鼻、次膝目、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凡八穴:风市穴。今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手直下舒十指掩著两髀,便点手中指头髀大筋上灸百壮。遂轻重灸之。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一穴可五六百壮。伏兔穴,今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横掩膝上夫下傍与曲膝头齐上傍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角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是。一法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五十壮,可至百壮。膝目穴,在膝头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灸百壮。三里穴,在……,灸百壮。上廉穴,在……,灸百壮,下廉穴,在……,灸百壮。绝骨穴,在……,灸百壮。凡此诸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灸一脚,病两脚便灸两脚也。凡脚弱病多著两脚一方云,觉脚异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异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逐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差,速令以次灸之。多则佳。
脚疼三阴交三百壮,神良。一云灸绝骨最要。论曰有人得之不以为事,不觉忽然入腹,腹肿心热,其气大上,逐至绝命。当知微觉有异,即须大灸之,乃得应手即差。亦依旧支法存灸之,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又灸足十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名曰八冲极下气,足十趾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其八冲可曰灸七壮,气下即止,艾炷须小作之。
3.《外台秘要》
卷十九·脚气论:苏:诸毒气所攻,攻内则心急闷,不疗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肤则不仁,不仁者膏摩之。若未出皮肤,在荣卫刺痛者,随痛处急宜灸三五炷即,不必要在孔穴也,远方无药物处,急宜灸之。腹背手足诸要穴,皆能疗此病,纵《明堂》无正文,但随所苦,火艾彻处,痛便消散,此不可不知也。又候灸疮。后,瘢色赤白,平复如本,则风毒尽矣。若色青黑者,风毒未尽,仍灸勿止,待肢体轻乃休矣。
又若脚气上人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仍灸三里、绝骨。若脚数转筋,灸承山。若脚胫内稍不仁,灸三阴交。忌猪肉冷水生葱醋物芜。
脚气冲心烦闷方:又可常服香豉酒,灸三里穴、绝骨各三百壮。
论阴阳表里灸法:苏恭云:凡脚气发有阴阳表里,当随状疗之,不可妄依古方也。患阴疗阳,病表救里:皆为重虚实,危殆之甚也。若病从阴发,起两足大指内侧,上循胫内及膝里顽痹不仁,或肿先发于此者,皆须随病灸复溜、中都、阴陵泉等诸穴。灸者先从上始,向下引其气,便春灸二十壮,向后隔七日灸七壮,取嗟止,余穴皆依此。若病从阳发,起两小指外侧,向上循胫外,从绝骨至风市顽痹不仁,或肿起于此者,须灸阳辅、绝骨、阳陵泉、风市等诸穴。灸数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气毒兼行表里者,乃可量其轻重,随灸膏摩之。若上下遍发,表里各灸一二处,以此通泄之。其用药内攻,各量病投药也,逐偏若处,常使灸疮不瘘为佳,风气都除,乃随疮嗟。嗟后瘢色赤者风毒尽,青黑者犹有毒气,仍灸勿止,待身体轻利,然后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须灸三里、绝骨,勿令疮瘥佳。
卷十九·论阴阳表里灸法三十七首。
苏恭云:脚气初发转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啰逆者灸涌泉。若从头至连背痛,寒热如疟,及腰痛者,灸委中。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
又云:若脚气盛定时,自腰以上,并不得针灸,当引风气上则杀人。气歇以后,有余病者,灸无妨。唯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风市以下固宜佳耳。
又云:若气上击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炷,气即便退。若未退即闷,兼煮豉酒热饮逐之即,不去即取乌特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为止。纵至三服五服弥佳。
又若已灸脚而胸中气犹不下满闷者,宜灸间使五十炷,两手掌横纹后,一云三寸两筋间是也。
又若胸中气散,而心下有脉洪大跳,其数向下,分入两髀股内,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捻少腹下两旁接髀大斜纹中,有脉跳动,便当纹上灸跳三七炷即定,灸毕,皆须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气下也。
又若心腹气定,而两髀外连膝闷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头骨下相接处,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后更发,复灸三炷。
又凡人虽不患脚气,但若脾膝疼闷,灸此无不应手即愈,极为要穴。然不可针,亦不可多灸,唯只灸七炷以下。
又若脚十指酸疼闷,渐入趺上者,宜灸指头正中甲肉际三炷即愈。
又若大指成小指旁侧疼闷,觉内有脉如流水,上入髀腹者,宜随指旁处灸三炷,即愈。
唐论:若手指本节间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间疼处七炷,即定。
又若心胸气满,已灸身胫诸穴,及服汤药,而气犹不下,烦急欲死者,宜灸两足心下当中陷处各七炷,气即下。此穴尤为极要,而不可数灸,但极急乃灸七炷耳。以前诸灸法并经用,所试皆验,灸毕应时即惫,故俱录记之。凡灸不废汤药,药攻其内,灸泄其外,譬如开门驱贼,贼则易出,若闭户逐之,贼无出路,当反害人耳。
4.《医心方》
卷八·脚气转筋方:《龙门方》疗转脚筋及入腹方:随所患脚大拇趾,灸当脚心急筋上七壮。
5.《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风毒脚弱,痹满上气,先灸大椎,穴在项上大节高起者,灸其上面一次。若上气,可先灸百会五十壮,穴在头顶凹中。次灸肩井各一百壮,穴在两肩上近头凹处,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次灸膻中五十壮,穴在胸前两边,对乳胸厌骨解间,指按觉气吸吸是也。一云正胸中一穴。次灸巨阙,……灸以上五穴,亦足以顾其气,若能灸百会、风府、中脘及五脏俞益佳。次灸风市百壮,在两髀外,平倚垂手,直掩髀上,当中指头大筋上,捏之是穴。次灸足三里二百壮。……次灸上廉一百壮,穴在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壮,穴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绝骨二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上际,屈头小凹下是。
6.《全生指迷方》
卷二·痹证:若始觉脚弱,速灸风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壮。若觉热闷,慎不可灸。
7.《扁鹊心书》
卷上·附窦材灸法: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卷上·黄帝灸法:久患脚气,灸涌泉五十壮。
卷中·脚气:下元虚损,又久立湿地,致寒湿之气客于经脉,则双足肿痛,行步少力。又暑月冷水濯足,亦成于脚气,发则连足心髓肝肿痛如火烙,或发热恶寒。治法:灸涌泉穴则永去病根……其不能行步者,灸关元五十壮。
治验:一人患脚气,两肾骨连腰日夜痛不可忍,为灸涌泉穴五十壮,服金液丹,五日全愈。
8.《洪氏集验方》
卷四·治脚气灸法:右灸风市两穴,以多为贵。蔡元长为开封少尹,一日据案,忽觉虫自足心行至腰间,落笔晕倒,久之方苏。椽曹曰:此疾非俞山人不可疗,使呼之。俞曰真脚气也,灸风市一艾而去。明日又觉虫自足至风市便止,又明日疾如初,召俞。俞曰:是疾非千艾不可,一艾力尽,故疾复作。蔡如其言,灸数百,自此遂愈(沈公雅检正说:予绍兴辛已岁在吴门,虚郡宅以备巡幸,徒治吴县。县卑湿,始得足痹之疾,以风市为主,兼肩髃、曲池、三里,灸之即愈)。
9.《勉学堂针灸集成》
卷二·脚膝:脚气,中脘针,三阴交灸,针后勿为饱食,经七日更针,神效。
又方:腹下股间必有结核,以针贯刺,灸针孔三七壮,立效。
10.《针灸资生经》
第五·脚气: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人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击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臑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方。
有人旧患脚弱且瘦削,后灸三里、绝骨而脚如故。益知黄君针灸图所谓绝骨治脚疾神效。犹信也。同官以脚肿灸承山,一穴疮即干,一穴数月不愈,不晓所谓,岂亦失之将摄邪。是未可知也。
千金灸脚弱凡八穴,病一脚则灸一脚,两脚病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灸两脚。或未能尽灸,且先灸风市、犊鼻、三里、绝骨亦效。或不效,当如其法灸之,但肩井并不可多灸尔。
上廉疗偏风腰腿,脚不随重不得履地。……肩井治脚气上攻。千金云,脚气一病最宜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此论其当。若始觉脚气,速灸风市、三里各一二百壮,以泻风湿毒气。若觉闷热者,不得灸,以本有机灸之则大助风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鲜,及忌房劳。
有同舍为予言,史载之谓脚气有风湿二种,宜泻不宜补。只宜以沉香汤法。而不许其灸。千金方乃载灸法,如此其详,岂虚人患脚气方可灸耶。故指迷方云,若觉闷热不得灸,盖有听见也。凡灸脚气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护为第一。予旧有此疾,不履湿则数岁不作,若履湿,则频作。自后常忌履湿,凡有水湿不敢著鞋践之。或立润地亦不敢久,须频移足而后无患。此亦爱护为第二义也。
阳跷,疗脚气肾气。上昆仑疗恶血风气肿痛,脚肿。承山治脚气膝肿。小肠俞治脚肿。短气不嗜食。明云不食,烦热疠痛。然谷治足跗肿,不得履地。执中母氏常久病,夏中脚忽肿。旧传夏不理足,不敢著火。漫以针置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去,执中素患脚肿,见此奇效,亦以火针刺之,翌日肿亦稍,何其速也。后亦常灸之。凡治脚肿,当先三里而后阳跷等穴可也。
11.《世限得效方》
卷九·脚气:厕气,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背直下,舒十指梵著两醉,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髌大筋上是。三里六,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尖度取灸之。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以上三穴,多灸取效。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铆则皆灸。未效,再灸犊鼻,六在膝头下鼾上,终解大药中,以手按之,得盲解是。或灸肩髃,穴在肩骨骨端两骨间陷者窥宛中。举臂取之。曲池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足十趾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有神效。遇深处按骨节阔针之亦效。
12.《丹溪心法》
卷一:气从脚起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一法用附子沫,津调,塞稀泉穴。
13.《金匮钩玄》
中卷·戴云:有脚气冲心,宜四物汤加炒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津拌贴,以艾灸,泄引其热。
14.《神应经》
手足腰腋部:脚气,肩井、膝服、风市、三里、承山、太冲、丘墟、行间。
15.《针灸集成》
卷二:脚气,中院针,三阴交灸,针后勿为饱食,经七日更针,神效。
16.《薛氏医按》
卷二·平治会萃第二:脚气,大病虚脱本是阴虑,用艾灸丹田者。
17.《针灸聚英》
卷二·杂病;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三里。
18.(古今医统)
卷七·针灸直指:脚气,足三里灸、绝骨灸、公孙、冲阳并宜针。
19.《万病回春》
下卷:脚气灸法,治两脚俱是骨疙瘩,肿毒骨痛,用独薜切片,鳞放意处,每蒜一片,用艾灸二壮,去源再换,再灸即愈。
20.《证治准绳》
卷四-杀病:胸气---初觉即灸患处二三十壮,以导引温气外出。
胸气片心,丹溪用四物汤加炒壁,以附子末津调款涌泉穴,以艾灸,避引其热下行。
21.《景岳全书》
上卷·杂证谟:凡脚气初觉即免患处二三十壮、或用雷火针以导引湿气外出。
22.《采艾绣翼》
中卷·脚气:绕膝:解溪、然谷、复溜、太冲。穿跟:仆参、京骨、绝骨、丘墟。鹤膝:阳陵泉、膝眼、下廉、梁丘、风市。腿胯:患处先以蒜片贴灸三壮、三阴交、环跳、太冲。鼓椎膝股内痛,足筋吊:附阳、上廉。随肿如结,踩如裂:昆仑。股骨行痛转筋酸:解溪。足冷:承筋。膝痛如离伸不屈:阳陵泉。屈不仲:阴谷。
23.《灸法秘传》
脚气……不拘于湿,皆宜灸风市穴。
脚气……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24.《神灸经纶》①
卷四·手足证治:脚气,忽觉有虫自足心行至腰中即晕,绝久方苏醒,此真脚气也,初觉即宜灸。足三里、悬钟、风市、肩井、阳陵泉、阳辅、昆仑、照海、太冲。
25.《针灸逢源》
卷五·手足病:脚气,一风市百壮或五十壮,二伏兔针三分,禁灸,三犊鼻五十壮,四膝眼,五三里百壮,六上廉,七下廉百壮,八绝骨。
寒湿脚气,解溪灸七壮效。
寒湿舞气……若见危候面脉未绝者,以附子为末,津调涂涌泉穴。一法刺肩并、三里、太冲。
【按谱】
本病以足胫麻木、酸痛、软弱无力为主症。隋·黑元方《诸病源侯论》对本病做了细致的论述。在床根据其症状表现,主要分为干脚气、湿脚气和陶气冲心等。本病主要因为水寒和猛热之邪侵袭下肢,流溢皮肉筋脉;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热流注足胫;或因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耗,经脉、经筋失于橘养所致。如湿毒上攻,心神受扰则心悸而烦,循经窜犯肺胃则喘满呕恶。
古代灸法治疗本病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的穴位,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风市、绝骨、膝眼、三阴交、阿是穴、阳陵泉、阴陵泉等。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下合穴,具有强身健体,疏经通络,和胃利湿之功;风市为胆经穴位,疏经通络、祛风止痛;绝骨为髓会,可益髓强骨,疏经通络;三阴交为脾经穴位,可以滋阴通络,健脾利湿;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阳陵泉、阴陵泉健脾利湿,疏肝通络。古代灸法治疗脚气取穴见表13-18。
表13-18古代灸法治疗脚气取穴
书名取穴
《葛洪肘后备急方》大椎、百会、肩井、膻中、巨阙、风府、中脘、五脏俞、风市、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绝骨、伏兔、犊鼻
《备急千金要方》风市、伏兔、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绝骨、梁丘、犊鼻、解溪、太冲、阳酸泉、昆仑、阴陵泉、三阴交、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百会、风府、八冲、气端
《外台秘要》足三里、绝骨、承山、三阴交、复溜、中都、阴陵泉、阳辅、阳陵泉、风市、昆仑、承筋、涌泉、委中、手心、间使、阿是穴
《医心方》脚心
《圣济总录》大椎、百会、肩井、膻中、巨阙、风府、中脘及五脏俞、风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绝骨
《全生指迷方》风市、足三里
《扁鹊心书》涌泉、关元
《洪氏集验方》风市、肩髃、曲池、足三里
《医说》风市、肩髃、曲池
《针灸资生经》风市、伏兔、犊鼻、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绝骨、梁丘、解溪、太冲、阳陵泉、昆仑、阴陵泉、三阴交、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八冲、气端、肩井、申脉
《世医得效方》风市、足三里、绝骨、犊鼻、曲池、气端
《丹溪心法》涌泉
《金匮钩玄》涌泉
《神应经》肩井、膝眼、风市、三里、承山、太冲、丘墟、行间
《针灸集成》三阴交
《薛氏医按》丹田
《针灸聚英》足三里
《古今医统》足三里、绝骨
《万病回春》阿是穴
《证治准绳》阿是穴、涌泉
《景岳全书》阿是穴
《采艾编翼》解溪、然谷、复溜、太冲、仆参、京骨、绝骨、丘墟、阳陵泉、膝眼、下巨虚、梁丘、风市、阿是穴、三阴交、环跳、太冲、跗阳、上巨虚、昆仑、承筋、阳陵泉、阴谷
《灸法秘传》风市、大敦
《神灸经纶》足三里、悬钟、风市、肩井、阳陵泉、阳辅、昆仑、照海、太冲
《针灸连源》风市、犊鼻、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绝骨、解溪、涌泉、肩井、太冲
《勉学堂针灸集成》三阴交、阿是穴
在灸治方法上,多采用艾炷灸为主,亦有其他灸法,如《丹溪心法》用附子沫,津调,塞涌泉穴;《证治准绳》以附子末津调敷涌泉穴,以艾灸,泄引其热下行;《景岳全书》用雷火针以导引湿气外出;《采艾编翼》患处先以蒜片贴灸三壮,以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