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下列事件与材料中的制度处于同一朝代有()。A.官渡之战B.澶渊之盟C.靖难之变D.光武中兴
李庭芝是()的制置使。A.淮南B.河南C.淮东D.淮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片段,完成下列各题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又遣从南康李燔为有用之学。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嘉定十年,金将高琪、乌古论庆寿犯襄阳,围枣阳。时边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惧,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B.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C.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D.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边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惧,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
《宋史职官志》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上述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B、统筹国家财政收支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减少中央决策失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葵顿首谢曰:“臣不佞,忠孝之义,尝奉教于君子,世受国恩,当捐躯以报陛下。”
嘉熙元年,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二年,以应援安丰捷,奏拜刑部尚书,复兼本路屯田使。葵前后留扬八年,垦田治兵,边备益饬。
淳祐三年,葬其母,乞追服终制,不允。葵上疏曰:“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教孝求忠,君父之至仁。忠孝一原,并行不悖。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往岁叨当事任,服在戎行,冒万死而不顾,捐躯戡难,效命守封,是以孝事君之充也。臣昨于草土,被命起家,勉从权制,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也。今释位去官,已追服居庐,乞从彝制。”又不许。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亲恩未报,浸逾一纪,食稻衣锦,俯仰增愧。且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负土成坟,倚庐待尽,丧事有进而无退,固不应数月而除也。”乃命提举洞霄宫,不拜。
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加少傅。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赠太傅,谥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B.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C.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D.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勇于献身。皇帝赞赏他能身先士卒,敢于舍身报效国家;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他主动请求出战;他不顾危险平定危难驻守封疆。
B.赵葵忠于朝廷。赵葵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国恩,理当报效朝廷;在服丧期间,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
C.赵葵出兵失利遭弹劾。端平元年,赵葵受命出征。但因北方的军队渡过黄河打开水闸,造成赵葵兵员大损溃败而回,遭到赵范的上表弹劾。
D.赵葵有孝心。赵葵先前服丧时受命离家,因母亲的恩德未报,愧疚之情日益加重,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之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2)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葵顿首谢曰顿首:叩头
B忠孝一原,并行不悖不悖:不违背
C捐躯戡难戡难:消弥祸乱
D二年,乞致仕致仕:出仕,做官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B.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C.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D.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葵勇于献身。皇帝赞赏他能身先士卒,敢于舍身报效国家;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他主动请求出战;他不顾危险平定危难驻守封疆。
B.赵葵忠于朝廷。赵葵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国恩,理当报效朝廷;在服丧期间,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
C.赵葵出兵失利遭弹劾。端平元年,赵葵受命出征。但因北方的军队渡过黄河打开水闸,造成赵葵兵员大损溃败而回,遭到赵范的上表弹劾。
D.赵葵有孝心。赵葵先前服丧时受命离家,因母亲的恩德未报,愧疚之情日益加重,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之礼。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2)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与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据此可知,三司掌管()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财政
《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帝权力
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
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
D.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________”,通管盐铁、度支、户部……目为“计相”。《宋史》引文中的“________”应是
A.户部尚书
B.三司使
C.枢密院
D.中书门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竞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
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
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②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③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
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制札:制置使令牌。③干办:官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B.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C.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D.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A.“权”即暂代之意,官员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在官衔前常带知“知”字,表主持之意。表示暂时代理职务的还有“摄”字。
B.进士,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殿试中对一、二、三甲的统称。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忧,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去世。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为官者遇父母之丧,必须告假还乡,以守丧尽孝,是为“丁忧”。
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天子死曰甍,诸侯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反映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为人谦逊。众人对作战策略不统一时,他认为自己一介书生,只不过凭靠着车前横木观阵,缺乏经验,不适合作指挥调度。
C.王登能垂范效命。他在沙市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若不尽忠,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
D.王登曾遭人陷害。在马光祖担任制置使期间,王登威名扩大,被人多次进谗挑拨,被贬屯守郢州,后因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
(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2)“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少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又遣从南康李燔为有用之学。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围枣阳。时边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惧。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高头,金人必守之处也,出劲兵拒战,葵率先锋奋击,再兴继进歼之。翼日,葵麾军进击,金兵亦大出合战,大破之,俘斩及降者几二万,获万户而下十数人,夺马八百,逐北直傅城下而还。
十四年,金人犯蕲州,金大将阿海引兵出战,葵帅精骑赴敌,再兴从之,大捷,斩首万余。金人闭门不出。范曰:“金人必复谋夜战以幸胜,乃预备大鼓,令军中闻叠鼓声始动,若彼未至五十步内而辄动者斩。未几,金兵稍下山,范叠鼓麾军突斗,葵继进,金人僵尸相属。复相持至夜分,金人虽敛,而阵如故。范、葵急会将校,选死士数千,黎明四面奋击,唤声撼山谷。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级,拔所掠子女万余。
十七年,淮东制置使许国檄葵议兵。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置兵,犹足制之尔。”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国曰:“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既足示众,亦可选锐。”葵曰:“有兵之郡,必当冲要,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必匿其强壮,遣老弱以备数。本欲选锐,适得其钝,本欲示众,适示单弱。”国不听,卒败。
绍定元年,出知滁州。二年,葵母疾,谒告省侍不得,刲股杂药以寄之。母卒,葵求解官,不许,不得已,卒哭复视事。
绍定六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寻奉祠。咸淳元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赠太傅,谥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北直傅城下而还逼近B.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挑选
C.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监督\管理D.舟次小孤山驻扎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文中“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中的“授”指授给、给予官职。“判”指低位兼低职。“封”指帝王把土地、封号或爵位授予亲属或臣僚。
C.文中“寻奉祠”的“奉祠”指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
D.文中“谥忠靖”的“谥”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葵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其机警灵敏。有一次他父亲奖赏部属不当,引起军队骚乱时,他急中生智,一句话化解危机,稳定了军心。
B.赵葵是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的将领。嘉定十三年、十四年,当金兵进犯时,赵葵都率先带领士兵奋勇出击,并大败金兵。
C.赵葵有军事谋略。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奎商议对付贼寇的办法,赵葵分析军情切中肯綮,设计应敌方略,许国不用其谋,大败。
D.赵葵有孝心。赵葵的母亲患病,他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他割下大腿的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拔所掠子女万余。(5分)
⑵本欲选锐,适得其钝,本欲示众,适示单弱。(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注】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脊背弯曲)遂而鸡豚(喂养长大)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缓缓行走的样子)攒蹙累积(收缩)
C.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子息,利息)不自贵重顾藉(顾惜)
D.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养育)
A.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A.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宋史职官志二》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据此可知,宋代
A.三司使地位与中书门下相同
B.三司使的官职承袭于五代
C.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D.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钟季玉,饶州乐平人。淳祐七年举进士,调为大坑冶属,改知万载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荐之,迁审计院,改宗正寺簿,又迁枢密院编修出知建昌军。会有旨江西和籴,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迁提举常平,未几,改转运判官,皆不赴。后以江西转运判官强起之。郡大胥以贿败,前使百计护之,季玉穷治,投岭表。俄以秘书丞召还,遭前使构谗而封驳之,改都大提点坑冶。北兵渡江,季玉徙寓建阳,兵至,不屈死之。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
B.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
C.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
D.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
A.枢密院,五代始设,宋朝时掌管军权,“二府”之一,另一“府”是中书省。
B.岭表,古代地名。意思是五岭以外的地方,即指岭南地区,在今天广东省一带。
C.京师,指国家的首都,当时南宋的首都在临安,有时候京师也可以指天子的军队。
D.宰相,辅佐君王有高权力的官员。宰相不是丞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衔。
A.钟季玉得人赏识。他考中进士后,曾负责管理冶炼工作,任知县。李庭芝推荐他,钟季玉的官职调动也逐渐开始频繁。
B.钟季玉忠于朝廷。钟季玉迁居寄身建阳县,等到元朝的军队到达后,他没有屈服,献身朝廷。
C.文天祥不卑不亢。张弘范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于是改变了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D.元世祖敬佩人才。元世祖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后来因为有人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赐死的请求,元世祖就同意了。
(1)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北直傅城下而还逼近
B.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挑选
C.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监督、管理
D.舟次小孤山驻扎
B.文中“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中的“授”指授给、给予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封”指帝王把土地、封号或爵位授予亲属或臣僚。
D.文中“谥忠靖”的“谥”是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拔所掠子女万余。
⑵本欲选锐,适得其钝,本欲示众,适示单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监督\管理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C.文中“寻奉祠”的“奉祠”指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本欲选锐,得其,本欲示,适示。
中国古代某朝的《职官志》写道:“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高稼,字南叔,邛州蒲江人。真德秀一见以国士期之。稼持论不阿,忧世甚切,及郑损为制置使,即求去。未几,改知绵谷县。制置司以总领所擅十一州会子①之利,请尽废之。令下,民疑,为之罢市。稼亟出私钱以给中下户。稼弟定子时为总领所主管文字,相与征其误而力救之,得存其半,公私仅济。岁大饥,有司置弗闻,稼捐橐中装,市粟以食之,全活甚众。损之入蜀也,稼同产弟了翁诵言于朝,谓必败事。损衔之,遂劾稼罢。
制置使赵彦呐以参议官辟之。制置司近汉中,稼言汉中荡无藩篱,宜经理仙人原以为缓急视师之地。彦呐以委稼,稼至原,缮营垒,峙刍粮,比器甲,开泉源,守御之规,罔不备具。以直秘阁知沔州、利州提点刑狱兼参议官。始至,曰:“郡当兵难之后,生聚抚摩,所当尽力,去之日,誓垂橐以入剑门。”乃葺理创残,招集流散,民皆襁负来归。
北兵自凤州入,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稼白彦呐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若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彦呐曰:“吾志也。”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盛旗鼓为疑兵。何璘军无纪律,稼捕其纵火者三人,诛之。未几,北兵大至,璘遁。其众皆溃,遂下沔州。
先是,曹友知沔不可守,劝稼移保山寨。稼曰:“吾郡将也,城不可弃。即事不济,有死而已。”且曰:“吾得死所,何憾!”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稼为人慷慨有大志,闻人有善,称之不容口;不善,面折无所避。推毂人士,常恐不及,视财如粪土。死之日,闻者莫不於邑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四》)
[注]①会子:南宋时的一种纸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损衔之,遂劾稼罢衔:特指怀恨
B.比器甲比:排列
C.即事不济济:救济
D.闻者莫不於邑流涕於邑:同“呜咽”,低声哭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损之入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彦呐以委稼申之以孝悌之义
C.罔不备具罔不因势象形
D.乃葺理创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B.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C.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D.及事迫/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稼为官,不忘百姓。在他的极力挽救下,纠正了制置司废除会子的错误,得以留存其中的一半,使公私双方勉强能够接济。B.高稼具有远见卓识。赵彦呐征召他为参议官时,他认识到汉中空虚没有屏障,建议应该治理仙人原来作为紧急时刻视察军队的地方。C.高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刚到沔州时,就立下誓言,当尽力去做。由于治理有方,百姓都背着婴儿前来归附他。D.高稼对国家忠诚。守卫沔州时,有存活下来的机会,但他不放弃城池,与敌人顽强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盛旗鼓为疑兵。(5分)
(2)稼为人慷慨有大志,闻人有善,称之不容口;不善,面折无所避。(5分)
《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则径诣公府诣:去,到
B.所在以礼遣之遣:差遣
C.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起:就职
D.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踞:蹲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冉安之若素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皆因山为垒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C.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蜀以富实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
(2)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
(3)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初期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
B.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C.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
D.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A.唐朝户部尚书B.宋朝三司使C.宋朝转运使D.明朝布政使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南宋端平三年(1236),江淮制置使赵葵在堡城统制衙署内建哪座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