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宠粮的供应链受到影响,部分宠物主开始观望并尝试国产品牌,为国产品牌的发展提供契机。随着近几年人们养宠数量的激增,与市场规模崛起一同到来的,还有各种商业机会。
据悉,2020年国内宠物市场规模为2953亿元,其中宠物食品市场规模达1382亿元,占比达46.8%。宠粮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国产宠粮崛起,悄悄干大事!
然而,仅有数据和测评报告还不足够,要让铲屎官们建立起对品牌的信任并放心下单,国产宠粮品牌还选择了“站到台前,打开天窗说亮话”。
除了这两家具有一定信任度的头部代工厂外,市场上更多宠粮品牌的代工厂规模小、生产研发能力有限,甚至存在资质、管理运营等诸多问题。
即便同为代工生产,也有OEM与ODM之分。目前,国产宠粮品牌中,有一大半依靠的是ODM代工模式,即工厂根据品牌方需求进行设计、生产,配方和技术掌握在工厂手中。
换句话说,拥有自建实验室和宠物实验基地,能自行研发宠粮配方和生产工艺,有能力采取OEM模式的宠粮品牌少之又少。
品牌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这些因素叠加,决定了国产宠粮品牌对供应链的把控力并不强,产品品质也必然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显然,宠粮下游市场的毛利率更打动人心,而这也使得宠粮市场中下游的合作关系增加了不少博弈色彩。
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消费者身上,他们养的宠物也早已从“温饱”迈入了“小康”阶段。
甚至,越来越多的宠物主对宠粮的要求早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配料表、测评报告、加工厂,上升到了品牌是否有负面新闻及对原材料的追踪溯源。
不过,宠粮的功能性本质还要看其能否满足宠物的真实需求。
如果没有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支撑,盲目在宠粮中添加益生菌,就只是个营销噱头,极易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对于真正从科研角度研发产品的品牌而言也是一种打击。
毫无疑问,宠粮的产品思维不仅仅是服务宠物主的,更需要服务宠物本身。这也意味着,宠粮品牌们需要在产品本身做更精细的打磨,发现宠物更多的隐秘需求。
总之,我国宠物饲料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和营销为王的阶段,将逐渐过渡到理性发展和品质为王的阶段,企业将围绕产品力展开竞争,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营销型向研发型企业转型的过程将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率先投入科研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