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指出“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根据新情况将上述概念修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概念做了重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个概念比前两次表述又进了一步,它不仅要求粮食安全必须以能够获得数量上充足的食物为保障,还强调这些食物必须是健康的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的国际情况紧密相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国际性概念。
1.2我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等观念,以及立足粮食自给、强化粮食扶持、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的方针和政策,构成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及格局。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①
2全球粮食危机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2007年下半年发生、2008年初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它与20世纪70年代的那次全球粮食危机相比,既有很多相同点,又有自身鲜明的表现特征。这次粮食危机是在世界石油危机背景下发生的,加之同以往相比,粮食生产和供给面临的资源、需求等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这个粮食危机来得一场迅猛危险、影响力很强,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带来剧烈而深远的影响。
2.1全球粮食危机的表现
2.1.1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暴涨狂飙
2.1.2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矛盾加剧
在这次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双重冲击下,一些国家无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依靠自给来满足需求,更满足不了因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需求增加,原来立足于出口国的国家也一度转为进口国,而一些原本的出口大国例如越南、印度,收到粮价上涨的影响,不得不削减大米出口量,使得世界大米供应减少了1/3,同时第一大米出口国泰国则也是限制了大米的出口政策,一向出口较多的菲律宾也在2008年3月进口220万吨大米,这些低供给多需求的态势造成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愈
①FAO.InternationalCerealPrices./giews/English/ewl/corealprice/2.htm16Marc2009
FAO.InternationalCerealPrices./giews/English/ewl/corealprice/2.htm16Marc2009
来愈烈,而且许多国家没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危机中无法动用更多储备来弥补粮食缺口,形成严重的粮食短缺。①
2.1.3全球四大粮食巨头ABCD垄断世界交易量的80%
全球四大粮食巨头ABCD代表了四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目前这四家集团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据业内人士透露,国际大粮商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优势,能够从粮库收购粮食时,财大气粗地现付全款,又能够在转卖给下游的粮食加工企业时,允许这些企业延缓付款3到6个月,实现了对上下游企业的掌控。粮食巨商囤积粮食,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当时泰国商务部部长预言世界大米价格很快就会触及1000美元/吨。②在粮食巨头、国际投机资本期望上涨到1000美元/吨的时候,不会愿意以760美元/吨出售粮食的。假使一个国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那么就难免会遭遇粮食巨头和投机资本的控制,国家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
2.1.4世界粮食储备-消费比率跌破安全线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粮食的生产量低于消费量,不足的供给不断的消耗着世界粮食库存,导致库存不断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能满足50多天粮食消费。不过有国际粮食专家认为,衡量粮食安全的储存—消费比率,世界大米储粮在2001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4710万吨,储存-消费比率约为35%,但2004~2005年世界大米储备创下最低,比2001年降低了50%,,低于18%的安全警戒线,2008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降至40500万吨,是20多年来最低储备水平。由于粮食库存的不断降低,以及投机资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原因,拉动了粮食大幅度上涨。
2.2全球粮食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①莫秋文.今年泰国八月份大米出口量减少70万吨.中国农业信息网.2008年9月4日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粮食战争.第74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2.1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危害粮食生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的增加,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考验。近些年陆陆续续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一些国家粮食减产,加剧世界粮食供给矛盾。
美国的山脉和西部的沙漠已经连续8年干旱。阿拉巴马的小麦农场因降雨量比往常少了300毫米,造成小麦减产,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也经历了从1925年以来同期最少的降雨量,横跨两周的内华达山脉2006年冬的降雨量只有往年的27%左右,给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带来了用水危机,危害到了农作物的生长。作为世界第三大谷物出口国的澳大利亚来说,往年每年谷物产量约为2500万吨,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连续5年旱灾,2006年的年产量仅仅有980万吨,相当于过去的40%,这无疑加剧了世界谷物供求的紧张关系。
在亚洲地区同样遭受着极端气候的影响。印度和越南是全球稻米主要的生产国,近几年来遭受着旱灾的肆虐之苦,2007年印度遭受了5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大幅度的影响了粮食产量。由于旱灾影响,东南亚其他主要稻米生产国在稻米生产和出口方面也同时受到严重影响。
2.2.2粮食能源化趋势增强
相对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生物能源具有可再生可持续的特点,而且有很多科学家论证生物能源在环保上也有很大优势。所以近些年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推行了以生物能源部分代替石油能源的政策,正如有的人说“富人的汽车吃掉了穷人的面包”,这句话更深刻的揭示了利用粮食开发乙醇燃料对世界粮食供给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了生物能源开发和应用计划,除了甘蔗、木薯等易于制成生物质能源,越来越多的粮食被应用于生产能源,比如用玉米来开发乙醇。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给一辆运动型多功能汽车加满生物质燃料,所需要的粮食相当于一个人一年里消费的口粮。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石油价格暴涨,粮食将是生产能源的最佳替代品。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乙醇燃料的粮食超过10000万吨,其中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用掉的玉米有8028万吨,相当于美国当年玉米产量的2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特别是出口国,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具有主导和控制能力,无疑这么个不小的数字打破了世界世界粮食市场原有的脆弱的供求平衡关系。